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大王曹功英

老右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曹功英遗像1986年</font></b></h3> <h1><b>  去年夏天,我在右玉县宏峰小区门口碰见了哑巴岭村张玉明老人,他告诉我说:“亲家曹功英年省个(去年)腊月二十七也死他妈个耳朵啦,活了八十四岁,他死了可把我麻烦了个灰,那可是个正经人啊!贺主任,你不是说写完我,还要写他,你去曹家梁了吗?”我说:“没有,护能给你捏扭地写完,我和老伴儿就去北京给孙子做饭去了,基本上大半年不在家。”他说:“那就有些遗憾啦,恐怕自辈子你再也见不着他啦!”</b></h1><h1><b> 的确很遗憾,原计划我写完毛主席曾经接见过的“五好民兵”张玉明,紧接住就写山西省油料大王曹功英,可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如今我有时间了,他却撅起屁股走人啦,遇上此种情况,写作起来便困难很多,尽管上月25日后晌,他的二儿子曹来运开车和我回了一趟曹家梁村,问细了几位与他大大(父亲)同年二岁的老人,众人都说那人不赖,可具体怎地个好法儿,谁也说不将来。他才死了不足两年,连他的儿女们我问老人哪天走的,他们只知道腊月二十七,再问阳历是多会儿?他们都说不知道,这也属正常现象,不说咱们普通老百姓,即便是位重权贵的人死了一年后,又有多少人能记得住他走的日期呢?</b></h1><h1><b> 好在我与曹功英打交道多年,他留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1997年我从乡镇调回县委宣传部工作,每当冬季大雪杀猪时节,他总会捎话请我上他家吃槽头肉(脖子肉)喝烧酒的。虽说,我对他某些事情的详细情况不一定了解,但大概的东西我还是知道一点。比方说,他年轻时辞了供销社站拦柜的买卖回村当民兵连长的事情就不止一次地跟我晓过,虽说时间过去已有20多年啦,可至今我还能回想起来。</b></h1><h1><b> 他说,原本我也是有工作之人,在丁家窑公社胶泥沟供销社站拦柜,可那地方离我家太远,过去交通又不方便,回一遭村就像撅牛筋。于是,1958年春期我㧌了工作回了村。</b></h1><h1><b> 当年我回村十九虚岁,并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回村后我立即投身于火热的农业生产大跃进活动中,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很快便得到了支书任爱的赏识,回村第二个月他便让当了民兵连长兼团支部书记。任爱本是海子洼支书,因曹家梁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公社便让他两村支书一人兼。</b></h1><h1><b> 大跃进时期,农业社的营生多得很,今儿大会战,明儿深翻地,后儿乡里开大会……村干部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任支书有时连自己村里的事情还顾揽不过来,那有闲心管我村。于是,他把曹家梁的事情大部分推在了我头上,遇上咱个人也实诚,人家越是放心大胆使用自己,自己越是拿心在意扑上命地干。</b></h1><h1><b> 结果,年底我村的各项工作居然走在全公社前列,当年12月10日,山西省召开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右玉县委竟然推举了我这个青年代表参加了如此重要的会议。会上省政府还为我们与会代表颁发了铜质纪念章,我记得回村后,村人叼着抢着看,看后都夸诞我,曹连长骑着这跃进马可真英耀呀!</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山西省农业社会主义阶段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纪念章铜质长3厘米宽2厘米</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山西省农业社会主义阶段先进单位代表会议铜质纪念章背面1958年</font></b></h3> <h1><b>  从此,曹功英出了名,公社很快把他列为入党培养对象,第二年入党后, 1961年他21岁时,正式担任了村支书,一直当到1996年他因年老体弱才卸任,先后整整担任了35年村支书。我知道他在全县农村支部书记中是出类拔萃的,我也晓得他的发迹起根落叶是靠种</b>胡<b>麻出名的,可这方面的具体情况我却不大了解,无奈之下,日前我给现居大同市县人大原副主任降宝打了电话。</b></h1><h1><b> 我问降老:“您对曹功英种胡麻的有关情况了解吗?”他说:“这个我太了解啦,并且至今记忆犹新。1970年,我在县农政部生产组是文字材料干事。当年,该村种胡麻的成功经验材料便是我去曹家梁村总结的。这个只有35户人家,200多口人的小山村,原来每年葫麻种植面积只有百十亩左右,那年,他们村的</b>胡<b>麻种植面积一下猛增了六倍多,扩大到670多亩,虽说那时胡麻产量并不高,平均亩产只有80斤左右,可总产竟达5万余斤,当年他村出售国家油料3万多,人均150斤,全省夺得第一名。</b></h1><h1><b> 那个年代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食用油只有4两,可因油料短缺,仍不能按时按量供应,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各级政府鼓励农民积极缴售爱国油料,并根据出售油料的数额返还一定比例的工业购物劵。国家根据油料短缺和其它经济作物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务院决定于来年春天召开棉花、油料、糖料、茶叶和烟叶工作会议,山西省给了雁北地区一个参会指标,地区点名要右玉县的油料大王曹功英前去参加,并要求将他的先进典型材料准备好,县委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我,我到村里住了一礼拜,材料写好转呈县委领导阅批同意后,办公室又专门派闻继承师傅的吉普车将我送下大同,我把材料交给地区农政部生产组干事张秉发。