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何以照亮岁月长河

赵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仙岭的晨雾还像半个世纪前那样,轻轻漫过郴江的水面,只是当年那座矗立在山水之间的郴州师专,早已在时代的浪潮中换了模样。如今驱车驶过曾经的校门旧址,钢筋水泥的商品房拔地而起,唯有风中隐约飘散的气息,还残留着几分书墨的余温。这座曾是郴州地区最高学府的校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求学热潮,也沉淀着无数关于读书与命运的故事,当我们回望那些煤油灯下的苦读身影,不禁要问:在学历通胀、就业维艰的今天,读书的意义究竟何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大地刚从十年动荡中苏醒,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惊雷,划破了乡村的沉寂。对于郴州乡下的年轻人而言,读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1977 年,村里的邓才良考上耒阳师范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整个公社。大红的喜报贴在公社门口最显眼的位置,红纸黑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路过的村民无不驻足围观,啧啧称赞。那时的我们还在读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及邓才良的名字,将他奉为榜样:“你们看,好好读书,就能像邓才良那样,跳出农门,吃上公家饭。” 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份荣耀的背后,是无数个煤油灯相伴的夜晚。邓才良高中毕业便投身水库建设,白天扛着沉重的工具在工地上挥洒汗水,夜晚回到简陋的工棚,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一页页啃读早已翻旧的课本。他或许从未奢望过高考会突然恢复,但那份深埋心底的求知欲,让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当命运的机遇降临,他稳稳地抓住了,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仅仅一年后,村里的欧小卫又考上了宜章师范,同样的喜报再次贴满公社的墙面。欧小卫与邓才良同属一个生产队,年龄相仿,经历也颇为相似。高中毕业后,他成了生产队的社员,白天跟着大家在田里劳作挣工分,傍晚回到家,不顾一身疲惫,依然点亮煤油灯坚持学习。1977 年高考,他其实已经过了分数线,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录取,但他没有气馁,依旧日复一日地苦读,终于在第二年圆了师范梦。谁也没想到,这两位从同一个乡村走出的学子,毕业后竟成了乡中学的同事,而且都教数学。他们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数十载,如今已光荣退休,拿着丰厚的退休金,安享晚年,成了村民们口中 “最有福气” 的人。他们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生根发芽,让无数乡村孩子明白:读书,是跨越阶层最可靠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并非所有努力都能换来圆满的结局。村里的杨小海,同样是那个年代的励志青年。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开始,他年年报名参加,却总是差那么一两分,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杨小海的家境贫寒,父母无力支撑他脱产补习,他只能一边干着繁重的农活,一边挤时间复习。那时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资源极度匮乏,英语几乎成了所有农村学子的 “软肋”,而高考恢复初期,英语虽占比不高,却足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着身边的伙伴陆续考上师范、师专,杨小海的眼神里满是羡慕与不甘,可现实的重担让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随着时间推移,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英语的权重也逐渐增加,他与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遗憾地放弃了求学之路。杨小海的故事,是那个时代许多农村青年的缩影,他们怀揣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却因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向生活妥协。但即便如此,那些年在煤油灯下读过的书,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日子,也早已融入他的生命,让他在后来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份坚韧与豁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郴州师专,这座曾承载着无数郴州学子梦想的学府,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坐落于苏仙岭脚下,前有郴江蜿蜒流淌,后有青山巍峨矗立,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师专,无疑是一种荣耀。师专的毕业生,大多会分配到初中任教,而师范毕业生教小学,师大毕业生教高中,这样的教育体系清晰而稳固,让每一个求学的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可如今,郴州师专早已不复存在,它与其他院校合并升级为湘南学院,苏仙岭脚下的老校园被卖给了开发商,曾经的书声琅琅,变成了如今的车水马龙。专科文凭变成了本科文凭,可就业市场的门槛却越来越高。如今,即便是研究生毕业,也有不少人选择去教小学,曾经清晰的教育体系,早已变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现在大学毕业找工作越来越难,读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那我们还为什么要读书?是啊,当邓才良、欧小卫们凭借师范、师专的文凭就能稳稳当老师,安度一生时,如今的年轻人即便手握本科、研究生文凭,也可能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但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读书的意义,未免太过片面。邓才良和欧小卫的成功,固然离不开高考恢复的时代机遇,但更离不开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始终坚持读书的习惯。那时的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读书能带来什么具体的回报,只是出于一份纯粹的热爱与执着,在煤油灯下默默耕耘。而正是这份日积月累的沉淀,让他们在机遇来临时,能够牢牢抓住。读书,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底气与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小海虽然没能考上大学,但那些年读过的书,也并非毫无意义。读书让他开阔了眼界,让他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多了一份从容与智慧。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凭借着读书学到的知识,在村里带头搞种植养殖,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他常说:“虽然没考上大学,但读书让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肯钻研、肯坚持。” 读书的意义,从来都不止于一张文凭,不止于一份好工作。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丰盈,是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变,教育的形式在变,就业的压力在变,但读书的本质从未改变。郴州师专变成了湘南学院,专科文凭升级为本科文凭,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恰恰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曾经,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如今,读书是为了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仙岭的山依旧青翠,郴江的水依旧流淌,虽然郴州师专的校园早已不在,但那些关于读书的故事,那些因读书而改变的人生,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邓才良、欧小卫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读书是跨越阶层的桥梁;杨小海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智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读书或许不能给我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回报,但它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的意义,藏在邓才良煤油灯下的苦读里,藏在欧小卫屡败屡战的坚持里,藏在杨小海面对遗憾时的豁达里。它不是一张文凭,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就业市场如何风云变幻,读书永远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投资。因为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能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拥有战胜一切的勇气与智慧。苏仙岭下的书香或许已经消散,但读书的意义,将永远在岁月中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