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几个“司马”,在人们心头绕来绕去。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后来主持编撰《资治通鉴》,这一“迁”一“光”,同为史学双璧,难免叫人浮想:他们莫非是一家人?再想到那写就《子虚》《上林》的司马相如,与那“鹰视狼顾”、奠定了晋朝基业的司马懿,这疑问便更深了。这一个个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司马”,究竟是怎样一缕绵延不绝的香火?</p><p class="ql-block">要理清这团乱麻,须得从一根坚实的藤蔓向上追寻。这藤蔓的起点,落在了一位名叫司马错的秦国名将身上。</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6年,秦国进行着一场决定国运的辩论。张仪主张东进伐韩,而司马错则力主西取巴蜀。他目光如炬,看到了那片偏安西南的富庶之地,将是如何一块奠定王业的基石。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言,令司马错率军越秦岭,开金牛道,一举吞并巴蜀,为日后秦国一统天下,备下了最为丰厚的粮仓与后院。</p><p class="ql-block">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自陈,乃是司马错的八世孙。这大约是不会错的,两人同出生在夏阳芝川,便是今日的陕西韩城,那是司马错族人世居的故土。如此,那位以《史记》照亮万世的史笔,其血脉里流淌的,原是开疆拓土、决胜千里的兵家韬略。而司马错,功成之后竟能急流勇退,归于巴蜀,这份智慧,沉淀了后世子孙的另一种禀赋。</p><p class="ql-block">果然,在他身后约百年,蜀地诞生了另一位文采风流的“司马”——司马相如。他的辞赋,铺陈排奡,华美壮丽,成了汉赋的典范。而韩城的司马迁,则承继了另一份使命,将满腔的悲愤与不屈,化作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不朽史书。一文一史,双星并耀于西汉的天空,他们都可说是司马错这棵大树上生发出的、最为璀璨的两根枝条。</p><p class="ql-block">那么,司马错之前呢?“司马”之姓,又源自何处?寻源溯流,支脉纷繁。原来,“司马”本是官职,始于西周,执掌国家军队与马匹,位高权重。后世子孙便以这显赫的官名为氏。其来源,粗略算来,竟有五支之多。</p><p class="ql-block">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父,因军功被赐姓司马,成为最早的一支;春秋时齐国的田穰苴,官拜大司马,其后人以司马为氏,他那部《司马法》,更是后世兵家必读;楚国大司马子反、晋国大司马韩厥、宋国大司马孔父嘉……他们的后裔中,都有人以“司马”为姓。如此看来,这“司马”一姓,并非一根独苗,而是一片在同一条历史河流的不同段落,各自生发起来的林子。</p><p class="ql-block">这片林子到了秦汉之际,有两株大树格外显赫。一株是前文说到的世居夏阳的司马错。另一株,则是被项羽封为殷王的司马卬,他这一支,多居于河内温县。历史的风云,在此处一个转折,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那位以隐忍和权谋著称的人物——司马懿。</p><p class="ql-block">《晋书》记载,司马懿正是司马卬的十二世孙。如此,这位晋朝的奠基者,与史圣司马迁,虽同姓司马,却已是数百年前分家的远亲,并非一脉所传了。</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又过了八百余年,到了北宋,我们遇见了那位童年砸缸、晚年著史的司马光。他的父亲司马池自称是司马孚的后代。这司马孚,乃是司马懿的三弟,在家族篡魏的浪潮中,他独抱持着魏臣的节操,在魏帝曹髦被杀时,曾抚尸痛哭。或许,司马光家族正是以这位较为清白的先祖为荣,才如此追溯。又或许,在刘裕对司马皇族的那场血腥屠戮后,司马孚这一支,反倒成了侥幸传下的血脉。无论如何,司马光与司马懿,算是同出于河内温县司马卬这一大宗了。</p><p class="ql-block">如此梳理下来,脉络便清晰了: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同出于名将司马错之后;司马懿与司马光,则共奉殷王司马卬为先祖。而若再向上追溯,无论司马错还是司马卬,天下司马氏多半都认那位西周时的程伯休父为最初的始祖。</p><p class="ql-block">一个耐人寻味的尾声是,曾贵为皇族的司马氏,如今人口却极为稀少。是了,那靠阴谋窃国、又带来三百年动荡分裂的晋朝,在历史的评价里,终究是灰暗的。这或许使得后世许多司马族人,宁愿改换他姓,以求心灵的安宁。一段家族的兴衰,竟也如此紧密地系于其对天下苍生的功过之上,令人长叹。</p><p class="ql-block">青史浩浩,这几个“司马”,如同长河中几朵特别的浪花,各自折射着时代的光芒。司马迁的坚韧,司马相如的华彩,司马光的沉潜,乃至司马懿的权谋,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记忆。他们用笔墨与行动写下的,早已超越了姓氏与血脉的私藏,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共同阅览、共同品味的,一部厚重的、关于成败与得失的教科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