</b></h1><h1><b> 1971年3月3日至30日全国棉、油、糖、茶、烟工作会议正式在京召开,曹功英从北京参会回来,及时向县领导作了情况汇报,汇报时我也在场。他说,此次全国共有76个农村基层社队的先进代表参加,他便是其中之一,自己感到非常荣幸,讨论会上他作了发言后,得到了华国锋等领导同志的赞许,领导说,你来自一个农业欠发达地区,每人一年可为国家贡献油料150斤,了不起!</b></h1><h1><b> 他回村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特别是山西日报、雁北日报对他的事迹相继报道后,随着,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右玉县、雁北地区分别将曹家梁村树为农业学大寨十杆红旗之一,他本人连年被省、区、县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同时他还当选山西省第七届人大代表,雁北地区第二届人大代表,连续三届右玉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当选证1987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当选证件1987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雁北地委授予曹功英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雁北地委授予曹功英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雁北地委行署颁发给曹功英荣誉证书1989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雁北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曹功英先进工作者1983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右玉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留影1984年</font></b></h3> <h1><b>  降老为我讲述完上述情况后,我又给县人大原副主任孙玉才打了电话,我知道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牛心公社呆过。1995年曹功英落实政策后,工资手续就寄放在县农业局,当年老孙是局长。再有他俩性格豪爽,脾胃相投,过去常在一打打喝烧酒。因此,我想彼此之间一定非常了解。<br></b><b> 拨通他的电话,我问:“老孙,你对曹功英科学种胡麻的方法有所了解吗?”他说:“打了几十年交道,那还能不知道吗?其实,他种胡麻叫我看也谈不上是科学方法,主要是他那个人做什么都很认真,只不过是他种胡麻比别人精细,务义比别人下的辛苦大,所以胡麻产量相对也别人的高。”<br> </b><b> 当年,他本人与县农业局共同为曹家梁种胡麻总结出两条经验,即“四墒”保全苗,“两早”夺高产。所谓“四墒”;一是保墒,上年的庄稼收割后立即深耕一次,封冬前适时进行耙耱一次,“三九”后用碌碡进行滚压一次,等到来年土脉消通后再耙耱一次,使得土壤上虚下实,平整疏松,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达到保墒目的。二是抢墒,抓住春雪融化后的有利时机,做到适时早种。三是探墒,右玉十年九旱,春旱尤为严重,这便给胡麻种植带来了一定困难,鉴于此,曹家梁村打破了以往“胡麻只要苫住皮皮”的传统播种习惯,将种子播到深二寸以下的土层上,使得种子充分与湿土接触,从而提高出苗率。四是惜墒,针对春期干旱严重的现象,一改过去犁串地的传统做法,采用耧串地加施底肥,这样既可减少水分流失,同时也可起到惜墒保墒作用。<br></b><b> 所谓“两早”,一是早施肥,每年秋季在准备来年种胡麻的地里,及早按一定比例施农家肥与化肥,以此提高粪肥的有效利用率,为第二年胡麻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早下锄,在葫麻幼苗露出地面时,女人们先用薅锄浅锄一次,过段时间男人们再用大锄深锄一遍,确保不留杂草,土质松软,以此保证胡麻茁壮成长。老孙不愧是右玉农业战线上的老领导,他对传统胡麻种植法讲的头头是道,对曹功英科学高产胡麻种植法交代的也是一清二楚。<br></b><b> 正是降老与老孙,他们二人弥补了曹功英留给我的遗憾,老曹临走时我虽未曾与他谋面,但二位老领导对他种胡麻的故事已经讲得较为精彩全面。<br></b><b> 曹功英生前只是一个小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但在国家粮油比较困难的时期,他村每年每人可为国家提供150斤以上爱国油料,为此,党和政府给了他许多荣誉与奖励。曹家梁本来是个“穷圪梁”,但他带领全村社员种胡麻,不仅增加了农民个人收入,并且群众也得到了“油水”,村里85%的农户盖起了新房,绝大多数光棍娶回了新媳妇,全村人的光景不同程度都有了新起色,社员们都夸他是大公无私的好支书,就连奶孩女人们都说他是个好人,因为凡有吃奶孩子的女人农业社做营生,他总会照顾到附近离家距离最短的地方,歇缓时方便奶娃娃。凡与他打过交道的机关干部都说那人不赖,因为他们家有个事地事宴,朝他张口买个三五斤胡油都没碰过……<br></b><b> 总之,他曾在曹家梁这块黄土地上,靠种胡麻划下了小小的痕迹,在众多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老右玉为他补写了小记。笔者认为,他不单单给右玉的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而更重要的是他为右玉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b></h1><div><b><br></b></div><div><b> 2025年11月14日于北京</b></div><b><br><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