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百万里的自驾行走 (123)</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近期时间充裕,近半个月在淮河北岸的乡下去了不少地方,看看听听说说,不失趣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前两年在海南岛每个县政府都打个卡一样,在淮河北岸的这个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打了卡。顺便上个卫生间,因为这里大都有水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乡镇的办公楼房当下建的都很漂亮,少则几百平方米,大的有两三千。如按规定标准,小的可容纳几十人,大的可容纳百人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乡镇政府的办公楼及花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在其次,乡镇官银供养的人着实可观。偶尔看到某个乡镇值班表,一张A4纸名单满满的,数了数,约有40多人,不在值班名单的又有多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设部门重重,大致数数二十多个。一些名称从未听过,如农村经济办,社会事务办,禁毒办,财税办,各个站所,便民服务中心。乡镇负责人也很热闹,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政协专委,纪检书记,副乡镇长,等等。分工细致,面面俱到。此外还有保安,食堂,物业等临时聘用人员。妥妥的一个小社会。 </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乡镇的办公楼也不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步了解了一下,截止2025年11月,全国乡镇有29580个,若包括衔道办等乡镇区划,共有40717个,有些城市的镇和街道办又拔高为副县级。财政供养人数在千万以上。此外,国家机关,省市县村财政供养人数又是数千万人,加上事业单位,总教接近8000万。估计还不包括临时聘用人员,需要从预算外收入支付的后勤杂工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么多人按讲不会太忙了吧,实则不然,皆反映忙不过来,周六周日经常还要加班,也不知道有无加班费。任务,报表,检查,会议等叠加,还真得有点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是有两个明显担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官银有这么大的供养能力吗,能持之下去吗?改革开放以来,大国经济腾飞,是几千年来最快的时期。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十倍,可以供养大量的人员,加之政府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感觉不差钱。可这十来年,经济下滑,土地财政大幅度收缩,囊中羞涩日渐凸现,除去供养在职的,退休的每年增加几百万人,口子越来越大,来源却在收窄,发展下去,后果很严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有必要供养这么人吗?历史上就不用提了,历代县一级的财政支付的编制大都在4至10人。加上一些用于不在编人员的额外补贴,很少超过30人,至于乡镇一级(古代称保等)从来没有固定的财政支付,村一级(古代类似于甲),官银更没有。初部估算了一下,淮河北岸的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县,有20多个乡镇,仅乡镇一级,财政供给当在千人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便利了,通迅畅通,办公自动化,网上办公,等,行政管理与服务效能大大提高,行政服务人员该相应减少才对。可为什么没有减少而越来越庞大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20多年前,有位朋友在其位时曾谋乡改,可受诸因素制约没有多大进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下,不能漠视机构臃肿的现实,官银既难为继更无必要供养如此之多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机构精简讲了很多年,也进行过好几次。1983年的机构改革,本人还在省级机构参与做这件事。精减之后,又膨胀起来,30多年,反复几次了。究其原因,是政府管的太多,管的太细,不从职能上采取根本性措施,机构和人员精减就是一句空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是一句话,官银难养得起也无必要养这么多财供人员。不妨拿起14世纪有位思想家奥卡姆的办法,称为"奥卡姆剃刀",在简政上下功夫,剃掉那些冗杂的事务,才真正能做到精减,官银自然会丰盈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