抚顺挖掘机制造厂史话(1904——1994)(302)

斯阳

<p class="ql-block">二,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树林曾于1969年至1972年期间在金工一车间当过工段长、生产技术副主任。当他再次踏进金工一车间,看着那高大的厂房、熟悉的吊车和各种设备,及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既亲切,又默生。亲切的是要继续生产1至4立方米挖掘机,他心里有底。而默生的是要生产12立方米挖掘机,所有的零部件成几何式增长放大,凭现有的设备和职工的技术水平能行吗?他心里真的沒底。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依靠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团结和调动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当时金工一车间有7个工段、700余名职工),众志成城,攻艰克难,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拿下12立方米争气铲,包括大型排土机。</p><p class="ql-block">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安排好正常年度的老产品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收集有关加工大型机械设备的有关资料,并密切关注厂设计部门的设计进展情况。他要求车间各职能部门、各工段,凡是能提前想到的准备工作,都要提前做好。特别是由车间负责的工艺编制等工作,都需提前进行,给后面的工作留足时间。正是在他周密的部署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p><p class="ql-block">他曾亲自写下这样一段工作记录和总结:“77年我厂试制第一台12立方米挖掘机时,那时我当金工一车间主任,当时工艺编制在车间,刀具设计沒有资料,派人到成都工具研究所未有取到。齿轮大部分是25度压力角,内齿轮是30度压力角的。后来我把65年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邮给我科的一大本刀具设计给了张汉平同志,技术组吴志仁二同志,责成张汉平设计刀具。后来刀具图纸出来由工具科生产。内齿轮是个问题,吴志仁同志决定用5330洗内齿的工艺方法做了内齿车头,经过实验效率很低,刀具磨损也历害,六月份投产,七月份根本出不来,副厂长张永祥急的直跺脚。我最后决定,用插床插齿,经过实验后效果很好。技术人员从新开始分工,分兵把口几个关键问题,一一得到落实,如圈筒、鞍座、对轮、各种花键配合,齿轮特别是主捲扬斜齿轮,迴轮大齿轮等的加工,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当时除了12立方米加工同时,还加工排土机的大件,也都较顺利的完成了,这两件产品的生产也给自己增加了不少知识,扩大了眼界,给厂争得了荣誉,个人也得到了提高。”</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朴实无华,真实记录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为青年时代的李树林其工作简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