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天在北京雍和宫拍照,影友被一游客突然问起:“你为什么要拍照?”,这一突如其来的问话使他一时语塞。这样的追问,我也常遇到。今天,便想好好说说我与摄影结缘半生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个人的爱好都藏着初心,我的摄影梦,始于女儿的降生。1984年6月19日,宝贝女儿来到世间,百日那天带她去照相馆留影,摄影师反复摆弄,孩子累得哭闹,拍出来的照片也拘谨生硬。望着照片里不自然的小模样,我心底生出一个念头:要是有台自己的相机,就能随时定格孩子成长的美好瞬间了。可那时妻子无业,我的工资仅够三口之家糊口,买相机不过是奢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儿周岁时,为了拍一套真实鲜活的纪念照,我借来一架上海海鸥120双反相机。朋友帮我装胶卷、调光圈速度,简单教了对焦和过片的方法,我便现学现卖,一口气拍完了一卷12张的黑白胶卷。这组名为《女儿一周岁》的照片,成了我的第一组摄影作品,也为我推开了摄影世界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女儿一周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次偶然的机会,领导让我给单位拍会议照片。没想到照片洗出后广受赞扬,这份认可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坚定了在摄影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四十多年来,相机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我用镜头记录女儿从襁褓到成人的点滴,见证所在单位与公路系统的变迁,也定格着社会发展的鲜活印记。技术在精进,器材在更新,但那份用光影传递心意的挚诚,从未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日照公路</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国省道</p> <p class="ql-block">日兰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2000年的日照市政府和周边环境</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日照市政府及周边环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春,我担任日照市公路局财务科科长,常往返济南出差。那时山东仅有济青一条高速公路,青州牛角岭是必经之路。这里山势险峻、弯道连环,却也风光旖旎,有“玉龙盘在山坡中,九曲十弯到顶峰”的美誉,是摄影爱好者的圣地。作为公路人,我眼中的牛角岭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公路人的梦想与坚守。白天,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夜幕降临,车灯连成蜿蜒的长龙,“山舞银蛇”的壮景,正是公路人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奇迹——是他们让天堑变通途,让闭塞的山村接轨外界,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今山东高速公路已达十余条,四通八达的路网见证着时代变迁,也让我身为公路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捕捉这份震撼,太阳未落我便在山上选好机位、支起三脚架。天黑后先减曝拍摄山的轮廓,再打开B门长时间曝光记录车灯轨迹。初春的夜晚寒意刺骨,我半跪一个半小时调整参数、反复曝光,作品《山舞银蛇》终于诞生。兴奋之下起身时,我却因腿部僵硬趔趄摔倒,最后被同事搀扶下山,灌了半斤白酒才缓过劲来。可那天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合都合不拢——那是作品诞生的喜悦,更是对公路人精神的致敬。这幅作品后来入选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刊登于多家报刊,也走进了公路人的心里,激励着更多同行追逐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山舞银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于我,也是记录时代的窗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一次出差路过青州庙子镇,我在牛角岭脚下发现一处特殊的服装市场:小贩们沿着河道竖起衣架,自然形成狭长的交易过道,过道上稀疏的青草,说明这里已是成熟的交易场所。这不正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生动写照吗?原始的市集里,藏着人们致富的渴望与时代的脉动。我立刻按下快门,将这萌芽状态的市场定格,取名《致富路》。这幅作品后来斩获“1978-1998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摄影精品大赛”奖项,入选《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集》《中国摄影五十年》等画册,还在建国50周年“祖国颂”展览及港内外巡回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致富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获奖让我的摄影热情愈发高涨,也让我有了更多记录身边美好的机会。2001年,日照消防特警中队邀请我拍摄训练场景。战士们爬高、匍匐、穿越火墙的高难度动作极具视觉冲击力,但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精彩背后是无数汗水与坚守。我在训练场徘徊时,一个画面闯入眼帘:一位年轻班长背对着我,正一丝不苟地讲解动作,他的手上布满老茧与伤痕,粗糙的双手搭在打满补丁的裤子上,身后是整齐训练的战士。这双手,是消防兵的勋章;这份坚守,是他们的荣耀。我迅速按下快门,作品《班长》应运而生。这幅作品先后斩获山东省消防摄影比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消防摄影作品评选特等奖,2003年更以《中国警官》为名,在第十二届国际“哈苏”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中摘得中国组金牌,2004年荣获泰山艺术奖荣誉奖。</span></p> <p class="ql-block">《班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与荣誉,更让我实现了自我价值。1998年我获评日照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获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8年被评为日照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活着,总要为后人留下些有用的东西。多年来,我积累了大量日照城市建设、公路发展的历史照片。2012年,因年龄离岗后,我策划了“让城市留住乡村记忆”专题拍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落地岚山区虎山镇,十个渔民村将整体搬迁,祖祖辈辈的打鱼生活即将成为历史。我带领十几位大学生,用镜头记录下村民的房屋、生活场景与民俗风情,只为让搬迁后的老人有回忆可依,让后代有追寻祖先足迹的凭证,为消失的村庄留存精神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烙煎饼、杀猪、做豆腐、包水饺、蒸馒头</p> <p class="ql-block">老夫妻</p> <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造船</p> <p class="ql-block">农活</p> <p class="ql-block">过年在船上插彩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生有涯,摄影无疆。从记录女儿成长,到定格时代变迁,从捕捉自然之美,到传递人间真善美,摄影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未来,我仍会带着相机继续前行,记录下所有值得珍藏的瞬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