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川渝文脉传薪火,学堂雅聚话初心

天府头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特别报道|川渝文脉传薪火,学堂雅聚话初心</b></p><p class="ql-block">【曹福章、赵慧玲、黄党生/文,向婷婷/图,成都南部商会新闻采编中心/报道】嘉陵江的晨雾还未散尽,南部县城的街巷已浸在初冬的暖阳里。滨江路畔,非遗文创产品展销中心的朱红大门前,一阵裹挟着重庆方言的欢腾打破了晨的静谧——“大美南部我们来了!南部非遗我们来了!”火辣辣的声浪撞在青石板上,又顺着嘉陵江的水波漫开,像是一场跨越川渝两地的文化对话,正以最热烈的方式启幕。</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3日,这份热烈有了清晰的注脚。全国优秀音乐导师李娟带领52人的重庆文化艺术团队,跨越三百余里山水,奔赴这场与家乡南部的文化之约。两天时间,他们以食为媒、以艺会友、以文传情,在味蕾与心灵的双重邂逅中,让川渝两地的文脉基因悄然交融,让南部的非遗之美在交流中绽放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一、乡音未改,以艺为桥牵两地</b></p><p class="ql-block">提及这场交流的缘起,绕不开李娟这个名字。这个从南部走出去的音乐人,在重庆文艺领域深耕二十余载,早已是业界公认的“实力派”——华语金曲奖“优秀童歌音乐人”、全国十佳新锐音乐创作人、中国好童声重庆赛区组委会主任……诸多荣誉加身,却从未冲淡她骨子里的乡土情结。“走得再远,根永远在南部的泥土里。”李娟常说,童年时嘉陵江畔的童谣、街头巷尾的非遗叫卖声,是她音乐创作最初的灵感源泉。</p> <p class="ql-block">这份乡情,化作了二十余年从未间断的坚守。创办天之音文化传媒,她把专业的音乐教学带回家乡;担任南部县非遗宣传大使,她用旋律为非遗“谱曲”;执掌南苑学堂校长之职,她常年免费授课、公益演出,让音乐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大美南部》里,她用悠扬旋律勾勒嘉陵江的烟波浩渺;《书香南部》中,她以温润曲调传递古城的文脉悠长;《蒲公英之梦》里,她借童声唱出家乡少年的蓬勃希望。不仅如此,她搭建“中国好童声”南充赛事平台,成功输送7名选手斩获全国大奖,让南部的音乐力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p><p class="ql-block">此次带领重庆文化团队返乡,是李娟又一次“双向奔赴”的尝试。作为重庆宽恩老年大学校长,她深知川渝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却又各有韵味。“既要把重庆先进的办学理念、文艺创作经验带回南部,更要把家乡的非遗之美、人文之韵推向重庆。”出发前,李娟向团队成员反复念叨,言语间满是对家乡的自豪与期许。</p> <p class="ql-block">南部早已备好最诚挚的迎接。社工部副部长陈思竹、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牟丁山、振兴南段社区书记张晓丽、南苑学堂范会长,以及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副会长陈旭、监事长贾德刚等一众领导与乡贤,早早等候在非遗文创展销中心门口。握手、寒暄、笑意盈盈,川渝两地的热情在这一刻交汇,如同嘉陵江与长江的相拥,自然而热烈。</p><p class="ql-block"><b>二、烟火人间,一碗肥肠藏乡愁</b></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要了解一座城,先从它的味道开始。”李娟深谙此道,把重庆团队的第一站,选在了南部人心中的“味觉地标”——眼镜肥肠干饭。</p> <p class="ql-block">刚踏入餐馆,浓郁的香气便扑面而来。铁锅炖煮的肥肠咕嘟作响,油脂与香料的气息交织升腾,配上粒粒分明的酸菜干饭,瞬间唤醒了所有味蕾。对南部人而言,这碗肥肠干饭从来不止是食物,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与乡愁。从街头小摊到烟火老店,几十年间,它见证了南部的变迁,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南部人。肥肠的软糯弹牙、萝卜的吸汁入味、酸菜的酸爽解腻,再拌上一勺秘制红油,每一口都是家乡独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来,尝尝这个,是我们南部的招牌!”陈仕福会长热情地为重庆客人添饭,眼角眉梢满是骄傲。重庆团队的老师们早已按捺不住,拿起碗筷大口刨饭,肥肠的鲜香在口腔里炸开,忍不住连连赞叹:“巴适得板!不愧是南部的招牌,这味道绝了!”有人一边吃一边追问:“老板,这肥肠是怎么炖的?也太香了吧!”老板笑着应答:“要用新鲜肥肠,加十余种香料慢炖两个时辰,才能有这个味!”</p> <p class="ql-block">一碗肥肠干饭,成了最生动的文化开场白。李娟看着大家吃得尽兴,眼眶微微发热:“我在重庆这么多年,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味道。它不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乡愁的寄托。”重庆客人纷纷点头,他们或许不懂南部人对这碗饭的深情,但从那滚烫的香气与满足的笑容里,读懂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温情。这份温情,如同无形的纽带,瞬间拉近了两地人的距离。</p><p class="ql-block"><b>三、非遗新生,文创超市绽光华</b></p><p class="ql-block">离开餐馆,步行片刻便来到滨江假日酒店楼下的南部县非遗文创产品超市。