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南宁还带着一丝凉意,我拖着行李走进培训中心的大门,抬头便看见那醒目的红色横幅:“2025年广西‘区培计划’教师培训改革试点项目——组团式帮扶培训班”。风轻轻拂过,横幅微微摆动,像是在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教育人招手。七天的培训,一场关于理念、实践与未来的对话,就从这一刻正式开启。</p> <p class="ql-block">翻开手中的课程表,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让我既紧张又期待。从教育现代化到人工智能赋能课堂,从备考策略到校园文化建设,每一天都被精心设计。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来自一线的专家名字——李杰、梁树颖、王忠昌……他们不只是讲理论的人,更是走在教育前沿的探索者。我暗自下定决心:这七天,不只是来听讲的,更是来“取经”的。</p> <p class="ql-block">培训地点:南宁湘桂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入住客房</p> <p class="ql-block">开班仪式前,大家在台阶上集合合影。我们手持横幅,站成整齐的队列,脸上带着属于教师特有的庄重与期待。阳光洒在肩头,背后是那栋现代感十足的教学楼,绿植点缀其间,仿佛也在见证这场教育的集结。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个课堂里的光,而此刻,我们正汇聚成一片星河。</p> <p class="ql-block">会场内,桌面上整齐摆放着名牌和矿泉水,姚兆全、曹祖明、李志鹏……一个个名字静静躺在桌角,像是一份无声的承诺。讲台上的屏幕亮起,红色主题背景沉稳而有力。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陆续进场的同行们,有人低声交流,有人翻看资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的静谧——那是属于学习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培训正式开始后,会议室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沉静的节奏。有人低头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有人凝神思索,眉头微皱又舒展。讲台上专家娓娓道来,台下则是几十颗渴望更新理念的心。我偶尔抬头环顾四周,发现每个人的神情都如此相似:认真、投入,甚至带着一丝紧迫感——我们都明白,教育没有旁观者。</p> <p class="ql-block">开班典礼那天,会场坐得满满当当。大屏幕上滚动着项目名称,木质墙面映着柔和的灯光,天花板上垂下的绿植为庄重的氛围添了一抹生机。主持人宣布开始时,全场安静下来。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仪式感——不是形式,而是对教育本身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李杰老师走上讲台时,动作沉稳,语气平和。他面前的笔记本亮着光,名牌上写着他的名字。他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讲述南宁教育如何一步步走向创新。他说:“教育不是追赶潮流,而是看清方向后坚定前行。”这句话像一滴水落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专家站在讲台前,手持麦克风,讲述教育帮扶的策略与实践。背后的大屏幕上,蓝色字体清晰呈现着“城乡联动”“资源共享”“教师成长”等关键词。台下听众频频点头,有人悄悄在本子上画下重点。我忽然想起自己学校那些还在摸索中的年轻教师——这场培训,不只是我的旅程,也将成为他们未来的养分。</p> <p class="ql-block">“学校文化建设路径与融合创新”,这个主题让我格外动容。屏幕上打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的名字时,我仿佛看见了一所学校如何用文化立校,用精神育人。教育从来不只是分数,更是价值观的传递。那一刻,我开始思考:我的学校,又能留下怎样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课间翻阅资料,读到李杰老师的履历:研究所所长、拔尖人才培养负责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一连串头衔背后,是一个深耕教育三十余年的身影。他不是站在高处发号施令的人,而是始终走在课堂之间的实践者。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教育引领,从来不是靠职位,而是靠行动。</p> <p class="ql-block">梁树颖校长的经历更让我动容。从柳州高中一路走来,他把一所学校带出了区域影响力。而韦孟华老师作为培训管理者,始终扎根教师成长一线。他们让我看到,教育的光,既可以是火炬,也可以是烛火,只要持续燃烧,就能照亮角落。</p> <p class="ql-block">王忠昌教授的学术成就令人敬佩——四十篇核心期刊论文,多项国家级课题,还有那沉甸甸的国家教学成果奖。但最打动我的,是他坚持在一线带研究生、指导青年教师的身影。学问不在象牙塔,而在课堂与田野之间。他让我相信,教育研究,终究要回到育人本身。</p> <p class="ql-block">听到南宁市第二中学的介绍时,我心中泛起波澜。近五千名学生,三百多位教师,九十三个教学班——这不仅是一组数据,更是一代代教育人接力奋斗的见证。他们获得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不是奖状上的文字,而是无数个清晨与夜晚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当听到赖柯吉同学在国际奥赛中斩获佳绩时,全场响起掌声。这不仅是学生的荣耀,更是整个教育生态的胜利。我开始相信,一所好学校,不仅能出成绩,更能出人才;一个好区域,不仅能抓升学,更能育未来。</p> <p class="ql-block">一张屏幕上列出几位学生的高考分数:蔡麒麟599,张一铭603……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是老师一遍遍讲解的身影。但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成绩是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分数本身,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一位讲师讲述某中学的发展史,从建校初期的几间平房,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群。他说:“学校变大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最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规模如何扩大,教育的初心,始终是那颗为学生点亮未来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出现“凝练区域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时,我陷入了沉思。我们常常模仿名校模式,却忽略了自身土壤的独特性。真正的教育创新,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在地生长。广西有我们的山河、文化与语言,为什么不能有属于我们的教育表达?</p> <p class="ql-block">关于“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的讲座让我热血沸腾。资源倾斜、教师培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每一项措施都直击痛点。我来自一个县城中学,深知那里的困境与希望。这场培训,不只是理念的输入,更是行动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培训最后一天,我独自走在南宁的街道上。路边绿树成荫,行人步履从容。城市在发展,教育也在前行。我回头望了一眼培训中心的方向,那里灯火已熄,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被点燃——那是我们带回课堂的信念,是未来无数个清晨里,将继续回响的教育回声。</p> <p class="ql-block">培训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本次为期七天的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充实,令我受益匪浅。