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制度篇-权力练习:有帝位也不是有皇权

小落地

<p class="ql-block">北大赵冬梅教授《中国史》05 制度篇-权力练习:有帝位也不是有皇权</p> <p class="ql-block">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非常感谢你的信任,愿意花钱,更重要的是愿意花时间来听我聊聊中国史。在这个节目开始磨合的时候,我的编辑小伙伴们曾经提醒我不要讲得太难,不要讲太多专业。不过今天我还是想说一点有关专业历史学的进步,我们的进步是什么呢?我们终于开始认真的注意到,历史是有过程的了。从封建到郡县这是过程,楚国八百年年这是过程,唐朝的兴衰这也是过程。这些过程都是大的过程,没问题,他们一直都被注意到。我在这所说的过程,是指那些相对于宏大过程而言的小的细微的过程。比如一个历史人物,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持续不断的和周围世界进行信息交流,他经历、体会、反思、进步、倒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健康状况在变化,他的阅历在增长,他的地位有浮有沉,他的环境有时顺风顺水,有时山重水复,有时是山穷水尽。跟我们一样,在不同的境地当中,他会有不同的想法,他会写出不同的文字,说出不同的话。这些话可能前后一致,也可能会相互矛盾。因为这个人是一个变化中的人,而变化中的人是有他的过程的。</p><p class="ql-block">从前的历史学其实并不真正尊重过程。比如他们写一个英雄,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神坛去的,可以缓缓登顶,但是路径特别明确。从年轻的时候这个英雄就开始发表特别励志的讲话,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英雄,写一个政治家。他基本上从一登上政治舞台,就是那副气宇轩昂、领袖群伦的样子了。而现在的历史学开始尊重过程,尊重过程中那些偶然事件对人物、事件和制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现代历史学尊重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承认皇帝从登上帝位到能够熟练的操控皇权,这是有过程的。当上皇帝不容易,但是戴上皇冠,登上宝座,实在不等于就会当皇帝,能当皇帝,当的好皇帝。一句话,皇帝是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皇帝的政治实习。</p><p class="ql-block">今天很多人对于皇权有一个极大的误解,他们总是喜欢从权力的角度来认识皇帝,认为当了皇帝就有了为所欲为的特权,如果这么看,那么当皇帝的确很简单。我们不否认皇帝有至高无上超越一切的权利,但是伴随着这种最高权力的还有最大责任,治理国家的责任,维护王朝长治久安的责任,这个责任太重大。所以古人说起当皇帝来,很少是喜形于色的,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怀畏惧的。孔子曾经说过,贤明的君主会有三大畏惧,第一,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就听不到批评的声音了,这让贤明的君主感到畏惧。第二,志得意满,自己会膨胀,变得骄傲起来,这是第二畏惧。那么第三畏惧呢?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会担心自己明明知道真理所在,什么是对的,却不能够践行它。</p><p class="ql-block">政治是一项实操性很强的行当,位置越高,能够调动的资源越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就会越复杂。当皇帝处最高职位,拥天下之大,但是也面临着最庞大的复杂系统。要管理内政外交、高层政争、人才的选拔、地方的控制、边疆的稳定、黄河的治理、灾民的政绩、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我想想我都觉得头大,反正我白给了皇帝,也是坚决不做的。皇帝需要政治实习,在做中学,学中做。</p><p class="ql-block">说到皇帝的政治实习,各位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守成之主。其实开国之君同样需要学习。开国之君的学习难点在于从马上得天下到下马治天下的角色转换。取天下和坐天下是很不一样的,取天下是推翻别人,坐天下是做好自己,推翻别人面对的是别人的错误,做好自己是要直面纷繁复杂的事。</p><p class="ql-block">这个转型其实并不容易,即便是转型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唐太宗、宋太祖,也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宋太祖某日退朝之后,闷闷不乐,一个人坐那半天不说话,别人也不敢惹他。等到他的脸色和缓的时候,就有人去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宋太祖说,你以为皇帝是好当的吗?我顺着性子处理了一件事,结果发现错了,想起来真是不痛快了。</p><p class="ql-block">开国之君最难当的地方是他的责任太重大,开国之君是奠定一个朝代格局调性的皇帝,他的说法做法都会被本朝后世的皇帝奉为祖宗之法,开国之君格局宏大,态度包容,那么这个朝代也就格局宏大,态度包容。开国之君狭隘自私没格局,那么这个朝代也就狭隘自私、没格局。那么开国之君怎样才能够做到格局够大呢?单凭个人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向历史学习,要了解既往朝代的兴亡教训,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过于自负的皇帝往往是没文化的皇帝,而越是没文化的皇帝越是任性胡来。