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踩堂舞:木鼓声中的文化根脉

陇上逸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陇上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5158787</p> <p class="ql-block">在黔湘桂交界的群山之间,侗族村寨依山傍水而建,鼓楼与风雨桥静静矗立。每逢节庆吉日,寨民们便身着锦绣盛装,聚集在鼓楼前的空地上,随着木鼓的雄浑节拍翩翩起舞——这便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踩堂舞”。它如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侗族的历史记忆、生活哲学与族群情感,在代代相传的舞步中,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踩堂舞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侗族的生存智慧与精神信仰。相传远古时期,侗族先民迁徙途中历经艰险,每逢部落团聚或战胜自然灾害,便会围着篝火击鼓起舞,以抒发喜悦、祈求平安。最初的舞蹈动作简单质朴,模仿狩猎、耕种、织布等生产场景,既是对劳作的再现,也是对自然的感恩。随着时间推移,踩堂舞逐渐融入祭祀、婚嫁、节庆等民俗活动,成为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侗族人心目中,鼓楼是村寨的灵魂,而踩堂舞则是鼓楼文化的鲜活载体,鼓声响起时,便是族群凝聚力最集中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踩堂舞的表演形式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舞蹈通常以“圈舞”为核心,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加入其中。舞者身着自制的侗锦服饰,女性的百褶裙层层叠叠,银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行走间叮当作响;男性则穿着对襟短衫,腰系绣花腰带,显得干练洒脱。舞蹈开篇,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会先敲响鼓楼中的大木鼓,鼓声深沉悠远,既是召集信号,也是舞蹈的节拍指引。随后,舞者们以鼓楼为中心围成圆圈,双脚随着鼓点交替起落,步伐轻盈而整齐,时而沉稳舒缓,时而欢快急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舞蹈的动作设计简约而富有深意。基本舞步“踩三角”“走四方”,暗合侗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双手的摆动或如飞鸟展翅,或如禾苗生长,呼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舞者们在圆圈中顺时针或逆时针移动,圆圈的开合聚散,象征着侗族村寨的团结与包容。值得一提的是,踩堂舞与侗族大歌常常相伴相生,舞蹈时,舞者们会即兴合唱,歌声悠扬婉转,与鼓声、银饰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听觉盛宴。这种“舞中有歌,歌中有舞”的艺术形式,正是侗族“诗乐舞”一体化文化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侗族的生活中,踩堂舞是不可或缺的“情感表达器”。春耕时节,它是祈求丰收的虔诚祷告;中秋之夜,它是阖家团圆的喜悦抒发;婚嫁之时,它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老人寿辰,它是晚辈尽孝的真情流露。每年的“侗年”“三月三”等重要节日,踩堂舞更是达到表演的高潮,村寨里的男女老少全员参与,连孩童也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加入圆圈,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着祖辈的技艺。此时的鼓楼广场,鼓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展现着侗族人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踩堂舞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始终坚守着文化的核心。如今,年轻一代的侗族同胞在传承传统舞步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元素,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许多村寨还成立了舞蹈传承队,由老艺人手把手教授年轻人技艺,确保踩堂舞不会因岁月流转而失传。同时,踩堂舞也逐渐走出深山,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各类民族文化展演中亮相,让更多人领略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踩堂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侗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每一个舞步,都承载着侗族的历史记忆;每一段旋律,都传递着侗族的生活智慧;每一次起舞,都凝聚着侗族的族群情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踩堂舞所蕴含的团结互助、敬畏自然、珍视传统的价值观,更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木鼓声声,舞步翩翩。侗族踩堂舞如同一股清泉,在群山之间流淌千年,滋养着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它是民族身份的印记,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璀璨瑰宝。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古老的舞蹈必将继续在鼓楼之下绽放光彩,让侗族的文化根脉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