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逐字稿 | 北大赵冬梅教授《中国史》02 制度篇-权力特点:为何帝制终将结束</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开始讲皇帝制度。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同一天,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他的誓词说:“大清皇帝即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为帝制之终结,即民国之始基,从此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虽然后来袁世凯曾经妄想复辟帝制,做过83天皇帝梦,但他说的是对的。末代皇帝的退位表明统治中国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帝制宣告终结,中国迈入共和时代,君主政体将永不再行于中国。那么,帝制的终结是否历史的必然呢?一般历史书上都会这么说,如果是纪录片,那这时候就会有磅礴大气的交响乐响起,渲染历史洪流之浩浩汤汤,不可阻挡。但是在这儿,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思考一下,帝制的终结是否必然,历史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比方说君主立宪,其实在共和之前,清朝的统治和帝制都曾经有过通过改良继续存在的机会,比如说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果这个机会被抓住,立宪成功,那么中国也许就进入了君主立宪时代,清朝统治继续,皇帝从专制君主变成立宪君主。但是很可惜,大好的机会就这样从清王朝的手掌心里溜走了,政治改革和君主立宪失败,清王朝的统治寿终正寝,帝制终结。那么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看起来其实似乎都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说1898年光绪皇帝用康有为等人进行的维新运动。如果皇帝本人和康有为稍微有那么一点政治经验,懂得稳中求进,平衡各方利益,改革措施推出的不是那么急迫激进。如果慈禧太后不是那样一个简陋自私、唯利是图的老太太,如果老太太势力没那么大,手腕没那么强硬。如果袁世凯在关键时刻能够狠斗私字一闪念,那么此后的中国历史都可能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康有为组合的实力悬殊的对阵,袁世凯的叛变,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凑巧是非汉人统治,而满洲贵族在最后关头却表现出来了最狭隘的一面。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偶然,然而在所有这些偶然的背后,却有着令人悲伤的必然。这就是皇帝制度的权力特点。慈禧太后那个自私蛮横的老太太,她的权力那么大怎么来的?皇太后是摄政皇权的代理人,所以慈禧的权力来源就是皇权,而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皇帝权力的特征就是大到不能更大,也不会更小了,从总体上讲,没有任何强制力可以约束皇帝,所以当一个皇帝决心要做昏君的时候,除非废了他,囚禁他,或者干脆杀了他,没有别的办法。而费力既需要实力,又需要突破道德束缚的勇气,其实并不容易发生。就具体的朝廷国家军国大政的决策而言,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是有宰相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宰相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跑偏,让大政方针基本符合王朝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明清两代就没有宰相了,明朝有内阁,清朝有军机处,但无论内阁还是军机处,都只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在制度上不享有决策权,比宰相可就弱多了。没有了宰相,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一身兼二任。所以整个国家你去看它的结构是这样的,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权力是什么?权力在本质上其实是责任皇帝在军国大事和政府行政中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是空前巨大的,朕即国家,这样的权力结构对于皇帝个人素质的要求应当是非常非常高的。怎样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他应该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公正无私,高瞻远瞩,有大局观,赋予政治智慧,而且要熟悉政府运作的得失利弊,这当然是最高标准理想状态。那么在实际中,什么样的人才会坐到皇帝的宝座上呢?在皇帝制度下,同一个王朝,历代皇帝的能力水平是有规律可循的,越到后来越平庸,雄才大略的皇帝基本上只存在于王朝初期。清朝算是很不错的了,康熙、雍正、乾隆连续三代都基本合乎最高标准,但是嘉庆以下基本上就一蟹不如一蟹了。通常情况之下,开国之君能力水平较高,而后来的守成之主最多最好也就能够做到中主的水平。能够稍微的克制个人私欲,遵守祖宗法度,每天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就很不错很不错,雄才大略,想都不用想。为什么皇位的继承实行世袭制?通常来说,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做皇帝,选择余地是很有限的,而皇帝的成长空间非常的狭窄,这就是俗话说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经过风雨,没见过世面,除了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其他的政治历练基本缺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皇位继承人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以宅心仁厚之类的品质取胜的,不管是发自真心的还是别人教的。