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圆明园

清枫晓月

<p class="ql-block">  2025-9-22上午,游览北京颐和园,这是我第三次游颐和园,前一次还是四十几年前,重游颐和园再次欣赏皇家园林的美丽风景。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颐和园东宫门进入园区。</p> <p class="ql-block">与大表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  慈福牌楼。此地是须弥灵境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由须灵境大殿、东配楼宝华楼、西配楼法藏楼,以及慈福等三座牌楼组成。1860年大部分建筑被英法联军烧毁。2021年须弥灵境大殿实现保护性展示,两配楼完成修复(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古白皮松树</p> <p class="ql-block">  法藏楼,藏法楼为四大都洲建筑群第二层台地西配殿,原为面阔五间二层建筑。咸丰十年 (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2021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  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一八六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20世纪80年代按原样修复的。</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建筑视频。</p> <p class="ql-block">  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于光绪年间重建。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句。</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上的石船,石船名为清晏舫(又称石舫),是园内标志性水上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长36米,船体为青石雕刻,船船舱为西洋式两层楼阁,象征“河清海晏”的治国理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可远观但不可登临。‌</p> <p class="ql-block">  清晏舫位于昆明湖西北部、万寿山西麓岸边,原为明朝圆静寺放生台,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为石舫,寓意清朝政权如石船般稳固。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中式舱楼,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为西洋风格,并更名“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用AI制作的动态视频。</p> <p class="ql-block">石船、荇桥视频。</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讨论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p> <p class="ql-block">长廊视频。</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听鹂馆正门悬挂的匾额“金支秀华”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其含义源自《汉书·礼乐志》,指乐器上华丽的流苏装饰,寓意这里曾拥有一支规模宏大、乐器齐全的皇家乐队‌。听鹂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为清漪园内帝后娱乐的场所,后于1892年按原样重建,并成为慈禧太后观戏、宴饮之地‌。匾额“金支秀华”不仅体现了宫廷乐队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听鹂馆在清代宫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䇯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排云门是颐和园万寿山前山建筑群的核心入口,位于中轴线起点,作为排云殿的正门,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原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光绪年间重建后得名,现为颐和园标志性景观之一,以宏伟的牌楼、铜狮和十二生肖石著称,是登佛香阁的必经之路(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南部,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总面积约3000亩,占颐和园总面积的3/4。湖体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三部分,最深处水深约7.5米。‌‌颐和园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南部,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总面积约3000亩,占颐和园总面积的3/4。湖体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三部分,最深处水深约7.5米。‌‌</p> <p class="ql-block">湖里成群结队的鸳鸯戏水。</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洞而得名。桥头桥拦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视频。</p> <p class="ql-block">  青芝岫,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视频。</p> <p class="ql-block">  麒麟,铸造于乾隆年间,形状奇异:龙头、狮尾、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寿星石,</span>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 (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内 ) 移来,色青而润, 造型奇异,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  龙凤松,习性:油松为阳性树种,深根性,善光、抗瘠薄、抗风,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一25°C的气温下均能生长。为中国特有树种,产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省区。</p>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是颐和园内的核心景观,为燕山余脉,高约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以皇家建筑群、深厚历史文化和“福山寿海”的园林设计著称,是清代“三山五园”中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水视频。</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边的诗碑,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字迹已不清晰,有东侧御制诗,南侧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石碑东侧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石碑南侧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  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置。牛背上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铭》。</p> <p class="ql-block">  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和古典名著的摘抄。</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p> <p class="ql-block">过了十七孔桥就来到南湖岛。</p> <p class="ql-block">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与亭结合成一个完整构图,与北面万寿山遥相呼应。岛上现存涵虚堂,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著名景点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南湖岛上看对面的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乘坐游船观赏昆明湖、万寿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中的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远眺山上的高塔。</p> <p class="ql-block">  乘坐完游船颐和园游览到此结束。由于我们那天去时是周一,有些入内的景点没有开放,所以颐和园并没有全部游完。不过颐和园很大,慢慢游也需要一天的时间。以前游颐和园用胶卷相机照像,现在用手机就能拍下美丽的山水照片,并可以在美篇上长期保存,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对路边的共享单车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  2025-9-22下午游览圆明园,这是我第二次来圆明园,前一次是2001-10月,女儿刚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利用国庆假期来北京看望她,在大表哥的陪同下游览了圆明园,这次又是大表哥陪同,不过多了一个小外孙。