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艺术之巅峰——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展》在北京万寿寺举办

李鸣

<p class="ql-block">北京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慈圣皇太后捐资兴建,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等朝多次修缮、扩建,形成集行宫、寺院、园林为一体的皇家禁苑。1957年,其宗教功能终结,1985年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全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四十二座建筑;西路为皇室行宫;东路多为僧房等建筑,部分已损毁。</p><p class="ql-block">​万寿寺是京西众多古刹中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有“京西小故宫”之称,对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京万寿寺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庙宇,北京艺术博物馆则坐落于万寿寺内。1985年6月,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艺术博物馆筹备处,1987年8月正式建馆,1994年馆舍全面开放。2017年至2022年,博物馆历经五年修缮后再度开放。</p><p class="ql-block">​现收藏文物藏品十二万余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民国,尤以明清时期文物为主要特色。藏品门类广泛,包含宫廷织绣、书画、陶瓷、玉石、竹木牙角等,还收藏有齐白石、张大千等近现代大师的传世之作。展览设置:利用古建筑设置了万寿寺历史沿革展、佛教艺术展、明清瓷器艺术展、明清工艺品展、绘画艺术馆五个专题展区,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彩陶艺术之巅峰——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展》在北京万寿寺举办。该展因广受好评,已从10月30日延期至11月23日(周日)闭展。</p><p class="ql-block"> 核心展品:展览精选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59件(套)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像网格纹束腰彩陶罐、弧线纹四带盖彩陶罐等均在列。其中带盖彩陶在马家窑彩陶中十分少见,束腰造型的彩陶也属同期陶器中的工艺创新之作,极具观赏与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展览结构:展览以四大主题单元展开。“彩韵悠长”讲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脉络和农业根基;“彩陶之巅”展现彩陶造型与纹饰的艺术风格,能让人感受中国书画线描艺术的源头魅力;“器以载道”探析彩陶承载的先民宇宙观、生命观;“影响深远”则呈现其对周边乃至中亚、东欧的文明辐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简介。</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被誉为“彩陶艺术之冠”</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介绍: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 的名字紧密相连。1923-1924年,安特生为了寻找中国史前文化遗迹,在甘肃、青海地区进行广泛的考古调查。他来到了甘肃省临洮县(当时称为狄道县)的马家窑村。在1924年,安特生在马家窑村西南的麻峪沟口,发现了一处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并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的彩陶,其风格与他之前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安特生当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彩陶的特殊性,但受限于当时的考古材料,他初步将其认定为仰韶文化向西北传播的一个分支,并称之为 “甘肃仰韶文化” ,以区别于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尽管安特生发现了遗址,但“马家窑文化”这一科学名称的最终确立,则要归功于中国考古学家夏鼐。1944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调查。他对临洮的寺洼山遗址等进行发掘后,敏锐地意识到,安特生所称的“甘肃仰韶文化”与典型的中原仰韶文化在文化面貌、分布地域和发展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夏鼐在1945年发表的《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不应当再使用“甘肃仰韶文化”这个容易混淆的名称,而应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临洮马家窑遗址来命名,首次提出了 “马家窑文化” 这一名称。夏鼐指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繁缛、内彩发达、器形独特,与仰韶文化典型的影响风格(如半坡的鱼纹、庙底沟的鸟纹和花卉纹)有显著区别,它是一个具有独立特征、地域特色鲜明的考古学文化。随着此后中国考古学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对甘肃、青海地区大量史前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夏鼐先生的这一论断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同。从此,“马家窑文化” 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正式被确立,并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注:夏鼎(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浙江温州人,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在史前考古、科技史及中西交通史领域贡献卓著。</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距今大约有 4300年至5300年,其彩陶上与水相关的波纹纹饰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纹饰类型及主要特点:一、漩涡纹 ,如同水流形成的漩涡,是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常以连续、回旋的线条构成,动感强烈。</p><p class="ql-block">二、水波纹,形象接近自然中的水浪,表现为一道道平行的弯曲线条,顺势而下,图案化地表现了先民日常所见的河水。</p><p class="ql-block">三、波形纹 形态可能与水波纹类似,同属于描绘水流动感的几何纹样。</p><p class="ql-block">四、平行线纹 由多条平行的直线或弧线组成,可能象征着平稳的水流或涟漪。</p> <p class="ql-block">网纹旋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类型)</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三大核心类型是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p><p class="ql-block">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300-前2800年):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漩涡纹、波浪纹,器型饱满圆润。