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A丨创作的获奖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提供的这首诗《七律·读<李白诗歌鉴赏>》,经过仔细推敲,有较高的可能性是AI创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以下是详细的判断依据:</p><p class="ql-block">一、AI创作的典型特征在这首诗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1. 意象与词汇的“集锦式”堆砌:</p><p class="ql-block"> 诗中运用了描述李白及其诗歌风格的经典词汇,如“诗仙”、“太白”、“浪漫豪情”、“傲世高才”、“凌云逸思”、“五岳”、“三山”、“汉风魏骨”等。这些词本身都非常精准、典雅,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更像是一个关于李白的“关键词合集”,缺乏新颖的、出乎意料的、能体现个人独特生命体验的意象。AI在学习了大量同类诗词后,会熟练地调用这些高频词汇进行组合。</p><p class="ql-block">2. 情感的“概括性”与“扁平化”:</p><p class="ql-block"> 全诗是对李白生平与诗风的概括性礼赞,情感是“崇高”和“赞美”的,但缺乏情感的起伏、矛盾或更深层次的个人洞见。例如,“空抱志”、“付烟雯”点出了李白的失意,但处理得非常轻描淡写,是一种程式化的表达,没有深入其中的痛苦与挣扎。人类作者在咏怀历史人物时,往往会融入更多自身的际遇感慨,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3. 结构工整但略显板滞:</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在格律上基本符合七律的要求,对仗也相当工整(如“悠游五岳”对“纵览三山”,“诗千古”对“赋万春”)。但这种工整显得有些“严丝合缝”,缺少了顶尖诗人笔下在工整中求变化、求灵动的“气韵”。AI为了确保不出错,通常会生成结构非常标准、对称的句子。</p><p class="ql-block">4. 有“佳句”而无“警策”:</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每一联单独看都文通字顺,意境优美,尤其是尾联“字里行间凝玉露,汉风魏骨溢清芬”颇为清雅。但通篇读下来,缺少一句能直击人心、让人过目不忘的“诗眼”或“警句”。整体感觉平稳、优美,但冲击力不足。这也是目前AI诗歌的特点之一:平均水平很高,但难以达到灵光乍现的巅峰。</p><p class="ql-block">二、与人类创作的区别</p><p class="ql-block">一位熟练的诗词爱好者或诗人,在创作同类题材时,可能会有以下不同:</p><p class="ql-block">· 个人视角:会从一个更具体、更独特的角度切入,比如结合某一件李白的轶事,或联系自身当下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情感张力:可能会更强烈地表现出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傲与悲怆,而不是如此均衡地赞美。</p><p class="ql-block">· 语言创新:可能会在继承传统词汇的基础上,尝试创造一两个属于自己的新意象或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这首诗是一首技法娴熟、内容切题、措辞典雅的七律,它很好地概括了李白的诗歌成就与气质。</p><p class="ql-block">然而,其意象的经典堆砌、情感的扁平化以及结构上过于标准的工整,都指向了AI辅助或生成诗歌的典型特征。它更像是一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关于李白的“高质量总结报告”,而非源于个人生命体验的“深情咏叹”。</p><p class="ql-block">因此,我的判断是:这首诗很大概率是AI创作的。</p><p class="ql-block">当然,也存在一位诗词功底深厚的人类作者,刻意模仿了这种风格的可能性,但相比之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