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逐字稿 | 北大赵冬梅教授《中国史》 04 制度篇-权力交接:法度和现实之争</p> <p class="ql-block">相声里边有一类很传统的包袱,就是占大辈儿,跟现在大学男生在朋友圈里边互相称呼儿子很像。郭德纲、于谦、高峰说过一个群口相声,郭德纲说我要是当了皇上,于谦就是大太子,高峰就是二太子,按道理讲,这仨人本来是师兄弟,平辈论交,郭德纲就是在占于谦高峰的大辈,于谦高峰应该生气才对是吧,但是在舞台上于谦却表现的非常开心,只有高峰一个人在抗议:凭什么他是大太子,我是二太子啊。因为当了太子了,所以对于占大辈儿这事儿就完全不计较了,于谦排行老大,洋洋得意,高峰排名在后,心下不快,这一段相声很能体现中国人对于当太子的热衷,哪怕只是过过嘴瘾。其实按照华夏的传统,太子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N个太子同时并立,这是金朝以后北方民族兴起的叫法。太子头衔金贵,有势力的王子干脆一人来一个,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一路排下去。金朝最有名的就是四太子金兀术,更准确的说,其实我们应该叫他完颜兀术,或者再典雅一点,完颜兀术还有一个汉名叫完颜宗弼。当然,即便是有N个太子,真正能够继承皇位的也只有一个,那么谁来?皇帝这是世间最高最大的权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人性是贪婪的,就那么个嘴巴上的大太子、二太子,高峰于谦还争了半天,更何况是真的皇位。最高权力的交接直接关系到高层的稳定,搞不好甚至会引发战争,甚而至于把整个国家拖入混乱。所以必须有制度去对抗人性的贪婪。从本质上说,皇位继承制度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保证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华夏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分成两大原则,第一,有嫡立嫡,嫡长子是第一序位继承人。第二,无嫡立长,没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长者优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在长先。为什么首选嫡子呢?因为妻和妾的遴选机制不同。正常情况之下,妻应该出身和家族地位相当的贵族,而且妾往往处于贱族。所以妻的家族对于夫家来说应当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联盟。那么换句话说,在嫡子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母家做后盾的。这种情况其实一直延续到唐代。唐高宗想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什么那么大压力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王皇后跟李唐宗室一样,都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王皇后和唐高宗的结合是关陇贵族集团和皇室的结合,整个关陇贵族集团都是支持王皇后的,那么相比之下,武则天的老爸只是一个山西太原的木材商人,虽然也及时的投入到李渊建唐的事业当中,但是跟王皇后的家族相比,再怎么说武家都是边缘人物。传统婚姻的本质是连接两个家族甚至更多相关家族的利益关系。妻子高贵,所以妻子所生的儿子也高贵,妻子娘家厉害,有外公舅舅姨夫的支持,妻子所生的儿子也能够把江山稳稳当当的守下去。当然,也不排除外公野心勃勃,把皇位从外孙手里夺过来,比如说隋文帝杨坚的皇位就是从北周的小皇帝手里夺来的,而北周的小皇帝虽然不是杨坚女儿亲生的,但是论关系却是杨坚的亲外孙。宋明两代皇后的娘家势力已经没有那么强了,但是嫡长子优先的继承原则还在,这就是皇位继承的第一原则,有嫡立嫡。皇位继承的第二原则是无嫡立长,在庶子当中实行年长者优先原则,所有庶子不管他们的母亲是谁,一律按照出生顺序排队,先到先得。宋徽宗即位的过程特别能说明什么叫做无嫡立长。宋徽宗是神宗的庶子,宋神宗的向皇后,没生儿子。神宗死后,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哲宗即位。可是哲宗比他爹还短命,而且没儿子。哲宗死了之后,这继承人就只能从他的兄弟,也就是神宗的儿子里边选。神宗的儿子当时还在世的年纪最大是申王赵佖。可是这位申王有目疾,就是眼睛不太好,身体残疾,不堪大任,只能跳过去。</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排到著名的端王赵佶了。赵佶和哲宗不是一个妈生的,哲宗的妈还生了一个简王赵似,比赵佶小。哲宗死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他死之后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选一个来继位。向太后就主张按照长幼顺序来立端王赵佶,而宰相张敦却主张立简王赵似,理由就是简王是哲宗的同母弟,所以比端王高贵。同样是庶子,还分什么高贵不高贵?这下可惹恼了向太后,向太后说:“都是神宗的儿子,怕是不能这样分别,按长幼顺序,当然应当立端王。”就这样,端王赵佶就成了宋徽宗了。</p><p class="ql-block">无嫡立长的原则在明朝是非常稳固保守的,比如说万历皇帝没有嫡子,长子常洛是宫女王氏所生,对于这个王氏,万历别说感情了,感觉都没有。所以对于长子常洛,万历也是毫不在意的。万历真心喜欢的是他的真爱郑贵妃所生的福王常洵,按照礼法制度应当立长子常洛,可是万历心里头真正想立的是爱子常洵。万历的生母皇太后也是站在长子常洛这边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桥段是说,皇太后责问万历为什么拖着不立常洛,万历就小声在那嘟囔,说他是宫女生的,结果此言一出,皇太后大怒,愤然喝道,你也是宫女生的。