</p> <p class="ql-block">变体鸟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弧线纹四鋬带盖彩陶罐(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黑白彩旋纹彩陶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黑白彩旋纹彩陶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人面壶颈漩涡纹壶(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内彩十字圆圈纹曲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内彩十字圆圈纹曲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十字圆圈纹曲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与(半山类型)区别。</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盆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黑白彩弦纹双罐耳彩陶罐(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多层连弧锯齿纹彩陶罐(半山类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彩陶独特的制陶原料简介。</p> <p class="ql-block">编织纹双耳彩陶罐(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漩涡纹锯齿纹单耳彩陶罐(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漩涡纹锯齿纹单耳彩陶罐简介。</p><p class="ql-block">漩涡纹的源头可追溯至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是在其基础上实现了艺术上的“爆发式升级”,两者的传承与差异特别鲜明。</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的漩涡纹(距今约7000-5000年):早期形态更朴素,多是简化的螺旋线、弧形曲线,比如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常以黑彩绘制单线条漩涡,或与花瓣纹、圆点纹组合,构图松散,动感较弱,更像对水流、云气的初步模仿,色彩仅单一黑彩,胎色偏红褐。</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距今约5300-4000年):继承后彻底“进化”——马家窑类型时,漩涡纹变成多线条、多层次的连续旋卷,黑彩为主,线条流畅如黄河急流;到半山类型,加入红彩搭配,再叠加锯齿纹,形成红黑相间、虚实相生的动感,构图紧凑对称,旋心突出,甚至有“多旋共心”的复杂设计,色彩对比更强烈,艺术表现力拉满。</p> <p class="ql-block">半山类型彩陶是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具体地点是如今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咀村瓦罐咀附近的半山遗址,该遗址地处洮河西岸二级台地,是包含多座居住址与墓地的遗址群。</p><p class="ql-block">它以发现地“半山”来命名。当时安特生在此发掘了多座远古墓葬,出土了一批带有红黑双彩锯齿纹、漩涡纹等特色纹饰的彩陶,后续考古学界便将这类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存,统一归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距今约4600 - 4300年(纪年约公元前2605 - 前2350年)。此阶段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鼎盛期,陶器多为大型罐、壶、瓮等盛储器,器形常呈倒置鸭蛋形。它首创红黑双彩搭配,以锯齿纹为骨架构建图案,常见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等;制陶上改用泥条圈筑法,分段制作后拼接,能造出腹部横宽的大型器物,适配定居生活的贮物需求。半山类型为马家窑文化中期。为彩陶艺术的巅峰时期。</p> <p class="ql-block">彩陶与黄土</p><p class="ql-block">马家窑彩陶的核心原料就是粘性黄土(红土) ,其酸碱属性多为弱碱性至中性,天然含氧化铁,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它的胎色和彩绘适配性。粘性是关键:黄土中的黏土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让泥土可塑性强,能塑形且烧制不易裂,是制陶的基础;铁与酸碱的作用:弱碱/中性环境能让氧化铁稳定存在,氧化焰烧制下,氧化铁转化为赤铁矿,呈现红、橙、黄色胎体; 适配彩绘:这种浅色系胎体像“画布”,能清晰凸显黑、红等彩绘,让花纹更鲜明。</p> <p class="ql-block">网格纹束腰彩陶罐(马家窑类型)</p><p class="ql-block">束腰造型在同期陶器中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黑白彩束腰网格纹罐图片简介。</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漩涡纹彩陶壶 :仰韶文化晚期文物,1990年静宁县深沟乡上杨村征集,现藏静宁县博物馆。泥质橙黄陶,喇叭形口、短颈、圆鼓腹、平底。黑彩,颈部以下至中腹部由圆点、弧三角、弧线构成4组连续漩涡纹,每组有一大两小旋转的圆窝,图案清新绚丽,线条流畅洒脱。</p><p class="ql-block">注:图片及文字介绍来自“豆包”软件提供。</p> <p class="ql-block">漩涡纹发展演变图。</p> <p class="ql-block">平行锯齿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p><p class="ql-block">锯齿纹主要流行于半山类型时期,结束于马厂类型早期。</p> <p class="ql-block">叶纹高低耳彩陶罐(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叶纹高低耳彩陶罐图片简介。</p> <p class="ql-block">半山类型彩陶腹部花纹图。</p> <p class="ql-block">变体人面纹旋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变体人面纹旋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水波圆点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水波圆点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波浪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波浪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彩陶文化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时期。 它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学文化,更是一座史前的艺术高峰。</p><p class="ql-block">极致的装饰技巧: 马家窑彩陶的绘制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陶工们运用了黑彩(主要是精制的矿物质颜料)在橙黄色的陶胎上进行绘制,色彩对比鲜明,历经数千年仍不褪色。