推门而入,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包装精美的久全牛肉、酥香四溢的程麻饼、色泽鲜亮的胡氏豆瓣、风味独特的冬菜与豆腐干……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南部的非遗记忆,在灯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欢迎来到我们的非遗文创超市!”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手持话筒,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他指着货架上的久全牛肉介绍:“这久全牛肉有近百年历史了,选用本地黄牛,用传统工艺卤制,肉质紧实,香味醇厚,是咱们南部的老字号非遗产品!”接着,他又拿起一块程麻饼:“这程麻饼,皮薄馅足,甜而不腻,制作工艺传承了三代人,每一口都是老南部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监事长贾德刚在一旁笑着补充:“大家随便看、随便选、随便买,喜欢什么尽管挑,让南部的非遗美味跟着大家回重庆!”话音刚落,重庆团队的老师们便迫不及待地散开,穿梭在货架之间,认真挑选着心仪的产品。有人被胡氏豆瓣的浓郁酱香吸引,仔细询问制作工艺;有人拿起包装精美的粗粮礼盒,打算带给家人品尝;还有人对着非遗手工艺品驻足,感叹传统技艺的精妙。</p> <p class="ql-block">李娟、陈仕福、陈旭等一众老师,自发当起了“导购员”,耐心地为客人介绍每一件产品的来历与特色。“这个胡氏豆瓣,炒菜、拌饭都好吃,是咱们南部人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品!”“这豆腐干是手工制作的,有麻辣、五香两种口味,越嚼越香!”在他们的热情推荐下,重庆团队的老师们选购热情高涨,不一会儿,每个人都提着鼓鼓囊囊的袋子,排起了长长的付款队伍。</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南部的非遗产品这么丰富,不仅好吃,包装也很精致!”重庆宽恩老年大学的周兴丽老师提着战利品,笑得合不拢嘴。她坦言,原本只是抱着交流学习的心态而来,没想到被南部的非遗魅力深深吸引。“回去之后,我要把这些产品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知道南部的非遗之美!”</p> <p class="ql-block">这场看似简单的选购,实则是南部非遗“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李娟用多年的人脉与资源,搭建起“交流学习+宣传推广+文创销售”的桥梁,让非遗产品从货架走向市场,让非遗传承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陈仕福会长感慨道:“以前我们的非遗产品大多在本地销售,李娟老师的这次组团,为我们打开了重庆市场的大门,也让我们更有信心把非遗传承好、发展好!”</p><p class="ql-block"><b>四、学堂雅聚,艺韵悠长话传承</b></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嘉陵江的余晖洒在振兴南段社区南苑学堂的窗棂上,为这座充满书香气息的学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走出非遗文创超市,川渝两地的文化爱好者们齐聚于此,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交流盛宴,即将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欢迎来到南苑学堂!接下来,我为大家教唱《珊瑚颂》,希望大家喜欢!”李娟走上讲台,笑容温婉。随着伴奏响起,她清亮的歌声缓缓流淌,如同清泉滋润心田。重庆团队的老师们纷纷起立,跟着李娟轻声学唱,歌声从生疏到熟练,从轻柔到嘹亮,激情四射的演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随后,社工部副部长陈思竹、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牟丁山、社区书记张晓丽等领导先后登台讲话。“川渝两地山水相连、文脉相通,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两地的友谊,更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陈思竹副部长的话语情真意切,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张晓丽书记则表示:“南苑学堂作为社区文化阵地,始终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学习重庆的先进经验,让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掌声中,重庆团队的老师们率先登场,用一场活力满满的手鼓歌舞点燃了全场气氛。鼓点铿锵有力,舞姿优美灵动,歌声婉转悦耳,老师们娴熟的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太精彩了!重庆老师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台下的南部观众纷纷称赞,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非凡。</p><p class="ql-block">轮到南部的文化爱好者们登台,更是好戏连台。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手持三块竹板,即兴表演了金钱板《张飞买锅盔》。“话说三国时期,张翼德镇守阆中,一日来到南部城,肚子饿得咕咕叫,看见锅盔香腾腾……”抑扬顿挫的竹板声,配上诙谐幽默的台词与精湛的表演,逗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欢呼声此起彼伏。