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马宝山微型小说《口技》赏析。</p><p class="ql-block">蒙古族作家马宝山是优秀小小说作家,我发他的微型小说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为什么?因为精彩。尤其是他对传统文化题材的微型小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点石成金。</p><p class="ql-block">其实,传统文化题材难度大,既需“正史”依据,又要有“野史”逸闻,还得有丰富想象、现代意识与深刻哲理。但他知难而上,运笔从容,人物鲜活、叙事流畅、感情酣畅,接下来分享一篇,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口技》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却别具一格,下面从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p><p class="ql-block">情节曲折巧妙</p><p class="ql-block">悬念设置:故事开篇,女子自称行医却不按常规号脉问诊,要等晚上问仙姑后开方取药,这一行为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为故事埋下悬念。读者会好奇她究竟如何通过问仙姑来治病,急切想知晓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口技表演情节丰富:夜晚屋内传出各种声音,从多位姑姑、丫头的对话,到小孩的嬉闹、小猫的叫声,再到写字、抓药等声音,层次分明且细腻逼真。这些声音的描绘将口技表演的精彩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热闹与神秘。</p><p class="ql-block">情节反转:众人以为女子有神力,用药却不灵验,最后老叟点明是口技卖药,这一反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p><p class="ql-block">情节升华:在明末背景下,女子凭借口技助力农民起义,招募勇士,使故事的情节从个人的小把戏上升到历史的大舞台,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提升了情节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人物形象鲜明</p><p class="ql-block">卖药女子:形象立体多面。她行医时故弄玄虚,利用口技制造神秘氛围卖药,体现出狡黠机灵的一面;而在起义场景中,她用口技为义军招募勇士,又展现出勇敢无畏和爱国情怀。这种前后形象的变化和统一,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老叟: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她哪里是行医治病的呀?那是口技,借用这把戏卖药罢了”,凸显出老叟的睿智和洞察世事。</p><p class="ql-block">主题深刻多元</p><p class="ql-block">讽刺不良现象:女子利用口技卖药欺骗百姓,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欺诈行为,讽刺了那些靠小伎俩谋取私利的人,引发读者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展现传统技艺魅力:口技这一传统技艺在文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卖药时的表演,还是助力起义时的千军万马之声,都展现了口技的神奇和独特魅力,体现了传统技艺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反映历史背景与民众诉求:以明末农民起义为背景,女子用口技为义军招募勇士,“杀牛羊,备酒浆。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声,反映了民众对自由、公平的渴望,以及对起义军的支持,使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突出</p><p class="ql-block">声音描写生动:作者运用大量细腻的描写来呈现口技表演中的各种声音,如“窃窃私语”“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折纸的‘唰唰’声”等,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声音的真实和丰富,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画面感。</p><p class="ql-block">对比手法运用:将女子卖药时的虚假与助力起义时的正义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故事的主题。同时,众人对女子行医的惊讶和用药不灵验后的落差,也形成对比,强化了故事的讽刺效果。</p><p class="ql-block">结构紧凑:故事围绕女子的口技展开,从卖药到助力起义,情节紧凑连贯,过渡自然,使整个故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马宝山微型小说《口技》</span></p><p class="ql-block">一天, 村里来了个女子。她背着药箱,说自己是来行医治病的。有人来看病,她不号脉问诊,说要等到晚上问询几位仙姑后,才开药方取药。到了晚上,女子把一间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自己关在里面,关严门窗,拉好窗帘,不让任何人进去。大家都在门外、窗前竖起耳朵,听屋子里的动静。一会儿,屋里传出窃窃私语。人们奇怪:屋里只有一个女子,怎么有人小声说话呢?等到半夜,忽然听到屋里门帘掀动的声音。只听女子说:“九姑来了?”另一个人回答:“来了。”又问:“蜡梅也跟着九姑来了?”好似一个丫头的声音回答:“来了,来了。”接着三个人在屋里聊起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时候又听到帘钩滑动的声音,女子说:“六姑来了?呦,春梅还把小郎君背来了?”接着听到几个女子叽叽喳喳的说笑声,还有一个小孩子的嬉闹声和喝水声、吃东西声。</p> <p class="ql-block">这些声音刚刚平息下来,门帘又响了一下,满屋子又喧哗起来。女子问:“四姑为啥来得这么晚?”一个女孩子细微的声音,说:“路太远,四姑走得太慢,我先来了。四姑随后就到。”少顷,门帘又一响,应是四姑到了。接着是彼此问寒问暖,又听得移动桌椅的声音、杯盘碰撞的声音、彼此招呼入座的话音、咀嚼饮咽的声音不绝于耳,满屋喧闹,过了一顿饭工夫才消停静下来。这时候,屋内女子开口向几位姑姑问病求药。九姑说:“当用人参。”六姑说:“该用黄芪。”四姑说:“适用白术。”三位姑姑商量了一会儿,听到九姑叫人拿笔墨砚台来。屋里传出折纸的“唰唰”声、拔下笔帽扔到桌子上的“叮当”声、“沙沙”的研墨声、走笔写字声、水中洗笔的“飒飒”声和抓药包纸的窸窣声。</p> <p class="ql-block">在屋外面,大家听得入神。女子忽然推开门,招呼着病人的名字,把药包和药方一起递了出来。她转身入室后,立刻听到三位姑娘作别的声音、三个丫头的道别声、小孩儿缠绵的“呀呀”叫声、小猫儿的“喵喵”叫声,小屋里又是一阵嘈杂。九姑的声音清晰悠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三个丫头的声音也各不相同,屋外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大家感到很惊讶,认为真是神来了。“呼啦”一声,门敞开了,女子请众人进屋子里。大家进屋,看到里面只有一桌、一椅、一副窗帘、几个碗碟,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众人回家,拿药给病人吃了,并不灵验。</p> <p class="ql-block">村中一老叟听说这个事,呵呵一笑:“她哪里是行医治病的呀?那是口技,借用这把戏卖药罢了。”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这个会口技的女子参加了义军。她只用一桌、一椅、几件响器,躲进一顶棚帐里,帐里一会儿传出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一会儿是打鼓敲锣的欢呼声,一会儿是分田分地喜悦的唢呐喇叭声。在这声声转化间,女子一直在唱:“杀牛羊,备酒浆。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一个弱女子,只用这个绝技,为农民起义军招募到几十万个勇士。</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