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期中数学练习随想:课本之外的“小脚印”

星星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秋天,带着29年教龄的熟悉与新鲜,我迎来了一届特别的一年级:这是国家要求一年级仅用课本、无配套练习的首届孩子。开学两个月,教室里的“兵荒马乱”渐渐沉淀——从起初有人整堂课放声哭,到如今清晨的眼泪都带了点“文雅”,成长的痕迹总在细微处冒头。</p><p class="ql-block">可期中数学练习的结果,像轻敲心门的小石子。两个班的分数单上,数字静静铺着:一个班总分5866分、平均分86.26,另一个班总分5811分、平均分86.73。差距不大的平均分背后,藏着清晰的“分水岭”:少数孩子稳稳站上高分段,更多孩子的分数则零散分布在中后段。</p><p class="ql-block">和考得亮眼的孩子聊过后,答案很朴素——他们的家长把“陪伴”落进了日常,悄悄在课本之外帮孩子垫了垫脚。而大多数孩子,是踩着课堂40分钟的节奏,一步步跟着老师往前。没有额外的练习巩固,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少了扶着的手,课堂上再饱满的热情,也会在知识落地时晃一晃。</p><p class="ql-block">这不是“谁做得不够好”的追问,是课本与实践的温柔碰撞。看着分数单上的数字,我想起教室里那些举着小手的眼睛——他们已经努力接住了课堂里的光,只是课本之外的“小脚印”,还需要更多温柔的托举。</p><p class="ql-block">或许这届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场慢下来的探索:我们握着课本里的知识,也牵着家长的手,陪他们把每一步走得更扎实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