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创新《黄帝内经•新析40》恶疾中风篇

一凡邦越

<p class="ql-block">导读,这是一篇解析《黄帝内经》中关于“中风”的论述。</p><p class="ql-block">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中风”,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p><p class="ql-block">《内经》中的“中风”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主要从病因(风邪)和症状(突发性、变动性) 来定义,涵盖了多种神经系统、肢体经络的疾病。而现代医学的“中风”特指由脑血管问题(出血或梗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从《黄帝内经》的原文出发,结合现代理解进行新析。</p><p class="ql-block">一、《内经》对“中风”的基本认识</p><p class="ql-block">1. 病因病机:内外合邪,本质在虚</p><p class="ql-block">《内经》认为中风的根本原因在于身体内部的正气不足,尤其是脏腑虚弱、阴阳失调,然后被外界的“风邪”侵袭而发病。</p><p class="ql-block">· 内虚是根本:</p><p class="ql-block">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p><p class="ql-block"> · 新析: 这里明确指出,“偏枯”(半身不遂)是因为身体一半的营卫之气衰弱,真气离去,邪气停留所致。这揭示了中风的本质是内在气血阴阳失调,为外邪入侵提供了条件。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是中风基础病的观点有相通之处。</p><p class="ql-block">· 外风是诱因:</p><p class="ql-block"> 《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p><p class="ql-block"> · 新析: 风邪通过背部的脏腑俞穴侵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会导致“偏风”(即半身不遂)。这里的“风”可以理解为一切能引发急性疾病的外在致病因素,如气候骤变、感染等,它们可能成为诱发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2. 疾病分类与深浅层次</p><p class="ql-block">《内经》根据病邪的深浅和症状的轻重,将中风分为多个层次,形成了经典的理论框架:</p><p class="ql-block">· 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这个分类虽由后世医家完善,但其思想源于《内经》。</p><p class="ql-block"> 《金匮要略》(发展自《内经》思想):“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p><p class="ql-block"> · 新析:</p><p class="ql-block"> · 中络(最轻): 邪气在络脉,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类似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度的感觉神经障碍。</p><p class="ql-block"> · 中经: 邪气在经脉,表现为肢体沉重、活动不便。类似轻度的运动神经功能受损,肌力下降。</p><p class="ql-block"> · 中腑(较重): 邪气影响到六腑功能,出现神志不清、不识人。类似中风急性期出现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p><p class="ql-block"> · 中脏(最重): 邪气深入五脏,出现失语、口吐涎沫等核心功能丧失的症状。这是最危重的阶段,类似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损伤了语言中枢和延髓功能,预后不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黄帝内经新析》: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p><p class="ql-block">将《内经》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结合,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内经》概念 传统解释 现代医学新析</p><p class="ql-block">“风邪” 一种善行而数变、轻扬开泄的外感病邪。 可理解为:急性应激因素。如: 1. 气候剧变(寒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飙升)。 2. 剧烈情绪波动(交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3. 感染与炎症(某些感染可能引发血管炎或促进血栓形成)。</p><p class="ql-block">“内虚”/“真气去”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虚。 指中风的基础病理状态。如: 1.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本身的“虚弱”)。 2. 高血压(持续的“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状态)。 3. 高血糖、高血脂(痰浊瘀血内生的物质基础)。 4. 心脏疾病(如房颤,导致“气血紊乱”形成栓子)。</p><p class="ql-block">“痰浊”、“瘀血” (内经萌芽,后世发展)病理产物,阻塞经络。 动脉斑块、血栓、血凝块的直接体现。这些“废物”阻塞了脑血管,导致了“经络不通”,即脑部供血中断。</p><p class="ql-block">“偏枯”/“偏风” 半身不遂。 对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由于大脑运动皮层或传导通路受损所致。</p><p class="ql-block">“仆击”、“大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急性脑卒中发作,特别是大量脑出血或主干动脉梗塞,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意识丧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对现代人的启示与防治思路</p><p class="ql-block">《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在中风的防治上极具前瞻性。</p><p class="ql-block">1. 预防为先,固护正气(一级预防)</p><p class="ql-block"> ·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p><p class="ql-block"> · 新析实践: 控制“内虚”就是控制危险因素。</p><p class="ql-block"> · 管理情绪:避免过度愤怒、焦虑(平肝潜阳)。</p><p class="ql-block"> ·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减少“痰浊”生成(健脾化痰)。</p><p class="ql-block"> · 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藏精气(滋养肝肾)。</p><p class="ql-block"> · 适度运动:促进气血流通,防止“瘀血”(活血化瘀)。</p><p class="ql-block">2. 既病防变,早期干预</p><p class="ql-block"> · 一旦出现一过性的头晕、肢体麻木、口角歪斜(即“中络”阶段),应立即就医,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预防完全性中风的最佳时间窗。</p><p class="ql-block">3. 瘥后防复,综合康复(二级预防)</p><p class="ql-block"> · 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其原理正是《内经》所说的“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这对于神经功能的重塑和防止复发有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对“中风”的论述,构建了一个 “内虚为本,外风为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 的完整理论模型。它超越了单纯解剖学的局限,从整体和功能的角度把握了疾病的动态过程。</p><p class="ql-block">用现代医学“新析”《内经》,并非简单地一一对应,而是理解其思想精髓:</p><p class="ql-block">· 它强调了内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这与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基础病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 它描述了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为分期论治和预警提供了框架。</p><p class="ql-block">· 它综合了功能、神志、体征等多维度表现,与现代神经内科学的全面评估思路一致。</p><p class="ql-block">因此,学习《黄帝内经》关于中风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生活方式入手预防此病,并以一个更宏观、更整体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