</p><p class="ql-block">繁缛华丽的纹样: 其纹饰摆脱了之前彩陶的简约风格,走向了繁复、精细、饱满的极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畅多变、充满动感的漩涡纹和水波纹,它们常常布满整个器身,甚至器物的内壁也绘满纹饰(内彩),形成一种“满构图”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高超的构图能力: 马家窑先民展现了惊人的空间构图和设计能力。他们能在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陶器上,巧妙地安排主次纹饰,做到疏密有致、动静结合,使整个器物浑然一体,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从写实到写意的升华: 与仰韶文化早期彩陶中出现的鱼纹、人面纹等相对写实的纹饰不同,马家窑彩陶的纹饰高度抽象化、符号化。那些奔流不息的漩涡纹、连绵不绝的水波纹,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是对水的力量、生命的循环、宇宙的韵律等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这标志着人类思维和原始宗教观念的一次巨大飞跃。</p><p class="ql-block"> “神人之约”的媒介: 许多学者认为,这些绘制精美、纹饰神秘的陶器,并非日常用具,而是在祭祀、巫术、葬礼等重要仪式中使用的礼器。它们是沟通人与神、祖先的媒介,承载着整个族群的精神信仰和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垂弧锯齿纹单耳彩陶壶(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垂弧锯齿纹单耳彩陶壶图片文字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网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葫芦网纹双耳彩陶罐(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半山类型纹饰之一葫芦纹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网纹演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四圆圈旋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类型旋纹彩陶壶、瓶向半山、马厂类型演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旋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旋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内彩漩涡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彩陶漩涡纹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内彩漩涡纹定位绘制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神人纹双耳单鋬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神人纹双耳彩陶罐(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神人纹的演变详细介绍。有学者称其为蛙纹。</p> <p class="ql-block">人蛙纹与葫芦纹网纹对比图片。</p> <p class="ql-block">半山类型彩陶的颈部花纹图片。</p> <p class="ql-block">波折纹单耳彩陶罐(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马厂类型因1924年首次被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塬遗址而得名,学界多称其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也有研究者因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其单独称为“马厂文化”。</p><p class="ql-block">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该文化类型,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 - 前2050年。后续考古中,该类型遗存多有发现,分布比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更广泛,西至新疆东部哈密一带,核心区域仍在甘青地区。重要遗址有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发掘马厂时期墓葬892座,出土大量彩陶)、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清理出多座马厂时期墓葬,出土彩陶190件)等。其遗存以墓葬为主、居址较少,随葬品主打彩陶,器形多为罐、瓮、壶等,四大圆圈纹和变体蛙纹是极具代表性的纹饰 。</p> <p class="ql-block">网纹单耳彩陶鸟形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网纹单耳彩陶鸟形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折带纹单肩耳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折带纹单肩耳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折带纹单肩耳彩陶壶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折带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旋纹双耳彩陶尖底瓶(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旋纹双耳彩陶尖底瓶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1日,我和妹妹到位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距今7000—4700年)</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1日下午,在河南渑池县参观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时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1日下午,在河南渑池县参观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时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口尖底瓶功能和使用方法详细介绍。专家考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口尖底瓶用于</span>发酵粮食酒所用。</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1日下午,在河南渑池县参观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时拍摄。</p> <p class="ql-block">水波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外观</p> <p class="ql-block">水波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内观</p> <p class="ql-block">同心圆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p><p class="ql-block">注:未见实物,只有图片。