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胡同里,有一条以建筑命名的胡同,这就是国子监街。来此游览,不仅可以欣赏到这里最美的秋色,还能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及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街道全长669米,平均宽11米,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是北京唯一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除了国子监和孔庙,还有柏林寺、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朝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此街为唯一一条有牌楼的街道,但两端的成贤街牌楼却一直无人知晓它就是国子监街。真是不得不服人的名树的影啊。国子监街保存着较好古街巷风貌: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和孔庙:二者实为一体,东为孔庙,西为国子监,是古代“左庙右学”规制体现。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占地约2.2公顷,院落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主体建筑有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神厨、神库等,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p> <p class="ql-block">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在牌楼北侧有高4米宽1米的汉白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以表示对孔子的敬重。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相邻,国家4A级景区。国子监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前身是晋武帝司马炎设立的国子学,在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在唐宋时期,国子监不仅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通过游览才知,原来古代的博士是一种官职,从秦朝就已经出现,专司经学传授。</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祭酒也是官名,取以酒祭先生之祖孔夫子也,所以现在国子监中最显眼的就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立像。在此读书的人称为监生,这里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纳外国留学生。国子监在培养国内人才、促进国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