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已印毕,实拍照,包裹中,近期快递,附编委会成员名单、序和跋

中国诗歌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已印毕,实拍照,包裹中,近期快递,附编委会成员名单、序和跋</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编委会成员名单</b></div><br>  <b>主编:</b>张光国<br>  <b>副主编:</b>唐启龙、张一鸣<br>  <b>编委:</b>付玉成、高国斌、红利、隽秀、刘树仁、孟永龙、唐启龙、王世洪、吴易霏、曾笳、张光国、张杰、张一鸣、赵杰、钟昱<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诗歌鉴赏领域的又一里程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〇张光国</div><br>  诗歌,是语言的炼金术,是灵魂的密语,是文明长河中最晶莹的浪花。而诗歌鉴赏,便是渡向那诗意彼岸的舟楫,是破译那心灵密码的钥匙,是撷取那浪花精髓的巧手。它绝非简单的附庸风雅或文字游戏,而是与诗歌创作并行不悖、相互激荡的创造性活动。正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鉴赏者需以心灵的触角,探入诗人构建的意象世界,感受其情感的脉动,解析其艺术的匠心,从而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不仅是对单个文本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一个时代审美风尚、精神气质的捕捉与塑形,其意义深远,关乎民族语言的精粹化与文化血脉的承续。<br>  承接着《中国诗歌鉴赏》(VOL.1)、《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一卷)、《现当代中国诗词佳句大典》(第一卷)等典籍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与开拓的宏阔视野,《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的问世,宛如在绵延的山脉中又崛起一座新的高峰,无疑是中国诗歌鉴赏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并非简单的序列延续,而是在既往经验上的深化与拓展,标志着我们的诗歌鉴赏事业从筚路蓝缕走向了体系化、精深化的新阶段。这座“里程碑”,不仅镌刻着中国诗歌会领导团队的心血和一如既往的执着,更映射出现当代诗词创作蓬勃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可能性,为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具有坐标意义的文本。<br>  本书将鉴赏的聚光灯投向九十七人次优秀诗人的心血之作。这个数字,并非冰冷的统计,而是九十七扇通往不同心灵风景的窗口,是九十七次与独特诗魂的邂逅。这些诗人,或已声名远播,或正潜滋暗长,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当下诗坛一幅斑斓多彩的画卷。遴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审美判断,旨在呈现现当代诗词创作的广度、深度与多样性,让那些真正闪耀着思想与艺术光芒的篇章得以被看见、被品味。<br>  尤为可贵的是,本书的鉴赏文章并未固于单一模式,而是如八面来风,从不同维度切入,在诗术、诗法乃至诗道的不同层面从容运笔。或如庖丁解牛,精研其“诗术”——剖析意象的营造、节奏的掌控、语言的陌生化技巧;或追摹其“诗法”——探寻承继与创新的轨迹,理解诗人如何于格律中舞蹈,又如何在传统藩篱外开辟新境;更不乏直指“诗道”之作——叩问诗篇背后的生命哲学、历史关怀与终极价值。找好词、找佳句,于细微处见精神;论特点、论优点,在比较中显品格;评闪光点、评感动点,让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共鸣交织。这种多视角、多层次的解读,使得每一篇鉴赏文字都如同一把量身打造的钥匙,精准地开启了通往该诗作艺术堂奥的大门,内容丰赡,见解深刻。<br>  为达成这一目标,运用诗学术语,构建起了专业而严谨的批评框架。但绝非掉书袋,而是力求将理论的深邃化为语言的清泉。下笔处,既能贯通古今,援引钟嵘《诗品》之精妙、王国维《人间词话》之深邃,与当代诗学理论相印证;又能融汇中外,以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观照意象,借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诠释创新,展现出跨文化的宏阔视野。更难得的是,还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使学术探讨褪去僵硬的外衣,披上散文般的华彩。议论则鞭辟入里,记叙则娓娓道来,描写则栩栩如生,抒情则真挚感人。长句如江河浩荡,尽显逻辑之绵密;短句似金石铿锵,突出观点之锋锐。这种追求,使得本书既能为专业的诗歌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又对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敞开了怀抱,具有极高的可读性,真正做到了“曲高”而“和众”。<br>  然而,我们必须深知,如此规模的诗歌鉴赏与典籍编纂,是一个极其繁复、耗尽心力的系统工程。从篇目的反复斟酌,到编者的悉心联络,从鉴赏文字的精心撰写与打磨,到编辑校对的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智慧。在此,我谨向持续关注并热情支持本书以及中国诗歌会各项事业的广大诗友同道,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期待与鼓励,化作我们前行路上不竭的动力。同时,一份尤为深切的感激,必须献给我的妻子与儿子。正是在他们无私的理解与默默的支持下,我才得以从琐碎的工作、生活中抽身,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这片诗意的园地。他们的包容,是这部著作得以面世的温暖基石。<br>  《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的完成,既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为我们系统地梳理现当代诗词创作的成就与脉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展望前路,我们已开始期待下一阶段的成果——《中国现当代知名诗人创作风格研究》(第一卷)纸质书的出版。那将是从宏观视角对诗人个体艺术世界进行的更深邃、更系统的勘探,是另一种形式的“里程碑”。