金钱板作为四川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与表现力,展现着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陈仕福的表演,更是将这份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四川清音传承人曹雪梅登台献艺。她身着传统服饰,姿态优雅,开口便是圆润流畅的唱腔。“嘉陵江水绿悠悠,南部风光眼底收……”悠扬的清音如同天籁,婉转悠扬,韵味悠长,将南部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娓娓道来。在场的观众静静聆听,仿佛置身于嘉陵江畔,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振兴南段社区的老师们也不甘示弱,纷纷登台展示才艺。歌曲、舞蹈、诗朗诵……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川渝两地的文化爱好者们以艺会友,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欢笑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此次交流中,李娟特别邀请了烨林荟电吹管乐团的重庆运营总监廖真华、市场营销总监谢家英等管理层成员前来游学体验。看着学堂里热烈的交流氛围,感受着南部厚重的文化底蕴,廖真华深有感触地说:“南部的文化魅力令人震撼,这种‘文化交流+非遗推广’的模式非常好,回去之后,我们要把这种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团队中,推动更多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p><p class="ql-block"><b>五、薪火相传,文脉永续向未来</b></p><p class="ql-block">两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川渝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重庆团队的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踏上了返程之路。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非遗文创产品,更是对南部山水人文的深深眷恋;留下的,不仅是精彩的文艺表演,更是川渝两地深厚的友谊与文化共鸣。</p> <p class="ql-block">“这次交流活动,是川渝文化融合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李娟站在嘉陵江畔,望着缓缓流淌的江水,深情地说。她始终坚信,川渝两地同属巴蜀文化圈,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有着天然的文化共鸣。此次活动,不仅把重庆的先进办学理念、文艺创作经验带到了南部,为南苑学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把南部的非遗之美、人文之韵推向了重庆,为南部非遗的传承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p><p class="ql-block">对于南部的非遗传承人而言,这次交流让他们看到了非遗的无限可能。“以前总觉得非遗是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没想到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程麻饼传承人程师傅感慨道,重庆团队的热情选购,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传统技艺的信心。未来,他计划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创新产品包装与口味,让程麻饼走进更多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陈仕福则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与重庆文化界的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平台,让南部非遗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我们要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南部的文化魅力,让文脉传承永续不绝。”</p><p class="ql-block">嘉陵江的水依旧奔流不息,如同川渝两地绵延不绝的文脉。李娟用初心与坚守,搭建起一座跨越山水的文化桥梁,让川渝两地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在融合中发展。这场看似普通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两地的友谊,更让南部的非遗之美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让巴蜀文化的薪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大美南部,因文化而厚重;川渝文脉,因交流而鲜活。当嘉陵江的晨雾再次升起,当南苑学堂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跨越山水的文化之约,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川渝两地的文化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