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有个元始天尊庙

何周峰

<p class="ql-block">终南仙境藏古观 元始遗踪映道魂</p><p class="ql-block"> 在终南山脉那如巨龙蜿蜒盘绕、重重褶皱的深处,田峪口东侧的黄土台塬之上,元始台与远始玉清宫遗址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地矗立着。这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南的土地,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不仅承载着近七百年的岁月沧桑,更沉淀着道教文化那如陈酿般醇厚的深厚底蕴,成为秦岭深处一处兼具历史价值与深邃精神内涵的文化地标,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遗址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仿若一方被时光定格的古老天地。其主体建筑元始玉清宫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宛如元代道教建筑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那个时代道教建筑风格的珍贵遗存。翻开历史的长卷,据元大德年间《终南山原始台玉清宫记》碑记载,当年的玉清宫殿阁参差林立,那层层叠叠的楼阁仿佛与蓝天白云相接,朱红的柱子和洁白的墙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光彩,仿佛丹垩之色直入云霄。殿内香烟袅袅,钟磬之声悠扬,信众们虔诚地顶礼膜拜,香火鼎盛至极,盛极一时的景象如同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然而,岁月无情,时光流转,可惜到了明代,这座辉煌的宫殿已在历史的风雨中圮废。</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漫步在遗址之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的声音。长方形的正殿基址依然清晰可辨,约150平方米的范围,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印章,勾勒出昔日大殿的恢弘格局。遗址上,那些散落其间的石仰莲,雕刻精美,莲瓣饱满,仿佛还带着当年工匠们的温度;石柱础稳稳地矗立着,见证了岁月的变迁;陶质透花脊饰,那精美的花纹犹如灵动的音符,诉说着往昔的繁华;条砖与筒瓦,虽已历经风雨的侵蚀,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建造时的精工细作。复建的三间砖木结构天尊庙古朴庄重,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走进庙内,供奉的元始天尊塑像面容肃穆,眼神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仍在守护着这片道家圣地,让人顿生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这片遗址的独特之处,犹如夜空中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它与说经台、西楼观台共同构成了道教“三大仙境”。三台鼎立,东西相望,宛如三位道家的守护者,各自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它们分别供奉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三位三清尊神,完整地呈现了道教“玉清、上清、太清”的三清圣境体系。这不仅是建筑布局上的巧妙安排,更是道教信仰体系的生动体现,是研究元代道教建筑布局与信仰体系的重要实物例证,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元代道教世界的大门。而民间流传的“元始天尊故里”之说,更给遗址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相传遗址以北的殿镇村便是元始天尊的故乡,附近还有元始天尊墓,与元始台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道教元始天尊文化区。这一个个传说,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人们对道教文化的无尽遐想,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遗址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相得益彰,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周边百余亩橡树林、刺槐与松柏郁郁葱葱,枝叶交错,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金色诗篇。清风拂过,枝叶婆娑,沙沙作响,那声音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诉说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一股清泉从庙前潺潺流淌,叮叮咚咚的水声终年不息,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缠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水声与林间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自然的乐章,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山清水秀的景致,不仅契合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更让这片古遗址多了几分仙山灵气。难怪自古以来,这里便被视为修行佳境,无数的道士们在这里清修悟道,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作为元代道教建筑的重要遗存,元始台与远始玉清宫遗址不仅保留了珍贵的建筑遗迹与文物,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道教文化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它既是研究元代宗教、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遗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等待着后人去解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道教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如今,虽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遗址的规模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那份浸润在山水间的道韵与古意,依然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凭吊。</p><p class="ql-block"> 站在黄土台塬上,极目远眺终南群峰,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卧于大地之上,云雾缭绕,如梦如幻。近观古观遗痕,那些残垣断壁、散落的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此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道教文化的深邃与悠远。元始台与远始玉清宫遗址,这份藏在秦岭深处的文化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诉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去守护、去传承,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