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破冰术:从对抗到对话——帮助家长破解“爱在心口难开”的困境

乐多多

<p class="ql-block">当代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障碍”早已不是个别家庭的烦恼,而是困扰众多父母的核心难题——明明满心关爱,却因沟通方式不当陷入僵局,让亲子关系逐渐紧张。为此,一场聚焦“亲子沟通破冰”的专题讲座于2025年11月13日顺利开展,特邀资深心理护理专家叶小清主任护师,带家长们解锁从“对抗”到“对话”的沟通密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家介绍</p> <p class="ql-block">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叶小清主任,拥有多重专业身份与丰富实践经验:她不仅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护士长、科室同事间心理支持小组组长,还担任湛江市护理学会心身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第九届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同时也是广东医科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顾问、广东省互联网+护理师资培训团讲师。在青少年心理领域,叶主任擅长精神心理疾病管理、叙事医学应用,尤其精通青少年及家庭心理护理与干预,还能通过巴林特小组、正念训练等团体辅导形式,为家庭沟通难题提供切实解决方案,这也让本次讲座的内容更具专业性与实操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彩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1. 先“觉察情绪”:读懂亲子沟通的“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叶主任首先指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两大关键环境:一是作为“土壤”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是核心;二是作为“阳光”的学校,师生、同学与朋友关系同样重要。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经历明显的生理变化与心理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亲子矛盾的“导火索”。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经历两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1) 生理变化:激素波动大,容易变得易怒或敏感,且前额叶皮质(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区域)尚未成熟,遇事常凭情绪行事,而非理性判断;</p><p class="ql-block">(2)心理社会变化:一方面在探索“自我认同”,可能通过反抗父母权威、否定父母价值观来确立自己的边界与想法;另一方面在争夺“自主权”,会把父母的关心误读为“控制”,用对抗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p><p class="ql-block">读懂这些变化,家长才能理解孩子的“反常”不是“叛逆”,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只有先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才能为有效沟通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家长的情绪管理是关键</p><p class="ql-block">“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家长的情绪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叶主任强调,情绪是会“传染”的:消极情绪会让矛盾升级,积极情绪则能拉近亲子距离。她还针对常见的家长类型,分析了对孩子的影响:若家长是“控制、专制型”,孩子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觉得自己在被攻击;若家长是“焦虑型”,孩子会不断否定自己,觉得“我不够好”,变得不自信、压力大。</p><p class="ql-block">那么,家长感到愤怒、焦虑时该怎么办?叶主任给出了简单实用的方法:先觉察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接纳无法改变的事实,再通过“深吸气放松”“数数冷静”“自问原因”等方式平复情绪,等心态平和了,再和孩子沟通。</p> <p class="ql-block">3. 从“对抗”到“对话”:用“非暴力沟通”打破僵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好好说话,孩子却不听?”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叶主任指出,问题可能出在“沟通方式”上——很多家长不自觉地用了“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暴力沟通:带有伤害性的沟通,比如指责、辱骂、评判、命令、威胁等;</p><p class="ql-block">(2)暴力沟通的危害:会引发孩子的防御心理,要么争吵,要么冷战;还会破坏亲子信任,让关系越来越远;长期的贬低、评判,还可能让孩子变得自卑、焦虑;</p><p class="ql-block">(3) 常见表现:比如“你怎么这么懒”(评判贬低)、“你看别人家孩子多优秀”(比较贬低)、“你必须听我的”(命令控制)。</p> <p class="ql-block">对此,叶主任推荐了“非暴力沟通”方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沟通技巧,核心是“观察而非评判,感受而非指责”:不主观评价孩子的行为,而是客观说“我看到的事实”;不指责孩子的对错,而是表达“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她还强调,沟通不止是“说”,语气、语调、表情、肢体语言都很重要;更关键的是“听”——要“同理倾听”,放下自己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与感受,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才能真正达成共识。此外,她还提到了“情感银行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建议家长多给孩子的“情感账户”存“正能量”,比如多挖掘孩子的亮点、多肯定孩子,而非只盯着缺点。</p> <p class="ql-block">4. 守护“家庭关系”:用爱与稳定给孩子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最后,叶主任谈到了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她先科普了“人的四种快乐激素”:多巴胺(带来奖励与动机)、血清素(稳定情绪)、内啡肽(缓解痛苦)、催产素(促进爱与联结)——而家庭中的温暖互动,正是这些快乐激素的“来源”。</p><p class="ql-block">她还强调,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不因为成绩好坏、表现优劣而改变的爱。而一个能让孩子建立“安全依赖关系”的家庭,离不开两个关键:“爱妻子、爱孩子的父亲”和“情绪稳定的母亲”——这样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是亲子沟通顺畅的“隐形保障”。</p> <p class="ql-block">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无论是到场参与的家长,还是线上观看直播的家长,都积极互动、认真记录,纷纷表示收获满满。这场讲座不仅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更搭建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未来,家校将继续携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更温暖、更包容的环境,让更多家庭摆脱“爱在心口难开”的困境,实现从“对抗”到“对话”的美好转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