一边是礼法制度,一边是心头挚爱,一边是皇太后和群臣,一边是万历和郑贵妃,双方墨迹撕扯了15年,到了他最后的最后,权力仍然没拗过制度,还是按照立长的原则立了常洛,可是国家大事都被他墨迹坏了。著名的万历15年讲的就是万历的故事,我们后边会一起读这本书。不管是立嫡还是立长,所采取的都是“先赋”原则,也就是让老天来做决定。关键看投胎水平,谁能从皇后肚子里降生,或者比别的兄弟先到,那就具有皇位继承的优先权。只要嫡长子身体上没残疾,精神上没障碍,哪怕有兄弟比他更聪明更能干,也不能动摇他的继承地位。“先赋”原则最简单也最稳定,大智若愚。在皇位继承当中,华夏的文化传统是反对竞争,鼓励谦让的。最著名的故事类型就是本来应该大哥继位,可是父王呢有心传位给小弟,父王去世,小弟觉得这位子属于大哥,自己不该得。大哥觉得传位给小弟是父王的遗愿,自己不该得,于是乎大哥小弟双双出走,反而倒便宜了老二。类似的故事不止一则,比如伯夷、叔齐,又比如吴国的开创者泰博。但是这一类的谦让故事主要发生在传说中的圣王时代。进入历史时期之后,也不知道是因为史料丰富了,还是因为人心变坏了,兄友弟恭的谦让故事基本绝迹。人们在史书中常常看到的是围绕着皇位争夺展开的骨肉相残,最典型的一幕发生在唐初的玄武门前,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发现了秦王李世民的伏兵,拨马便逃,李世民大喝一声,紧追不放,李元吉想要射李世民,结果因为慌乱怎么也拉不开弓。而李世民这边沉稳得多,他挽雕弓出利箭,一箭就射死了太子李建成,这是他大哥,他的三弟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射杀,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窦皇后生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玄武门前这一幕,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是人间悲剧,但是我们在传统的历史叙事当中,包括民间记忆当中,这个故事就被放在了皇位争夺的大背景当中,就非常容易让人忽略人伦,只看胜负。李世民喋血进门,手刃亲兄,事实俱在,不容抵赖,剩下的事情就是怎样解释了,事实凶残,但是毕竟已经发生,属于过去,而解释则是关乎未来的。那么古人怎样解释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的夺位呢?一种是情有可原论,认为唐朝的天下都是李世民主要打下来的,太子什么都不行,就是生的早,所以是太子,要是太子当了皇帝,必然会容不下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也是对的,情有可原的,反正太子早晚会搞他,所以他不如先把太子搞掉。这其实就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这种观点我们按原则来看,他已经背离了皇位继承的原则,他强调的是李世民的功劳,而不是“先赋”的继承顺序。换句话说,按照这套理论,那么那些有功劳有势力的人抢夺皇位就是合法合理的,至少可以被原谅。而事实上,今天的历史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唐朝的天下不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来的,李渊的作用更大,而李建成也绝对不是草包,他反而可能更有天下胸怀。比方说你看后来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魏征、王珪,他们原来都是李建成的人。</p><p class="ql-block">在玄武门之变的解释上,司马光的学生范祖禹就比司马光更高明,他主张罪恶就是罪恶,李世民就是杀兄夺位的罪人。范祖禹旗帜鲜明的指出来,立子以长不以功。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必须遵循长者优先原则,严格按照长幼顺序来,功劳什么的都是浮云。范祖禹的说法当然不会改变历史事实,但是他没有因为历史事实的凶恶而改变道德原则,这就是他比司马光更高明的地方。史学的价值判断不能改变过去,但是会影响将来。即便有再多的阴谋和血腥,华夏的皇位继承原则不能变,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超越长幼顺序就是违背道德的,是应当受到指责的。</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外国学者认为,李世民、李建成兄弟的明争暗斗是得到了他们的父亲高祖李渊默许甚至鼓励的,而李渊之所以鼓励竞争,容忍残杀,是受到了突厥文化的影响。这种说法可以聊备一说。不过,北方民族对待有关皇位的竞争的确跟华夏传统不太一样,比如清朝在入关之后也开始学习汉法,立太子。但是最终康熙还是废掉了太子,让阿哥们各显其能,明争暗斗,临死才以遗诏的形式传位于四阿哥。民间传说是四阿哥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四阿哥蒙冤受屈很多年,康熙是要负点责任的,所以后来四阿哥就搞出来了一个秘密立储。当然所有这些,不管是华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清朝的秘密立储,前提都是皇帝有儿子,儿子还挺多,当皇帝没有儿子要过继宗室,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在这没有更多的篇幅展开说了。</p><p class="ql-block">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终于登上帝位,最高权力交接完成。但是如果你以为那个新皇帝从那一刻起就能够大权独运掌管天下了吗?远远还没有,那还早着呢。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下一次我们来谈谈皇帝的政治实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