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诸位琴友,古代文人有一桩文雅的传统——“左琴右书”。这不仅是书斋的布置,更是一种理想生命状态的象征:左手边,是抒发性灵、通于天地的七弦琴;右手边,是承载道统、洞察古今的万卷书。</p><p class="ql-block">琴与书,是古代文人的双翼。一翼托举性灵,翱翔于艺术的苍穹;一翼承载道统,深耕于思想的沃土。 正因有此双翼,苏东坡方能挣脱尘世桎梏,飞向那片属于他自己的、澄澈而高远的精神苍穹,也才有了《行香子·述怀》中“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绝美向往。</p><p class="ql-block">关于琴与书,我们不妨从两句古语说起。</p><p class="ql-block">一、 “士无故不撤琴瑟”:生命的底色与尊严</p><p class="ql-block">《礼记·曲礼》有载:“士无故不撤琴瑟。”此言为何?</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士”作为一个承载着文化与道德责任的阶层,琴瑟并非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修身养性、端正心念的礼器。“无故不撤”,意味着琴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同吃饭饮水般自然。它时刻提醒着士人,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内心的中正平和与精神的卓然独立。</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弹琴对于古代文人而言,首先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选择。它为自己营造一个“声音的道场”,在弦音的振动中涤荡尘虑,涵养中和之气。因此,抚琴之前,我们当有一份敬意——这不仅是学习一门技艺,更是在接续一种庄重的生命传统,为我们的生活打上一层清雅而尊严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二、 “其人需是读书”:琴韵的魂魄与深度</p><p class="ql-block">唐代琴家曹柔在其“指诀”中,早已给出了超越技术的答案。他将古琴的要诀精妙地概括为:</p><p class="ql-block">“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急徐。</p><p class="ql-block">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p><p class="ql-block">这前两句,说的是“技”,是手上功夫。左手韵味的微妙变幻,右手力度的精准控制,此乃琴艺之根基,需刻苦磨炼。</p><p class="ql-block">但这后两句,点的却是“道”。为何“难说”?因为琴音的品格、气象与神韵,无法单凭指法传授。“其人须是读书”,一言道破:琴音的魂魄,不在弦上,而在胸中。</p><p class="ql-block">· 不读书,指下无“意”。弹《离骚》而不解屈子之忠愤,则悲怆沦为叫嚣;操《秋塞吟》而不识昭君之孤怀,则凄凉止于表象。读《庄子》‘逍遥游’,方能理解《鸥鹭忘机》中物我两忘的天真;悟陶潜‘心远地自偏’,方能品出《归去来辞》里那份真正的恬淡。 唯有通过读书,与古人之心相接,才能让指下的“吟猱绰注”承载起真切的情感与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不读书,琴中无“我”。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其学识、性情、襟怀会内化为独特的气质。这气质会自然地流露于琴音之中,或旷达,或幽深,或淡远。这时,他弹的已不仅是谱上的曲,更是他心中的诗、他理解的道。如此,琴音方能有“我”之精神,而不沦为谱字的奴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重携书剑:一场面向未来的修行</p><p class="ql-block">“左琴右书”的图景,构建了一个圆满自足的精神世界。但修养的目的,并非为了避世独善,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奔赴更美好的生命前景。</p><p class="ql-block">我们或可将“琴”比作古人行囊中的“剑”。琴养吾浩然之气,书铸吾精神之锋。当我们在“左琴右书”的静默中涵养已足,内心充满力量与澄明时,便是“重携书剑再出发” 的时刻。</p><p class="ql-block">这“再出发”,是带着琴中养就的从容气度,与书中得来的智慧明澈,开启更深远的生命征程。我们的言行,因琴而更温润中和;我们的判断,因书而更通透豁达。琴与书,从此不再是书斋里的陈设,而是我们行走于人世间最优雅、最坚实的内在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缘结语</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于 “左琴右书”间安顿身心,静听弦音,默观书韵。 在喧嚣的现世,开启这场面向未来的修行。让书的智慧,照亮指下的路途;让琴的清音,内化为前行不竭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随缘琴舍</p><p class="ql-block">随缘原创</p><p class="ql-block">☎:13932654654(微信同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