比如两位王位候选人在一块玩,都是小男孩,凑巧过来一只猫,那胖男孩呢,就过去踹了那猫一脚,而瘦男孩则乖乖的坐那儿没动,皇帝看见了就觉得,哎,还是那个乖的好,最终瘦男孩被选中成了皇帝,这就是南宋的宋孝宗。欺负猫咪当然不好,可是用这一类纯粹的道德,甚至是性格标准来选择治理国家的人,是不是离得也忒远了些呢?所以最终登上皇位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实孩子。能力、经历这些是不论的,但是不管你能力有没有,精力够不够,只要坐在那个宝座上,就被赋予了无边无沿的权利。政治国家呀,把这样一些人放到皇位上,朝廷政治必然是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腐朽的。关键就是他缺乏应变的能力,周围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你要他来守成,马马虎虎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他来应对鸦片战争之后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则完全无能为力。所以晚清即使没有慈禧这个自私浅陋的老太太,即使光绪皇帝自己能当家,他的能力、意志力和领导力也是靠不住的,你就看他选的队友康有为就知道了。还有死到临头还要整出一个皇族内阁来的摄政王大人就更加的愚昧无知,不知死活了。所以,清王朝的灭亡与帝制的终结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为什么会这样?皇帝终身制,皇位世袭制,骨子里是家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以四海为家。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吊儿郎当,不好好种田经营家业,老被他老爸比,他爸觉得他不如他二哥。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得意洋洋的对他老爹说,你老人家看我掷下的这份家业,跟二哥比哪个大哪个多?这全天下都是他的家业,当然得由他的后世子孙来享用。那么皇帝拥有天下的自信和治理天下的权利,打哪来呢?当然是打下来的。但是在理论上,他们宣称来自上天。中国的皇帝是人间的君主,但同时兼具神的品格,秉天命治理人间,直接沟通天地,所以又称天子。皇帝这个名号当中也是包含神性的,这个秘密就藏在弟子当中。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亲自制定皇帝名号的故事,秦始皇以40年龄,也就是39周岁混一天下,成就了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的功业,下定群臣为他制定新的名号,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们商量之后,提交的新名号方案是泰皇,泰是泰山的泰,为什么是泰皇呢?因为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太皇是古代最尊贵的君主的称号,但是秦始皇并没有接纳太皇,他自作主张去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帝字呢?帝原来是神的总称,秦始皇看中的就是帝字的神性,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秦朝的玉玺上就有受命于天四个字,后代的皇皇帝也都强调天命,强调统治权来自天命。比如刘邦就觉得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当然是天命了。后世皇帝为了证明天命的存在,也最喜欢编造皇帝的出生神话。最普通的就是他老妈在怀孕的时候梦日入怀。日是代表皇帝的。中国的皇帝以人君为天子,自己来充当世界秩序的核心和枢轴,协调贯通人与宇宙。比如说皇帝祭天,就是要亲自去跟上天沟通。我每次去天坛站到最上面那一层的时候都会想,哦,这就是皇帝和上天进行电话连线的地方。中国皇帝的权力来自天,因此无远弗界,无所不包。这一点在元朝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元朝皇帝的诏书开头都是这样的: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这一大嘟噜是从蒙古文硬译过来的,诸位可能觉得很陌生,那下面这个明朝的圣旨开头大家就绝不陌生了,电视剧里天天看,而且会搞错时代,放到明以前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就是学的那个蒙古的,随时随地的把天、运挂在嘴上,声称天命,这就是中国的皇帝。我们比较一下罗马的皇帝,就知道这个差别在哪了。罗马的皇帝和中国的皇帝虽然在英文里都译作Emperor,但是区别是非常之大的。我们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哈德良皇帝在旅途被一个女人拦住,哈德良跟他说没空,这个女人说,那么你就不要当皇帝了。闻听此言,哈德良赶紧就停下来听她说了,罗马的皇帝是第一公民,第一,但也是公民。罗马的主权属于元老院和全体公民,罗马皇帝在形式上需要元老院任命,一年一次,他的权力是被授予的。所以罗马皇帝要接近人民,与民同乐,而哈德良皇帝的故事是断断不会发生在中国皇帝身上的,中国皇帝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仪式,我们后面会讲到,但是骨子里是高高在上,与民隔离的。紫禁城的高墙,宫殿建筑的高台,皇帝身边包围环绕的仪仗,宦官宫女都把皇帝打扮成神秘崇高的样子,就像神一样。中国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以天下为家,皇帝终身制,皇位世袭制,天下所有的权力都向皇帝集中,朕即国家。这种权力结构决定了满清帝国无法灵活转身走上现代化道路,也决定了帝制必然终结的历史宿命。但是话又说回来,帝制毕竟统治了中国两千一百三十二年,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最大的制度因素。那么两千年帝制为什么能够延续如此之久呢?简单的说,第一,这两千年不是一姓统治的万世一系,帝制与改朝换代相配合,改朝换代是帝制的存在方式,这个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非常之大的。第二,两千年之中,中华文明一直都是领先于东亚世界的,没有更好的政治制度可以取代的帝制自有其存在价值。当然在制度当中的皇帝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的那下一次我们就要谈谈谁能约束皇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