颐和园离圆明园不远,游完颐和园吃了午餐,乘两站公交车就来到了圆明园。</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p><p class="ql-block"> 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开始兴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1860年,清政府在圆明园关押并杀害了英法谈判使者,纵使英法联军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圆明园被烧以后,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民国时期的战乱、抗日战争、中共建国以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以致圆明园荒芜至改革开放后,才得到保护整修。</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景点是黄花阵,是清朝乾隆年间仿照欧洲迷宫修建的中西结合园林建筑,位于圆明园内。该建筑群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等构成,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雕花砖墙总长1600余米,高约1.2米,具有易进难出的迷宫特点。</p><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时幸存。清朝灭亡后,黄花阵在20世纪上半叶被陆续拆毁,现存建筑为1989年按想象错误重建,出现凉亭形制与方位偏差,原址内西洋亭1900年后石材遭大规模盗运,最终导致建筑完全损毁。</p> <p class="ql-block">  方外观遗址,方外观初时俗称新建水法殿三间楼,在铜版图上始见“方外观"称谓,据记载,,方外观当时被乾隆帝改成了容妃(香妃) 做礼拜的清真寺。方外观门安放有两块斯兰教的石碑,碑文是"奥斯曼爱真主,真主爱奥斯曼”,“阿利爱真主,真主爱阿利"。</p> <p class="ql-block">  五竹亭遗址,位于方外观对面,坐南朝明北。由西洋竹式重檐亭五座,竹式游廊四座十八间祖成。五竹亭北设有圆形喷水池,左右为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  海晏堂遗址,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 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 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 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 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p><p class="ql-block"> 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中国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遗址视频。</p> <p class="ql-block">  蓄水楼遗址,蓄水楼为东向五间楼,北连平台房三间,是为谐奇趣喷泉群的供水楼,俗称西蓄水楼,或西水库房。水从北侧三孔进入水闸经暗洞引到楼下平台房内,再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而后再用铜管输水下注至谐奇趣楼前楼后及养雀笼各喷泉。楼上蓄水池和地面喷泉池,皆用锡板焊接,并裹布沥青,俗称锡海、锡池。蓄水楼后即为西洋楼景区的西墙,向南延至五孔闸,此墙与蓄水楼对面的东墙、谐奇趣对面的南墙等,均为西洋风格。墙面用西洋焦点透视法,分段绘画几何形图案即清室 《奏销折》 所云抹饰灰皮、绘画线法,时称"线法墙" 。五孔闸东向为五券西式桥,俗称 "线法桥",桥上为西洋座钟形假门。</p> <p class="ql-block">  大水法遗址,大水法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被远瀛观前边的左右弧形石阶环抱。主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前边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七级水帘,层层喷水,水至岸上则流入水沟内。 岸上与池中分别置有翻尾石鱼,岸上的水由 "上鱼" 口中流出进入 "下鱼" 之口,如此循环,令人称妙。前下方为椭圆形半圆海棠式喷泉池,水池边缘用汉白玉精刻花纹,沿岸放置石花盆。 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出水柱八道,两侧散布十只铜狗,东西两端又各有一只类犬而大的卷尾铜兽,均作逐鹿之状, 从口中喷水直射鹿身。俗称 "猎狗逐鹿" 喷泉, 西洋人称之为"兽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西式喷水塔, 方形,十三级,从塔顶喷出水瀑,塔四周还有44根大小铜管皆一齐喷水,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遗址视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洋楼遗址区。</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的规划设计:明清两朝,特别是清康熙朝开始,宫廷内活跃着大量西方传教士,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皇帝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乾隆皇帝从传教士那里看到了西方园林和喷泉的图片,很是喜欢,遂命传教士设计、修造。西洋楼便是按照皇帝的喜好而建造的,乾隆才是西洋楼的总规划师,其建筑的建造顺序、位置安排都由乾隆定夺,建筑样式则由传教士设计、绘图,乾隆进行指导或指令修改。</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西洋楼主要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后乾隆又命法国神父蒋友仁协助郎世宁工作。后来相继加入的外国传教士还有王致诚、艾启蒙以及神父杨自新,建筑师利博朋,植物学家戴卡维等。同时西洋楼工程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和工匠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 郎世宁,意大利人,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进入清宫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并主持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画师,成为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从事绘画工作达50余年。</p><p class="ql-block"> 王致诚,法国人,自幼学画,后留学罗马,主攻油画人物肖像。清乾隆三年 (1738年) 来中国,并受召供奉内廷。他积极学习中国绘画技法,参酌中西画法,创立中西折中之新体,受到清帝认可,与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合称 "西洋画家",形成新体画风。</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遗址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旧影。</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旧影。</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遗址区连遗去的石头都少见,只有从这些图上看到当时的洋楼是多么的漂亮,烧了真的是可惜!</p> <p class="ql-block">  线法山遗址,线法山是一座圆形土山,高约8米,筑环状盘旋蹬道,三折可登山顶。蹬道宽约1.5米,道旁障以黄绿色琉璃矮墙。 线法山当时俗称 "转马台",据说因乾隆常乘马登山而得名。山上建有一座双檐八角四券西式亭,在此向西可俯视壮丽的欧式阁楼和喷泉景观,向东可远眺线法墙西方风格的街市民居风光。</p> <p class="ql-block">  维克多.雨果塑像,为什么在这里为他塑像,只因他谴责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过!</p> <p class="ql-block">园中的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池中有一只黑天鹅。</p> <p class="ql-block">  线法画遗址,线法画亦称线法墙。西洋楼景区东部有一矩形河池,俗称方河。所谓线法墙就是在方河东岸修筑七道左右对称的八字状断墙,前六道十二面断墙的南北长度分别为5. 4米至8. 5米不等,最末一段墙长25.6米。各断墙之间前后距离渐次增大。墙面悬挂西方景物油画,从方河西岸的线法山上东眺,形成透视深远的西方街市民居风光。其上也可随时更换或重新绘上各种图案和风景。 隔岸望去,俨然是一个由布景搭成的舞台。方河拉开了线法山与线法画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在最相宜的距离来欣赏线法画的景致,产生亦真亦幻的感觉, 确为独到的艺术设计。乾隆时,线法画上就曾绘制新疆阿克苏一带的风光,以慰容妃(香妃)的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圆明园就剩下这些残垣断壁,要看到以前的模样,只能从这些图片上看了。圆明园被烧后本来还剩下许多房屋框架,因圆明园是洋人设计的,建造的时候用的都是石头,石头房子就是被烧也不容易倒塌。但圆明园被烧以后,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当地的居民就把这些石头拆下来修建房屋,所以现没有看到一栋完整的框架,只剩下横七竖八的石头。要想恢复原来的模样,根本不可能,二十几年前看到的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以前还不收门票,现在圈起来还要收门票了。看了圆明园遗址,没有过多的评论,只能是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  从此门离开圆明园后,当天的游程到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