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佛陀的美篇

邋遢佛陀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5日第193篇日记</p> <p class="ql-block">今天翻了翻旧医书,又想起临床上那些总在换季时“中招”的老病号,心里一动,想给有缘人写几个实用又暖心的抗感冒食疗方。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却是厨房里的温柔守护,是冷风来袭时,身体最需要的那一口热气腾腾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人啊,最怕的不是生一次病,而是反反复复地感冒。明明前脚刚好,后脚一阵风一吹,鼻塞、头痛、乏力又来了。尤其是一些体质偏弱的朋友,动不动就自汗、怕风,衣服穿少了不行,穿多了又闷出一身汗,真是左右为难。这时候,光靠药片压症状,不如从根上养正气,让身体自己学会“挡风”。</p> <p class="ql-block">我常跟病人说:“你不是弱,是你没给身体‘修墙’。”这“墙”是什么?就是卫气,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正气足,外邪想进来,也得掂量掂量。</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常推荐几个简单又有效的食疗方,不苦口,还暖胃,关键是一家人围坐吃饭时,顺手就调理了。</p> <p class="ql-block">比如参芪大枣汤,黄芪、党参配上几颗红润的大枣,水一煮,满屋都是淡淡的药香和甜香。连着喝上几天,那种动不动就冒虚汗、怕风的感觉会慢慢减轻。这方子就像给身体悄悄补了层“防护膜”,尤其适合那些总说“我一变天就感冒”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要是家里条件允许,黄芪炖鸡更是一道“硬菜”。母鸡炖得软烂,黄芪的甘、大枣的甜、姜片的辛,全都融在汤里。喝一口,从喉咙暖到胃里,再散到四肢。气虚乏力、脸色发白、说话都没劲的人,喝上一两次,精神头都不一样。这不是补药,是食物里的“充电宝”。</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道玉屏风牛肉汤,名字听着像药方,其实炖出来特别家常。黄芪、白术、防风,这三味药合起来就是有名的“玉屏风散”,古人说它像一道玉做的屏风,把风寒邪气挡在外面。用牛肉来炖,既补气又养血,汤色清亮,喝完身子轻快,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在冬春交替时调养。</p> <p class="ql-block">当然,感冒已经来了,也不能光靠“防守”,还得“出击”。这时候,厨房里的姜、枣、苏叶、陈皮,都是好帮手。</p> <p class="ql-block">姜枣茶,最是家常。几片老姜,几颗掰开的大枣,加点苏叶和陈皮,泡在保温杯里,一整天都能喝。喝到微微出汗,寒气就散了。记得别出大汗,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出多了反而伤身。这茶适合刚觉得冷、鼻塞、头重的时候,趁早喝,常能“掐灭”感冒的苗头。</p> <p class="ql-block">要是感冒拖得久了,脖子发僵、全身酸痛、鼻塞不通,那就试试荆防粥。荆芥、防风、桂枝、葛根,配上粳米熬成稀粥,热乎乎地吃下去,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小扫除”。连着吃两三天,那种黏糊糊的不适感就会慢慢退去。</p> <p class="ql-block">而到了春天,风热感冒多起来,嗓子干、咽痛、口渴,这时候麦冬桔梗茶就派上用场了。金银花清热,麦冬润燥,桔梗开音利咽,甘草调和,加点冰糖,喝起来微甜不苦。连着喝几天,喉咙的火气就压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方子,都不是什么奇方,却是我多年临床中,看着病人一点点好起来的经验。它们不贵,不难做,关键是——能坚持。养生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一日三餐的温润滋养。</p> <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一句:天气变了,记得添衣。身体是你最老的朋友,别总让它替你扛风挡雨。偶尔停下脚步,炖一锅汤,泡一杯茶,也是在对自己说:“我懂你,我在乎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