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2025-11-10是去石城共大五十七周年纪念日。今天,68届的少年们相聚石城共大。</p><p class="ql-block"> 石城共大的岁月如同一场梦,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忆与感概。</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1月初,收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石城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匆忙备好行李,我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石城共大的路。</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条藏在赣南大丘陵里的一个小山坳,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蜿蜒在山间的土路,两旁是低矮的松树和灌木丛,偶尔能看见零星的小块旱地作物。翻山要七八个小时,是当时位置最偏僻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 我背着简单的行李:一个装换洗衣服的老旧木箱、被褥、草席、洗脸盆等洗漱用品,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期待,也有对未来的迷茫。</p> <p class="ql-block"> 共大的全称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石城分校”。办学于1958年到1981年,期间在1962年到1965年停办。</p><p class="ql-block"> 学校位于石城县洋地三坑大队洞下生产队,现在是赣江源镇赣江源村。</p> <p class="ql-block"> 经过漫长的跋涉,我终于在傍晚抵达了共大。那一刻,我看到了校园的灯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共大,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将成为我人生新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见到了赣六中其他同学,大家闲聊着去熟悉校园环境。</p> <p class="ql-block"> 走到校门口,校大门顶是水泥浇砌成的拱门上书写的白底红字漂亮的行书体校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入学后知道是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p> <p class="ql-block"> 学校建在石城兴洋地垦殖场的三坑大队洞下生产队背后的小山坡上,依山傍水,田园环绕,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办学胜地。房屋座北向南,平房,属砖木结构。在那个年代房子虽然不算很新,但也比较牢固实用。主建筑是几栋几十间一栋的长房子,东西两头还有一些辅助建筑。长栋房子主要是学生教室,两侧的房子是学生宿舍和厨房、仓库、实验用房、老师寢室等。</p> <p class="ql-block"> 共大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大学招生基本上停了,但国家各方面的工作都还是在运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产、生活还要继续,社会在发展,只是有一定的影响,工作在继续,所以就需要人,为此,国家上层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制定了由大队推荐,公社审核通过的推荐入学制度。被推荐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国家级的和省、市(地级市)的学校分大学,专科,中专,而县级的学校就称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多也是实行推荐制。学历相当于中专。</p> <p class="ql-block"> 我在共大学习的专业是农技班,就是农业技术专业。班上同学都是初中学生。</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当时有五十名学生。大多是男同学,女生仅有十几个。 </p><p class="ql-block"> 学校实行军式化管理,起床、做早操、夜晚熄灯等都以军号作为号令。每个班为一个连队,下面有排和小组,分别有排长和小组长领导。学校成立的有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等群团组织。</p> <p class="ql-block"> 开学第一天,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笑盈盈地走进教室,自我介绍:“我叫XX,是本班的班主任。”接着她向我们介绍道:“学校目前有四个专业,分别为农学、林学、畜牧、财会,我们班为农学一班,简称农一班。学制四年……”学校宗旨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生产自给”。</p> <p class="ql-block"> 从班主任对学校的介绍,使我们了解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办于1958年,省里有所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全省各地、县开办几十所分校,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为中专学历,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分配了工作,企业编制。</p> <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30日,江西共大建校三周年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给江西共大写了一封信,信中赞扬说:“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实很好的。”这一赞扬,让共大名声大震。</p> <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告诉我们,由于共大学习不忘劳动,劳动不忘学习,办学宗旨别具一格,高其他学校一筹,正日益受到中央教育部门重视。学校规定,我们学制为四年,半工半读,新生入学教育后,便安排劳动课。采取晴天多劳动,雨天多上课的教学措施。却没想到这劳动比在家帮父母亲干活还要艰苦繁重得多,劳动强度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 早晨六点钟,听到广播里响起起床号,同学们赶快起床,盥洗、吃早饭,七点钟准时排队出发上山砍柴,每班都有重量任务。学校给每个人发一把砍柴刀,两双草鞋,是爬山必备的,穿上草鞋爬山不打滑。</p> <p class="ql-block"> 11月的清晨,凉风习习,山区的天气依然是浓浓的春意。队伍行走在沙子公路上发出沙沙的脚步声,大家有说有笑倒是蛮轻松。徒步几华里路拐入山里的羊肠小道,朝深山进发。步入薄雾还未散尽的山中,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山路越来难行走,走在前面年长些的男同学用柴刀开路,边往上爬边砍掉杂枝灌木,打开一条通道,手抓住小杂树枝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来到一处茂密的深山老林里,全班50名同学,分散开各自寻找树条砍伐起来,互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 树林里传来噼噼啪啪的砍伐声和哗啦啦的倒树声,犹如一阵阵奇妙的交响乐声。时而,传来同学们“鸣呼,鸣呼”的呼唤声互报平安,在大山里有规矩,不能直呼姓名。</p> <p class="ql-block"> 汗水与泥土交织,午后一点多钟,同学们终于扛着沉重的劳动果实柴木棍到达学校,排队过磅。厉害的同学一担就有一百多斤重。</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劳动是去大队收到割晚稻,田间小径曲曲折折在梯田间向上倾斜延伸,我们挑着箩筐来到割稻田块。秋分时节虽不算很炎热,但割起稻子来还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抡臂打稻谷更是挥汗如雨,禾桶鼓的梆梆声此起彼伏。时而有人吹几声口哨呼唤凉风,一阵山风吹过,让人顿觉清新凉爽。</p> <p class="ql-block"> 在共大学习的四年中,实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大队下田插秧、割稻子插二晚,给学校食堂砍柴,全校学生都劳动,同学们的劳动热情高涨,干的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的时候,食堂饭菜鸡蛋肉食当然是定量供应,吃饭先买饭票和菜票,然后根据自己的粮食标准和家庭经济情况去买饭和菜,食堂偶尔也有少量的肉供应,由于那个时候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就靠我父亲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受饿就不错了,所以几个月才敢吃一回肉是常有的事,然而为了学习,生活的艰苦只能克服。</p> <p class="ql-block"> 在共大,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我们白天学习农业知识,晚上在简陋的宿舍里讨论问题。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的热情从未减退。我们一起在田间劳作,一起在课堂上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又实行了考试入学。之后,当石城县共大在校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停办了。共大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 村书记介绍,在1991年的时候,由于一些原因,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被拆除由土坯房改造成了现在的居民区,唯独保留下来了共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共大礼堂成了唯一一个承载着共大回忆的地方,为了保护共大文化,村里非常重视对共大礼堂的维修翻新,共大礼堂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定期在礼堂开展红色教育培训课、党史课堂、乡村戏台、开展群众大会等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共大礼堂增添了一份生机让共大文化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村里打算对礼堂旁的空地加以改造,还原共大学校的操场以及当时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延续共大文化。希望将共大文化发扬下去,让更多人认识赣江源村。</p> <p class="ql-block"> 毕业若干年后,我们班这批当年奔赴农村的共大学子,有当老师的、有当医生的、有当技术员的、还有进工厂当工人的、有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还有的成了企业家……。各行各业都有共大学子的身影,应证了《请到我们共大来》歌曲里的一句歌词“共大培养好人才呀好人才!”</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回忆起那段在共大的岁月,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共大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那条通往共大的路,虽然崎岖,但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