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 0 2 5年11月14日,初冬已始,阳光明媚。滁州老年大学旅游天地班的部分学员在班主任张尽忠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南京园博园的一日游学之旅。车轮轻碾过城市边缘的晨光,我们这群“银发少年”怀揣着对江南风韵的向往,奔赴一场与岁月和美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上车不久,宣传委员江燕便站起身来,组织大家唱歌、讲笑话、玩接龙,车厢里很快热闹起来。有人清唱起老电影插曲,有人讲起年轻时的趣事,笑声像风铃般在空中荡漾。这哪是去旅游?分明是一群老同学在奔赴青春的回程票。</p> <p class="ql-block">妇委会:主任平枫站到车厢前,掏出手机,深情朗诵起《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那是张老师亲手写下的诗。字句如溪流,缓缓淌过每个人的心田。“三秩春秋书未老,银发犹怀少年心”,听着听着,窗外的风景仿佛也染上了诗意。</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车窗,暖意融融。老王忽然在后排喊了一嗓子:“‘古马路的花生米’来哪!”全车一愣,随即哄堂大笑。这句不知从哪听来的俏皮话,像一粒火星,点燃了整段旅程的欢快。我望着窗外渐次掠过的街景,心里也跟着轻快起来——今天,我们要去南京园博园,赴一场苏韵之约。车轮滚滚向前,笑声在车厢里回荡,仿佛我们不是去游览,而是奔向一场久别重逢的青春聚会。</p> <p class="ql-block">刚入园子,一座红漆牌坊便迎面立着,檐角高翘,像在向我们招手。阳光斜照在雕花梁柱上,光影斑驳,仿佛岁月在低语。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三三两两凑上前拍照,有人还学着古装剧里作了个揖,惹得旁人笑弯了腰。远处山色如黛,天空湛蓝,风里带着草木的清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苏韵”,不在书里,就在这份热闹却不喧嚣的人间烟火中。我们不是在看景,而是在走进一段温润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依山而建的绿地铺展在眼前,树木葱茏,微风拂面,秋日的清爽扑在脸上。老同学们散在小径上,有的倚着栏杆远眺,有的举着手机拍云。几位老师傅掏出相机,一边调焦一边念叨:“这光线,得留住。”笑声在林间回荡,我们像一群重返青春的少年,在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脚步慢了,心却轻了,仿佛肩上的年岁都被风吹散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弯道,一座灰瓦翘檐的中式建筑静静立在坡地上,屋前几株枫树已染上浅红。大家围在屋前听导游讲建筑特色,有人打趣:“这不就是咱小时候住的老宅子嘛!”一句话说得众人点头,有人眼眶都红了。是啊,这屋檐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从记忆深处搬来的,熟悉得让人心头发暖。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游客,更像是归人,回到了某个童年夏夜乘凉、听长辈讲故事的老屋檐下。</p> <p class="ql-block">“淮安园”三个字写在一块简洁的标牌上,古朴却不张扬。入口挂着两盏红灯笼,随风轻晃,像是在迎客。我们踩着青石板走进去,两旁绿植掩映,秋叶泛黄,脚下沙沙作响。有人轻声说:“这地方,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我停下脚步,的确,喧嚣远去,只剩风过树梢的细语,和几位老友并肩而行的从容。这一刻,仿佛时光也放慢了脚步,让我们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把每一眼都看得深情。</p> <p class="ql-block">集体合影留念。我们站在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前,层层叠叠的屋檐像展开的羽翼,托起我们灿烂的笑容。蓝天澄澈,阳光正好,快门按下的一瞬,没人说话,却都笑得像孩子。这不只是合影,更像是一张写给岁月的明信片:我们来了,我们还在,我们正活得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白墙灰瓦的庭院,仿佛踏入了某位文人的诗稿。院中桂树飘香,木廊下风铃叮咚。大家兴致勃勃地拍照,有人模仿古人作揖,有人摆出“苏堤春晓”的姿势,笑得前仰后合。我也举起手机,把这热闹又风雅的一幕定格下来。原来,老去并不可怕,只要心还愿意为美驻足,岁月便不会真正带走什么。我们不是在对抗衰老,而是在用笑声和诗意,重新定义它。</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木结构的厅堂前,我们不约而同地聚拢。有人拿出了那面鲜红的旗帜,金黄的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我们班级的标志。大家手拉着手站成一排,笑容灿烂得像秋阳。快门按下的一瞬,我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出游,更像是一场属于我们的仪式:我们曾是教师、工人、母亲、父亲,如今,我们是彼此旅途中最温暖的同行者。这面旗,不是旗帜,是我们的名字,是我们的家。</p> <p class="ql-block">亭子建在水边,飞檐如鸟展翅。我们又一次集合,举着那面红旗,在亭前合影。有人喊:“来,喊个口号!”于是,一声响亮的“苏韵江南,我们来了!”在山水间回荡。笑声未落,几只水鸟被惊起,扑棱棱飞向远处的山影。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时光也停下了脚步,静静凝望着这群不服老的灵魂。我们喊出的不只是口号,是心底那一声久违的“我还行”。</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园的“沧浪问水”前,我们驻足良久。同学们举着班旗合影,背景是白墙黛瓦与苍翠古木。这里幽静得能听见水波轻拍岸石的声音,仿佛千年的文脉在此低语。有人轻声念着碑文,有人凝望着水面出神。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游客,更像是来赴一场与江南诗意的久别重逢。水不动,心却起了涟漪——那是少年时读过的诗句,终于在今天,走到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大家进入亭中,面带微笑,挥手致意。我们路过时笑着打招呼,他们摆摆手,仿佛在说:“你们慢慢走,我们也正好好歇着。”这亭子不大,却容得下歇脚的倦意,也盛得下相视而笑的温情。他们像一幅画,也像一段故事,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李慧莉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五位姐妹站在古建筑前的石栏旁,穿得色彩鲜亮,像五朵冬天里盛开的花。她们笑得自然,站得挺拔,背景是高塔与绿树,清幽中透着生机。谁说年华老去就该沉默?她们用笑容写下答案:只要心还跳得热烈,我们就永远是风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苏韵十三园"几个字刻在石头上,一位姐妹站在旁边,肩搭橙色围巾,笑意盈盈。她身后游人如织,阳光洒在石上,也洒在她眼角的皱纹里。那不是岁月的痕迹,是笑过的证明。她说:“这石头,像是在等我们三十年后重逢。”我们都笑了——原来,我们不只是路过,我们是被记住的人。</p> <p class="ql-block">穿过竹林小径,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矗立眼前。金色龙纹在阳光下闪耀,屋脊上的雕龙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我仰头望着,心中竟生出几分敬畏。这不只是建筑的美,更是千年来江南文化的沉淀。老张站在我身旁,轻声说:“走南闯北几十年,还是咱们自家的景最耐看。”我点头,默然同行,脚步却更稳了。有些美,只有懂它的人,才走得进去。</p> <p class="ql-block">“扬州冶春”四个字悬在黑底金书的匾额上,古意盎然。门前绿树成荫,一位穿蓝外套的学员踮脚拍照。我走近细看,那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藏着一段茶香四溢的旧时光。导游说,这名字源自扬州名园,曾是文人雅集之地。我不禁</p> <p class="ql-block">摄影:廬阳声乐</p><p class="ql-block">编辑:🇨🇳廬阳声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