我们相信,当鉴赏的微观测评与研究的宏观把握相结合,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面貌必将得到更为清晰、立体、深刻的呈现。<br>  愿这部《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能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更多关于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思考涟漪;愿它能如一座坚实的桥梁,引领更多的读者走进现当代诗词的瑰丽殿堂,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永恒诗意。<br>  是为序。<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5月16日夜于静思轩</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诗歌会,走在坚持与创新的路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〇张光国</div><br>  时光如河,奔流不息。当《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一卷)的墨香尚未在岁月中淡去,编纂第二卷的念头便已如春草般在我心中悄然萌生。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诗歌历史薪火相传的特别执念,对当代诗坛百花齐放的深切凝视,对诗歌鉴赏领域拓展的创新激情。正如《诗经》的采风者行走于阡陌之间,我们亦渴望以文字为舟,载录这个时代诗心的涟漪与涛声。<br>  《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一卷)的问世,曾如投石入湖,激起层层回响。然而,正如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第一卷的编纂经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当代诗歌鉴赏领域的广阔性与复杂性。早在第一卷付梓之时,我便萌生了续编的设想——不仅为弥补首卷的遗憾,更为构建一个更系统、更包容的诗歌鉴赏生态图谱。这一等待,是沉淀,亦是积累。直至今年上半年,《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终于历经定稿、排版、审定与送印的漫长旅程,即将与读者相见。<br>  等待的时光从未虚度。在此期间,我们反复推敲书稿,更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将《中国诗歌鉴赏》(第二卷)、《中国诗词鉴赏大典》(第一卷)和《中国当代诗坛佳作评注》(第一卷)合并入本书。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对诗歌传播生态的一次深层重构。<br>  若以烹饪为喻,第一卷原稿如一道清炖鲜汤,诗歌文本为本,诗歌赏析为佐,虽质朴却稍显单薄。特别是,因诗歌文本不多,加上赏析稿后,才刚过150页。为使其内容更丰盈,我曾加入个人诗歌理论文章以充篇幅至300页。然,理论虽能增色,却难免分散对诗作本体的聚焦。此次合并,恰似将另三股清泉汇入一渠——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通过“合并同类项”的优化策略,让诗歌文本及诗歌赏析真正成为这个舞台的主演。<br>  本书最终分为三辑:“诗歌评注”以细读叩问诗心,“诗歌鉴赏”以鉴赏看待文本,“诗歌赏析”以理论照亮实践。如此结构,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创新的尝试。唐代诗僧《诗式》有言:“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的解读,让每一首诗作皆能展现其“与造化争衡”的独特生命力。<br>  合并之举,难免众口难调。有人或抱怨此举延长了《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的推出时间,有人或忧心具体体例的变动打破了阅读惯性,有人或质疑选稿标准的统一性。然而,正如李白所言“万物兴歇皆自然”,出版亦是一场动态平衡的艺术。为表歉意与诚意,我们决定为每位参与诗人颁发特别荣誉证书,并免除399元/人的评审费——这并非简单的物质和情感补偿,更是对诗人创作尊严的郑重致敬。<br>  纵观中外出版史,从孔子删述《诗经》到庞德编译《华夏集》,经典的形成从来伴随争议与调整。但我们深信,唯有以开放之心接纳批评,以谦卑之态完善细节,方能接近诗歌的“真境”。<br>  此次编纂过程,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时间线的漫长。从征稿到成书,犹如一场跨越季节的等待,其间焦灼与期待交织。为打破这一困局,我们决定在未来将减少大型出书活动,转而以“约稿与征稿双线并行”的模式优化流程。同时,将诗歌文学活动的主阵地移至中国诗歌会旗下品牌杂志,以期刊的灵活性弥补图书的滞后性。<br>  这一转变,符合当代文化传播的“轻量化”趋势。正如杜甫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既要坚守对文本的敬畏,亦需顺应时代节奏,让诗声更快、更广地抵达人心。<br>  中国诗歌会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承古开新的使命。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到今日的跨界实验,诗歌始终是民族精神的镜像。我们愿做这镜像的擦拭者——既珍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古典意境,也拥抱诗歌“走向新时代”的召唤;既学习艾略特《荒原》的象征体系,也探索当下民歌的节奏智慧。<br>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中的这句箴言,恰是中国诗歌会的前行底色。我们坚持的,是对诗心的守护;我们创新的,是表达与传播的方式。在这条路上,我们愿与每一位诗人并肩,让诗歌成为穿越时空的舟楫,载着人类的悲欢与沉思,驶向更辽阔的明天。<br>  《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的诞生,是一次对时间的回答,更是一次对诗坛的献礼。书中或许仍有瑕疵,但正如断臂的维纳斯,遗憾本身亦成艺术的一部分。未来,中国诗歌会将始终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创新发展”为舵,以诗人为帆,在浩瀚文海中破浪前行。<br>  因为,我们深信:诗在,火种不灭;人在,山海可平!<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5月17日夜于静思轩</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28日夜修改</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