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5年11月14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提高政治站位,激发工作热情,在国家实施“十五五”发展规划征程中贡献银发力量。根据教育分会今年工作计划安排,经联系沟通,贺州市老科协教育分会一行25人在林明会长的带领下,到梧州市中山纪念堂、龙圩区大坡镇李济深故居这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b></p> <p class="ql-block"><b>我们首先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梧州市中山纪念堂。</b></p> <p class="ql-block"><b>中山纪念堂,巍峨矗立,见证历史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仰望孙中山先生雕塑:他目光深远,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梧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它坐落在梧州市中山公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梧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基地、梧州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梧州中山纪念堂于1930年10月建成,比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还早一年建成,是中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山纪念堂的大礼堂。</b></p> <p class="ql-block"><b>梧州中山纪念堂展馆今日开放二个展厅,以下图片是展厅里拍到的一些内容和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是否来过贺州昭平呢?(以下资料来自百度及网上,特此感谢!)</b></p><p class="ql-block"><b> 1916年,桂系军阀陆荣廷出兵占据广东,还勾结直系军阀破坏护法运动。1920年冬,桂系被孙中山指挥的粤军击败,退回广西。陆荣廷不甘失败,企图联结直系军阀反攻。1921年,孙中山下令粤、滇、黔、赣各军分路进入广西讨伐,旧桂系瓦解。1921年10月8日,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北伐决议。由于主力部队都因参加讨桂战事集中在广西,而广西桂林又是出湘的要冲之地。孙中山于是以桂林为北伐基地,在这里整编军队,筹措粮草。10月15日,孙中山率领700多艘船只组成的队伍,乘宝壁舰离开广州,沿桂江水路前往桂林,中途于11月21日抵达昭平县城。</b></p> <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在昭平受到了热烈欢迎。事前,人们已在县城码头旁的江面上搭建了一座作为欢迎站的水亭。亭上张灯结彩,备至堂皇。当孙中山的船队抵达码头时,昭平各界代表早已在码头等候。孙中山离船进入水亭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气氛格外热闹。从水亭开始,孙中山沿着夹道欢迎的队伍向临时行辕迎恩楼走去。在临时行辕放好行李后,还来不及休息,孙中山便来到昭平县城中心大操场向等候在这里的人群发表演说。</b></p> <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先生说:段祺瑞等军阀篡夺推翻清朝帝制及摧毁封建制度的成果,实属祸国殃民。革命力量将发动广大民众,与各界人土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打倒段贼集团,消灭一切大小军阀割据,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共和。他拿出一枚在江边拾到的石子说:“诸君今日当先尽之责,莫若开辟道路,切不可以无钱卸责,亦须全体民众出力可也。于必行之路辟宽之。材料遍地皆是,不须向外洋求购。如道路开辟,交通便利,则诸君所余之粮食、所余之牲畜,所作之柴木,无穷之煤铁金银藏之于地可以开发,一切工场实业可以振兴,教育可以普及,盗贼可以潜清矣。此种乐利,乃诸君共享,亦诸君对国民应之责,臂如梧州至昭平路程不过二百八十里,溯江而上须行八日,如有大路汽车,则数点钟足矣……”中山先生对广西美好未来的描绘及结束军阀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治的坚强决心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四千多名听众掌声雷动。这次演讲长达三个小时,但观众情绪高涨,会场秩序并然。</b></p><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在昭平只留住了一晚,翌晨即起航离开昭平往桂林去了。</b></p><p class="ql-block"><b> 以上文字摘编:《鲜为人知的贺州》作者:胡庆生。特此感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第二个参观点:龙圩区大坡镇李济深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李济深故居是位于广西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的庄园式建筑,建于1925年,现存建筑面积2010平方米。内有四合院式厢房和三层青砖楼房,围墙四隅设炮楼,兼具防御功能与艺术价值。故居由李济深先生(1885—1959年)建造,他是黄埔军校副校长、民革创始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故居见证其革命生涯和爱国活动。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主要创始人和首任主席,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b></p><p class="ql-block"><b>他的主要经历:</b></p><p class="ql-block"><b>早年革命:1885年生于广西苍梧,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参与北伐战争。 </b></p><p class="ql-block"><b>抗日与反蒋: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政权,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积极支持国共合作。 </b></p><p class="ql-block"><b>民革创建:1947年与何香凝、蔡廷锴等在香港筹建民革,1948年当选主席,1949年参与新政协筹备,支持新中国成立。 </b></p><p class="ql-block"><b>新中国职务:1949年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9年病逝于北京。 </b></p> <p class="ql-block"><b>李济深先生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948年响应“五一口号”,率民革北上参与新中国筹建。 </b></p><p class="ql-block"><b>推动祖国统一,晚年多次呼吁台湾当局回归正确道路,临终前留下“及身要见九州同”的诗句。 </b></p><p class="ql-block"><b>严于律己,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以稀粥度日,对子女要求严格,不搞特权。 </b></p><p class="ql-block"><b>个人品质:被尊称为“任公”,以关心同志、凝聚民革力量著称,民革组织在他领导下迅速发展。 </b></p><p class="ql-block"><b>(以上有关李济深先生的资料均来自百度,特此感谢!)</b></p> <p class="ql-block"><b> 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我们对孙中山、李济深两位先生的革命精神无比的敬仰,对两位先生为民族独立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无比崇敬。特别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与“振兴中华”的夙愿,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政治立场,激发了我们工作热情,在国家实施“十五五”发展规划征程中继续贡献银发力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谢您的关注浏览及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