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劳动课《对称之美,剪纸之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

阿曼达

<h3>  为了更好地研究教育科研课题,11月7日美术组课题组齐聚一堂,热烈讨论教学方案,分工协作、互相启发,在思维碰撞中完善教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h3> <h3>情境导入:一把剪刀里的文化温度</h3> <h3>  11月12日,琼海小学罗曼老师开展劳动、美术跨学科课题研究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罗老师的劳动课堂《对称之美,剪纸之韵》。<br>  剪纸课的开端,总从一个温暖的故事说起。罗老师以“小明奶奶的生日临近,“蝶”与“耋”同音,承载着长寿的祝福的情境”现场剪出一只蝴蝶,自然引出“对称图形剪纸”的课题。</h3> <h3>任务一:从对折开始的动手启蒙</h3> <h3> 认识对称图形时,罗老师让学生观察对折后的纸张特征:“两边形状、大小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br>  初次接触剪纸工具,孩子们对直尺、刻刀充满好奇,但也暴露出问题一一对折时边角对齐不整齐。罗老师示范&quot;边对边、角对角&quot;的对折方法,用“折边”“单边”的简单术语帮助理解。<br>  罗老师还播放学生录制的操作视频后,学生迫不及待动手尝试,操作过程中,罗老师及时强调安全规范:“剪的时候刀刃朝内,切勿对着他人。”课上,孩子们专注修剪轮廓,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更需要给足试错空间。</h3> <h3>任务二:纹样里的合作与创新</h3> <h3>  为了使剪纸更加精美,罗老师还引导学生认识纹样环节,视频里的水滴纹、云纹,让他们大开眼界。小组合作剪蝴蝶时,罗老师引导他们先分工:擅长绘画的设计纹样,动手能力强的负责裁剪。巡视中发现,有小组将月牙纹和锯齿纹组合,剪出了“带花纹的翅膀”,这种创新让评价环节充满惊喜。<br>  “巧巧手小组”的评选不仅是对技艺的肯定,更让孩子们体会到合作的力量一原来集体智慧能让作品更精彩。</h3> <h3>任务三:方法迁移中的文化</h3> <h3>  引出“春”字剪纸。元旦、春节的节日背景,让孩子们对这个任务格外投入。有的学生一开始把“春”字写得太大,导致对折后无法对称,我建议他们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再调整比例。当一个个红色“春”字贴满黑板,教室仿佛提前有了年味。分享感受时,有孩子说:“原来过年贴的窗花就是这么剪的!”这一刻,剪纸从课堂技艺变成了生活中的文化符号。</h3> <h3>教学相长:评课研讨</h3> <h3>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认为罗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对称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对称的美,培养了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h3> <h3>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在今后的教学中,相信各位老师都会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高效有趣的课堂,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美的世界里徜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劳动的乐趣。</h3> <h3>文字:罗曼<br>图片:曾洪燕<br>审核:曾洪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