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文学肌理中打捞凉州文化的精神根脉》/散文</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全祥</p><p class="ql-block">吾乃王全祥,土生土长的凉州人。半生与笔墨为伴,以诗词、散文、辞赋为舟,在凉州的历史长河与现实田野中摆渡,既见证过“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也亲历过“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市井温情。今日提笔,愿以自身创作实践为引,与诸位探讨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凉州地域文化的深层肌理,让这片土地的精神基因在文字中得以传承与活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域文化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底色,而文学作品则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北接大漠,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游牧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篇与凉州相关的文学作品中,藏在字里行间的风沙气息、人文记忆与精神特质里。挖掘凉州地域文化,实则是通过文学这把钥匙,解锁这片土地的历史密码与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吾之创作经验观之,挖掘凉州地域文化,首要在于从文学作品的地理意象中,捕捉凉州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印记。凉州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祁连山的雪、腾格里的沙、乌鞘岭的风、石羊河的水,皆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素材,亦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在我的旧作《祁连雪》中,曾写下“祁连雪水融春酒,醉倒凉州十万家”,这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将祁连山的雪水与凉州的酿酒文化、市井生活相连——雪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滋养凉州农业文明、孕育民俗文化的生命之源。又如《大漠行》中的“沙浪翻金吞落日,驼铃摇碎古凉州”,沙漠与驼铃的意象,既是凉州干旱少雨、地处边塞的自然特征写照,更暗含了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与军旅文化,每一粒黄沙都可能埋藏着古代商队的足迹,每一声驼铃都可能承载着戍边将士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翻阅历代凉州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到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迈,再到吾之《凉州赋》中“四塞之地,兵家必争;丝路咽喉,商旅络绎”的概叹,地理意象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挖掘这些意象,便是要透过文字,还原凉州“山水相依、边塞雄奇”的地理格局,理解自然环境如何塑造凉州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品格——如祁连山的巍峨赋予凉州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大漠的辽阔培育凉州人开阔豁达的胸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挖掘凉州地域文化,需从文学作品的民俗书写中,触摸凉州的生活温度与文化基因。地域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文化,而民俗则是普通人生活的生动注脚。凉州民俗底蕴深厚,社火、庙会、酿酒、刺绣、皮影戏等,皆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也是我多年创作的重点。在散文诗《凉州社火》中,我曾细致描摹“锣鼓喧天催春醒,彩衣翩跹闹凉州”的场景,记录社火中“铁芯子”“舞龙舞狮”的表演细节,以及乡亲们“笑逐颜开话丰年”的喜悦。这篇作品并非简单的民俗记录,而是通过社火这一载体,展现凉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期盼,以及邻里互助、团结热闹的社群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诗《夜光杯情思》中,我写道“葡萄架下酿乡愁,夜光杯中盛岁月”,将凉州的葡萄种植、酿酒技艺与夜光杯的制作工艺相结合,既展现了凉州物产的丰饶,也暗含了“以酒寄情”的地域情感表达方式——凉州人豪爽好客,酒是待客之道;凉州人重情重义,酒是情感纽带。此外,我的散文《凉州皮影》中,通过描写皮影艺人“十指翻飞映灯影,唱腔婉转诉古今”的表演,展现了这门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凉州民间故事、伦理观念与审美情趣。从这些民俗书写中挖掘地域文化,便是要透过文字,感受凉州人的生活百态,理解他们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信仰,让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者,挖掘凉州地域文化,要从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中,追溯凉州的文明脉络与精神传承。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汉代设郡到唐代鼎盛,从西夏建都到明清延续,每一段历史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我的辞赋《凉州赋》中,曾全景式地书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汉武开疆,设郡治边;唐宗盛世,通商互市;西夏建都,创制文字;明清承续,文脉绵延。”通过梳理历史事件与文化成就,展现凉州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诗词《登凉州城楼》中,我写下“残垣断壁藏兴废,故道残碑记沧桑”,借城楼、残垣、残碑等历史遗迹,抒发对凉州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珍视。历代凉州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岑参的边塞诗、张籍的《凉州词》等,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创作对象,记录了凉州的军事、商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这些历史叙事中挖掘地域文化,便是要透过文字,追溯凉州的文明源头,理解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传承凉州人“开放包容、坚韧不拔、爱国戍边”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挖掘凉州地域文化,还需从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中,体悟凉州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也是地域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州人,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于我的所有创作中。在现代诗《乡愁是一碗凉州拉面》中,我以“拉面劲道如乡思,清汤醇厚似乡情”的比喻,将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日常饮食中,展现了凉州人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散文《凉州人的脊梁》中,通过描写凉州农民“顶风冒沙种庄稼,不畏艰辛谋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凉州人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这些情感表达并非个人化的宣泄,而是凉州人共同的情感共鸣,是地域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从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中挖掘地域文化,便是要透过文字,体悟凉州人的家国情怀、故土情结与人生态度,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让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得以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凉州地域文化,并非简单的文本解读与内容提炼,还需要结合实地考察、史料考证与当代实践,实现“文本与现实的互证、历史与当代的衔接”。作为一名凉州诗人,我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多年来走遍凉州的山山水水、乡村城镇,收集民间故事、记录民俗风情、考察历史遗迹,这些实践经验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我对凉州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挖掘凉州地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与活化,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解读、传播、再创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凉州文化的魅力,让凉州地域文化成为推动地方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吾以半生笔墨书写凉州,深知文学作品中藏着凉州文化的“根”与“魂”。从地理意象到民俗书写,从历史叙事到情感表达,每一篇与凉州相关的文学作品,都是地域文化的鲜活切片。唯有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深入挖掘,才能从文字中打捞凉州文化的精神根脉,让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与生活智慧,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这既是文学创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凉州人传承文化、守护家园的使命。</p><p class="ql-block">此文作于2024年12月18日于凉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