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不透人间烟火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预制菜,终究热不透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预制菜的兴起,正在一点一点地稀释着在中国大地上绵延了千年的烟火气,让那些藏在袅袅炊烟、堂屋灶台与粒粒饭香里的温情,渐渐变得模糊。 </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烟火气是农村晨昏里最动人的底色。天刚刚黑,或是日头渐斜,家家户户的烟囱便会冒出袅袅炊烟,缠绕着屋角的老树,漫过田埂间的野草。饭点一到,总会有母亲或祖母站在屋前屋后,朝着田间劳作的方向扬高了声音喊:“回来吃饭喽!菜可要凉啦!” 不一会儿,田埂那头便传来粗犷的回应:“晓得了!这就收工回来了!” 那一声一和里,裹着刚出锅的饭菜香,也藏着最朴素的牵挂 —— 怕爱人饿肚子,怕孩子等急了,更怕那口热乎饭失了滋味。</p><p class="ql-block"> 若是家里待客,烟火气里更透着对客人的上心。主人会提前好几日就问清客人到访的时辰,到了当天,天不亮就揣着钱往集市赶,专挑那挂着 “今早现杀” 牌子的猪肉摊,指尖触到肉上还未散尽的余温,才放心地让摊主切块;鱼是自家田塘里养的,前一天傍晚才小心翼翼捞上来,养在水缸里,要等客人落座、灶台烧得通红时才现杀,刮鳞、开膛、冲洗,动作麻利得很,就怕多放一刻,鱼肉便失了那股子鲜灵劲儿;鸡也是现宰的,上一秒还在院角昂首阔步、咯咯叫着,下一秒便被打理干净,扔进滚着开水的铁锅里,不多时,砂锅里便飘出浓郁的鸡汤香,能漫过半条街,勾得人直咽口水。 </p><p class="ql-block"> 老辈人都懂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的道理,所以待客时总掐着最准的时间备菜。有的人家甚至要等客人进门、茶水刚续上,才撸起袖子扎进厨房。铁锅烧得通红,菜籽油倒进去 “滋啦” 一声响,姜片、蒜片扔进去,香味瞬间漫出来;接着是肉片、青菜依次下锅,锅铲与铁锅碰撞出 “当当” 的声响,伴随着火苗舔舐锅底的 “呼呼” 声,那是独属于中式厨房的 “交响乐”。等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时,盘子边缘还凝着细密的水珠,筷子一夹,鲜、香、热三样都齐活,客人们边吃边夸 “这菜够味儿”,主人家的脸上便会露出满足的笑 —— 那口热乎饭里,藏着对客人的尊重,也藏着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诚意。</p><p class="ql-block"> 可现如今,生活节奏像上了发条的钟,越转越快。在家待客渐渐成了 “麻烦事”:要提前买菜、摘菜、切菜,要琢磨菜谱、控制火候,饭后还要洗碗刷盘,一折腾就是大半天。更有人觉得,自己的厨艺比不过餐馆里的专业厨师,怕客人吃得不尽兴,索性把饭局挪到了餐馆。本以为餐馆里能尝到师傅们猛火快炒的功夫,没成想,有些餐馆也悄悄 “图起了省事”—— 曾经后厨里此起彼伏的颠锅声、菜勺碰撞声,那支热闹的 “烹饪交响曲” 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冰冷的冰箱,里面码满了封装好的预制菜,厨师手里的炒勺换成了剪刀,撕开包装、倒进容器、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再简单摆个盘,一道 “菜” 就端上了桌。没有了油烟的萦绕,没有了火候的把控,更没有了那份 “为客人精心准备” 的心意,只剩下流水线般的操作,冷冰冰的,没了半分烟火气。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预制菜” 这个新名词,渐渐占据了我们的餐桌。它确实便捷:提前加工、包装好,冷藏或冷冻保存,要吃的时候只需加热十几分钟,省去了 “买菜 - 清洗 - 切配 - 烹饪 - 洗碗” 的全流程。对做菜新手或是 “手残党” 来说,预制菜早已配好调料、搭好配菜,不用掌握火候,不用琢磨调味,几分钟就能端出 “口味可口” 的菜;户外露营时,不用带复杂的厨具,拆几盒预制菜就能解决吃饭问题;疫情或自然灾害时,它也能作为应急储备,帮人们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份便捷的背后,藏着不少隐忧。最让人担心的是健康风险 —— 为了延长保质期,尤其是常温预制菜,部分产品会添加较多的盐、油,还有防腐剂(如山梨酸钾)、增味剂(如谷氨酸钠)、色素(如诱惑红)等食品添加剂。一份即热类红烧肉,钠含量可能达到 800-1200 毫克,而成年人每日推荐钠摄入量不过 2000 毫克;脂肪含量更是超 20 克,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还多。长期吃这样的预制菜,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病的风险,不知不觉就高了起来。 再者是营养与口感的流失。预制菜从生产、包装、运输到储存、销售,链条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高温杀菌、冷冻冷藏的过程,会让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损失 30%-60%,膳食纤维也变得粗糙。更别提有些预制菜,比如速冻丸子、调理肉排,为了追求口感,会添加大量淀粉、卡拉胶,咬下去没有扎实的肉感,只有一股模糊的调味味,和新鲜烹饪的菜品比起来,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也让人揪心。有些低价预制菜,原料质量模糊不清 —— 用冻了很久的肉替代新鲜肉,用碎肉边角料制作肉馅,虽然说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是营养价值和口感,远不如新鲜原料;还有的产品配料表标注含糊,“香辛料”“复配添加剂” 等字眼一笔带过,消费者根本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自己过敏的成分,比如芝麻、花生,吃起来总有些提心吊胆。</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遗憾的,是烹饪能力的退化。现在的青少年,不少人连菜刀都没碰过,饿了就点外卖,或者去外面的餐馆吃,家里的冰箱里塞满了预制菜,长期高油高盐的饮食,不仅容易让人失去健康,让“三高”年轻化、肥胖人群增多,更让他们渐渐忘了新鲜饭菜该有的本味。</p><p class="ql-block"> 那股子从灶台升起、裹着心意的香,终究是预制菜热不透的人间烟火。真心希望这股子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少年人间烟火气不要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