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11月10号,夜间巡查人员安排如下,好人岗优先安排,没站岗的,安报名显示安排。谢谢</p>
<p class="ql-block">周五11月14号南区</p>
<p class="ql-block">马文平管根红</p>
<p class="ql-block">刘玉和</p>
<p class="ql-block">城区陈鹂</p>
<p class="ql-block">林秋珍</p>
<p class="ql-block">童年琴</p>
<p class="ql-block">北一区</p>
<p class="ql-block">曹立华</p>
<p class="ql-block">姜文莲单珍华替补,颜展红各位家人们在夜间巡查人员因有事不能参与活动请假,我安排替补上,以上人员安排,有不足之处请家人们谅解,我不是针对哪一位,因水平有限,望大家原谅,谢谢大家支持协会工作。[抱拳]</p> <p class="ql-block">穿过住宅区,楼群间的空地上停着几辆车,窗内透出暖黄的光。而在一栋待拆的老楼背后,我们发现了一处临时搭建的窝棚——几块木板拼成的遮风墙,里面铺着发黑的棉絮。没人。但地上有烟头、半瓶水,还有孩子用粉笔画的小房子。我们留下了一床被子和食物,也留下了一张救助卡,上面写着24小时热线。这世界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但至少,有人知道你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1月14日晚上八点刚过,江都区扬州路辅路的风已带着深秋的凉意。路灯次第亮起,像一排排守夜的眼睛。我跟着巡查队穿行在街巷之间,头顶的塔楼披着彩色灯光,远远看去,像一座不眠的灯塔。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那些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桥洞、旧巷、废弃的拆迁房。这些地方,白天无人问津,夜晚却可能藏着无家可归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三元廊的石桥边,红灯笼在夜风中轻轻摇晃,映出暖光。桥下的河水静静流淌,而桥洞深处,一张薄毯子裹着一个人影。我们轻声靠近,递上热粥和厚外套。他抬起头,眼神里有一瞬的警惕,随即化为迟疑的感激。他说自己姓李,已经在这儿住了半个月,“风吹雨打都习惯了,就是冷。”我们登记了信息,联系了救助站。临走前,他小声说了句“谢谢”,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卷走,却重重落在我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巷子深处,红灯笼高挂,映着古老的砖墙和现代的招牌。我们走过一家还在营业的便利店,店主老张探出头来:“你们又来了?东头那个桥洞前两天有人睡,我给了瓶水。”这样的默契,早已在街坊间悄然生长。我们不是唯一的守夜人,整座城市,正用它自己的方式,温柔地接住下坠的人。</p> <p class="ql-block">蓝色拱桥下,人行道上行人匆匆。我们短暂驻足,抬头看桥身流光溢彩,像一条通往温暖的通道。而桥下,曾是许多人过夜的地方。如今,桥洞被装上了感应灯,附近也设立了临时救助点。变化缓慢,但确实在发生。</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边步道继续前行,路灯在水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带。远处高楼灯火通明,而近岸的灌木丛后,我们又看到一个蜷缩的身影。这次是一位中年妇女,她说自己是从外地来的,找不到工作,也不敢住救助站,“怕被送回去。”我们没有强求,只是陪她坐了一会儿,听她说完一段颠沛的往事。最后,她接过我们带来的毛毯,轻轻点头:“明早我就去救助站试试。”</p> <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我们在江都农村商业银行前合影。黄背心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像一簇不会熄灭的火。镜头定格了笑容,也定格了这份平凡却坚定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这城市从不缺少光,但总有些人,躲在光的背面。而我们愿意做那束偏要照进去的光,哪怕微弱,也要让角落里的人知道——你没有被忘记。</p>
<p class="ql-block">夜巡不止是行走,是寻找,是回应,是把“社会救助”四个字,走成一条看得见的路。</p>
<p class="ql-block">而这条路,我们还会一直走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