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谈,莆田“做牙”民俗

玉湖陈天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民俗专家谈莆田“做牙”民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头牙的演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林成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头牙的日子,就是在一年之中第一次祭祀莆田商界祖师爷陈米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宋代的祭牙节日一年十二月中共有二十四次,作为商人贾户,视为是很隆重的礼俗,本意是弘扬陈米牙的信为商之本的法则精神。而出于对陈米牙的崇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和二月初二的头牙,莆仙民间所有人家都视为重要节日来过。莆田祭牙习俗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祭牙习俗自宋代的莆田人陈米牙(陈贵)因诚信为本,发家致富,子孙发达,连续出了陈俊卿、陈文龙两位国家栋梁之才,位居宰相,莆田商人敬重有加,尊为商界的祖师爷,在农历的每月初二、十六定为祭牙之日,即祭祀商界祖师爷陈米牙,简称祭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至明代,每年正月初二即一年中的第一个祭牙日因倭寇之祸,人们纷纷逃难,所有商铺关闭,无法进行祭牙礼俗。正月十六的祭牙日也同样停止。这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倭寇屠城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在莆田城光复之后,莆仙百姓为了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把正月初二定为“探亡日”,正月十六定为“元宵心(即元宵佳节最关键的重要时间)”,所以正月的两个祭牙节就往后推移了,头牙定在农历二月初二,一年中的第二个祭牙日为二月十六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随着莆商走南闯北的足迹,莆田祭牙习俗包括头牙的演变,一并传播到南方各地。 特别要提到的是,莆田祭牙习俗也兼祭土地公,这种习俗如同人们祭祖墓时也兼祭后土是一样的。因为祭牙习俗发源于莆田,由莆田再传播到漳泉、台湾、福州一带,以至于外地的学者只看懂祭牙有祭土地公的表象,而不知祭牙是主祭商界祖师爷陈米牙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祭牙兼祭土地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林成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在莆田祭牙习俗中,主祭商界祖师爷陈米牙,同时也兼祭土地公。所以,有些人就认为,祭牙是祭拜土地公的。甚至有人以竹枝词的形式,写出了“为谢后土恩泽厚,年丰贡足香火红”之句。其实,这是见一斑而失全豹的民俗文化误导。大家都清楚,在清明节或冬至节扫墓祭祖之时,都要另外备纸钱一叠,供品一份,兼祭后土,以酬守地之功。同样的道理,莆田民间在每月初二、十六祭牙之时,祈拜商界祖师爷,如同祈拜祖先,同时也兼谢土地公。但决不是主祈土地公。如果是主祈土地公,那一定是农家的事,决不会由商户人家在祭牙之日主祈后土的。 所以,在研究莆田民俗文化时,一定要深入研究,而不被单一的表象而迷惑,从而产生民俗文化的误导或者断章取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成彬,</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4年出生,2025年3月8日凌晨5点逝世‌。 ‌仙游县游洋镇人。笔名尤里。197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写作专业,1987年毕业于电大图书馆学专业。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原副研究馆员,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群文学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等会会员,中华佛教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退休后,担任莆田学院工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莆田市传统手工艺商会秘书长。担纲非遗申报项目材料100多项,成功通过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其中,《妈祖信俗》类项目有国家级《湄洲祖庙妈祖祭典》;省级《妈祖信仰习俗》《妈祖海祭》《妈祖的传说》《湄洲女服饰头饰》《文峰宫妈祖三献礼》《涵江妈祖蔗塔》《妈祖筵席》《妈祖贡品》《妈祖回娘家》;市级有《妈祖道场》《妈祖香道》《妈祖斋菜》《妈祖颂经》《妈祖巡安》《妈祖家宴》《妈祖贡品》《妈祖走海》《妈祖元宵》《谒祖晋香》等。使妈祖信仰相关非遗项目做到应保尽保。在艺术创作中先后荣获省级以上奖励46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