从“新时代学校治理”到“五育并举”的专题讲座,深化了我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深入南宁九中、二中等学校的现场教学,则让我直观感受到校园文化、教研备考与人工智能应用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关于师德师风、教育家精神的研讨,以及AI赋能教育的前沿分享,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整个过程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将理论转化为学校改进动力的信心。感谢项目组的精心组织,我将把所学所思用于实际工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高中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心得</p><p class="ql-block">培训时间:2025年11月9日—11月15日</p><p class="ql-block">培训地点:广西(南宁市湘桂大酒店)</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广西教师培训中心</p><p class="ql-block">一、培训概况与整体感悟</p><p class="ql-block">为期7天的“高中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培训”(11月9日-15日),以“新时代高中教育治理与质量提升”为核心,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系统覆盖学校治理现代化、五育并举、文化育人、AI赋能教学、高考备考策略等关键议题。培训内容立足“双新”背景,聚焦学校管理痛点与教育发展前沿,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作为参训学员,我深刻感受到本次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仅拓宽了教育视野,更在学校治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可迁移的经验与方法。</p><p class="ql-block">二、核心收获与重点课程启示</p><p class="ql-block">(一)理论引领:把握新时代学校治理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新时代高中学校治理的现代化》(李杰,南宁市教科所)</p><p class="ql-block">李老师从政策解读与实践案例出发,强调“治理现代化”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师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例如,通过“清单式管理”明确各部门权责,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破解教育资源碎片化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学校治理需从“经验驱动”转向“制度驱动”,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p><p class="ql-block">《聚焦立德树人,强化教师发展》(苏举红,梧州市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苏老师提出“教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师德师风”与“专业能力”双提升。通过“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梯队培养模式,结合“德育案例库”建设,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启发我校需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以“发展性评价”替代“结果性评价”,激发教师内生动力。</p><p class="ql-block">(二)实践赋能:借鉴优秀学校的创新经验</p><p class="ql-block">现场教学:南宁市第九中学“九德琢玉”教研模式</p><p class="ql-block">南宁九中以“德”为魂,通过“主题教研+课例研磨+高考真题分析”的“三维备考”策略,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历史学科以“家国情怀”为线索设计单元教学,数学学科通过“错题归因会”培养学生严谨态度。这种“教研即育人”的理念,为我校破解“教研与备考脱节”问题提供了范本。</p><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赋能课堂(邕宁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邕宁高中展示的“AI双师课堂”(文科/理科示范课)令人印象深刻:通过AI学情分析系统实时捕捉学生答题数据,教师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利用虚拟实验平台突破理科教学的时空限制。这提示我们,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数据驱动”优化教学决策,实现“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三)文化浸润: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教育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梁树颖老师(柳州高中)的《用文化的渗透力教育学生》专题,强调“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体建设。柳州高中通过“校史长廊”“班级文化墙”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以“柳高精神”(“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凝聚师生共识。这让我反思:学校文化建设需避免“形式化”,应从“标语文化”转向“行为文化”,让文化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三、反思与未来行动方向</p><p class="ql-block">结合我校实际,本次培训引发以下思考:</p><p class="ql-block">治理优化:参照南宁九中经验,梳理学校现有制度清单,明确“党建、教学、德育、后勤”等模块的权责边界,试点“年级管委会”自主管理模式,提升中层执行力。</p><p class="ql-block">教研创新:借鉴“九德琢玉”模式,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建立“学科大单元备课+跨学科主题教研”机制,每月开展“备考策略分享会”,整理校本化《高考备考资源包》。</p><p class="ql-block">技术融合:分步推进教育数字化,先试点“AI学情分析系统”在高三年级的应用,再逐步推广至基础年级,同时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避免“技术焦虑”。</p><p class="ql-block">文化建设:启动“校园文化重塑工程”,通过“校史故事征集”“师德标兵评选”“学生成长档案”等载体,让“立德树人”具象化、场景化。</p><p class="ql-block">四、结语</p><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是一次“充电之旅”,更是一次“反思之旅”。我将把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问题导向”推动学校管理改革,以“创新思维”引领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在“双新”背景下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感谢广西教师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p><p class="ql-block">学员:黎芳玉、黄艳团、李艳纳、蓝婷</p><p class="ql-block">202X年1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