最著名的负面典型,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一千六百零一年的宰相制度,他竟然说废就废了,这推倒一切的胆量实在是令人惊叹。什么叫无知者无畏啊?这就是。开国之君需要政治实习,守成之主就更需要学了。他们要学的东西更多,怎么跟大臣打交道,怎么处理文件,怎么签字画押,怎么树立权威,怎么运用权力,事无巨细都要学。比如宋英宗,他是从宗室继承大统的,他后来说过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他说我从前没当皇帝的时候,看那些宰相大臣,觉得他们都好了不起啊。如今接触多了才知道都不过是些平常人。他开始瞧不起宰相大臣了,因为他开始学了,他开始懂了。宋英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发生过一件小事,先皇是病死的,没治好先皇的病,医疗小组当然要负责任。于是英宗就跟宰相们一起商量怎么处置那些倒霉的大夫。12个大夫,有宰相提出,其中的两位是很晚才加入医疗小组的,应当轻责。结果英宗忽然就变了脸,说,听说这两位大夫是宰相推荐的对吗?宰相们只好承认。英宗依然板着脸说,那我就不敢说什么了,还是各位大臣来裁决吧。那么最后处理的结果怎样呢?12名受到处分的大夫当中,就这两位是被修理得最狠的,老皇帝得了该死的病,大夫有什么办法?况且这两位倒霉蛋还是最后加入医疗小组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英宗严惩这两位大夫目的不是别的,而是要向宰相、大臣们宣示权力,虽然朕是你们辅佐上来的,但朕既然已经是皇帝了,那朕就是皇帝,朕的意志至高无上,必须得到尊重。</p><p class="ql-block">从登上帝位到宣示权力,再到树立权威,再到熟练的运用权力应对纷繁复杂的突发和重大事件,成为一个至少不坏的最高决策者,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余地又那么有限,基本上能上来的也就是一般人儿。所以为了保证皇帝能够比较合适的操控皇权管理国家,就必须对皇帝和皇太子进行教育。中国和欧洲有一点很大的不同,欧洲的贵族是军事贵族,相对野蛮,没文化,文化掌握在教会手里,而我们的贵族官僚可以是允文允武,文武双全的,但是它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文化,而忽视军事素质的培养。中国的皇帝即便是像刘邦这样出身平民,作风粗鲁,可以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也都基本上还能重视文化。</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出现了皇帝的读书会,叫做经筵。经,是儒家经典的经,筵,就是席子,可以坐在上面读书的。在经筵当中,老师是最优秀的学者,教材是儒家经典,本朝列祖列宗的语录和光荣事迹汇编,还有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经筵教材。通过经筵的学习,再加上政治实习,慢慢的理论结合实际,历史映照现实,皇帝就知道边界在哪里,规则是什么,该怎么当皇帝了。</p><p class="ql-block">没有受过教育或者毫无准备就登上帝位的皇帝,对于国家来说那就是灾难了。明朝的这类皇帝比较多,比如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的堂兄正德皇帝是溺水死的,突然就死了。只有15岁的嘉靖被选中当了皇帝,而他事先毫无准备,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低下,连像样的话都写不出来。他知道权力是个好东西,但他不知道权力意味着责任,所以他一意孤行,任性到极点,专制到极点。他在位的时候做的事情都是荒唐透顶的。</p><p class="ql-block">早年间他做的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爹争面子。他爷爷是皇帝,他伯父是皇帝,但他爹不是。可是嘉靖,偏要尊他爹为皇考。更过分的是,嘉靖要否认他伯父的皇考地位,只肯称呼伯父为黄伯。那官员们就不干了,两百多名官员仗义死节,坚决反对。于是乎,嘉靖就挥舞起皇帝的权杖,四品以上的褫夺俸禄,五品以下的打屁股廷杖,一共打了134个,死了16个。这就是嘉靖早年间干的荒唐事。</p><p class="ql-block">中年以后,嘉靖的荒唐事加倍了,他躲在西苑里边炼丹。这个西苑呢,不是今天北京的西苑,是现在的北海和中南海。嘉靖在西苑里边炼丹,把朝政就丢给了奸臣严嵩。结果怎么样呢?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蒙古人在北边骚扰,倭寇在东南肆虐,民间叫苦不迭。作为一个人,嘉靖自己想办的事都办成了,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他基本都没做。可是这样的荒唐皇帝在明朝不是一个俩,嘉靖之后是隆庆,隆庆之后是万历,万历之后是只做了一年不到的光宗常洛。</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熙宗天启皇帝了,这位皇帝最著名的事迹是木工活儿出众。他不会当皇帝,因为他连字儿都不识。他为什么不识字儿呢?他明明是光宗的儿子。其实不光是他,他的爹,光宗也没受过什么教育。光宗为什么没有受教育呢?因为他的爹万历皇帝压根儿就不想让他上,所以就不想给他教育,也不想让他的儿子受教育。明朝皇室连这样的荒唐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为什么?根子还要往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上去寻,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气量格局都太小了。</p><p class="ql-block">好,这就是今天的节目,谢谢大家。下一次我们要把目光从皇帝身上移开,移到皇帝身边的附属人群上。首先是后宫,不是甄嬛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