</p> <p class="ql-block">对马家窑文化同心圆纹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肢爪纹双耳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四大旋纹锯齿双耳彩陶罐(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纹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网带纹双耳彩陶罐(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纹详细介绍及样式。</p> <p class="ql-block">“X”纹双耳彩陶壶(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回形网纹高低耳彩陶壶(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复道回形纹双耳彩陶罐(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马厂类型的回形纹影响力详细介绍及回形纹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复道折带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四大圆圈方块网点纹双耳彩陶壶(半山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鸟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竖道圆点纹双联彩陶罐(马厂类型)</p> <p class="ql-block">旋纹彩陶鼓(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对彩陶鼓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波纹彩陶豆(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漩涡纹三联彩陶杯(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学者推测漩涡纹三联彩陶杯的用处,为礼仪性酒具。</p> <p class="ql-block">菱形网纹曲柄彩陶铃(马家窑类型)</p> <p class="ql-block">甘肃彩陶——一部完整彩陶发展史内容介绍。</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影响力的巅峰;空前绝后的辐射范围: 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力范围极广,东起甘肃陇东,西至青海海南,北抵宁夏,南达四川北部,是史前彩陶文化中覆盖区域最广的一支。这种广泛的影响力,使其艺术风格和制作技术向周边地区强力辐射。</p> <p class="ql-block"> 参观有感</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在网上无意得知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展在北京万寿寺举办,并且延期撤展,11月11日去了万寿寺观看马家窑彩陶展览,感觉非常惊喜,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精美的彩陶文物。去年10上旬,我们洛阳10天游,专门去了向往多年的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游览,了解了源头的仰韶文化(河南渑池)。这次观看马家窑(甘肃)彩陶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家窑文化(甘肃)为鼎盛时期,有</span>一条清晰的彩陶发展认知线。这正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包括看展览)结合的最佳效果。</p><p class="ql-block">通过实物和展陈,理解了“马家窑文化”并非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基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的考古发现而确立,并且其内部还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等清晰的演变序列。能看到这三个类型的代表作,绝对是核心精华所在。布展的用心与文物的珍贵:59件文物,件件是精品,足以勾勒出一个文化高峰的全貌。从甘肃远道而来,每一件都凝聚着考古工作者和布展人员的心血。</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7000-前4700年)是中国彩陶的源头和第一个繁荣期,以河南、陕西、山西为核心区域。彩绘以红底黑彩为主,图案相对古朴,代表了中国彩陶的“童年”和“少年”时期。</p><p class="ql-block">巅峰与辉煌: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100年)是仰韶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地方类型,后来发展成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堪称中国彩陶艺术的“黄金时代”和“巅峰”。</p><p class="ql-block"> 特点:器形更加丰富多样,构图繁缛精密,线条流畅奔放,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尤其是那旋转的水波纹、流畅的漩涡纹,达到了中国史前彩陶绘画的极致。</p><p class="ql-block"> 三个类型:马家窑类型:精美细腻,线条均匀。半山类型:图案富丽堂皇,红黑彩并用,出现大量锯齿纹。马厂类型:风格趋于简练、粗犷,带有一些符号化特征。</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在西北的延续与发展,并将中国彩陶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 马家窑文化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发展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辉煌成果。它像一座文明的灯塔,照亮了中国西北地区,为后来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青铜时代文化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仰韶文化的彩陶是童年时期的质朴与天真,那么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则进入了壮年时期的绚烂与辉煌。它代表了史前人类在制陶工艺、审美创造和精神探索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点,是“彩陶之巅峰时期”这一论断最有力的证明。</p><p class="ql-block">因此,马家窑彩陶不仅是甘肃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史前艺术史上也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非常庆幸赶上了展览的“末班车”,没有留下遗憾。通过观看、拍照、记录、整理(制作美篇)这一系列过程,将一次短暂的观展转化为了可以随时回味、长期拥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对文物和历史最好的致敬方式。</p><p class="ql-block">如果未来有机会能亲临甘肃,去马家窑文化的发源地,感受那片土地所孕育出的磅礴艺术力量,正如“结束语”所说的:“感受那个创造史前艺术巅峰的伟大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1日拍摄,14日编辑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