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序清和,研途生香。为深耕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展览路小学第九届课堂节数学学科专场如期而至!在这里,一堂堂精心打磨的数学课,如灵动的思维画卷徐徐展开;一位位深耕教坛的数学教师,用智慧与热情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从抽象概念到生活应用,从自主探究到合作共赢,数学的严谨之美、逻辑之妙在课堂中尽情绽放,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充满思维碰撞与教育温度的数学盛宴!</p> 展现教学风采 <p class="ql-block"> 王佩青老师本节课以生活中的促销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买几送几”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实例演算等形式,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思路,掌握核心解题方法,学会对比不同促销方案的划算程度。本节课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服务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冀教版三年级数学《气球装饰方案》的教学中,魏星老师以趣味气球装饰为载体,带领学生走进周期问题的探索乐园。通过观察气球排列规律、动手设计装饰方案、计算对应位置气球颜色等实践活动,孩子们主动发现周期特点,掌握了用除法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不仅深化了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培养了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和动手创造能力。课堂上,生活化的场景让数学变得生动易懂,小组合作探究让学习充满乐趣,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助力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探索数学奥秘的浓厚兴趣!</p> <p class="ql-block"> 李国华老师本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与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直观理解与抽象思维的发展。课堂互动积极,师生对话自然流畅,教师语言精准、富有启发性,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亮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引导。多媒体资源的恰当运用,特别是动态演示的合理穿插,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整堂课氛围活跃、节奏得当,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又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节目标明确、设计精巧、实施有效的优质公开课。</p> <p class="ql-block"> 王健辉老师《认识距离》这节课,不仅精准把握了教材重难点,更跳出了传统教学的框架,用"情境设问一自主探究一合作验证一拓展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疑问出发,通过拉绳子、画路线等直观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距离的本质特征,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递,更重视思维的启发。课堂氛围轻松活跃,王老师总能用幽默的语言化解难点,用鼓励的眼神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无论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是学有余力的孩子,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点。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尽显深厚的教学功底与独特的教学智慧!</p> <p class="ql-block"> 吴超老师的《圆的周长》这节课,以“两只蚂蚁绕正方形与圆形比赛”的趣味情境切入,自然引出“圆的周长”核心定义,让抽象概念直观落地。</p><p class="ql-block">课堂中,吴老师带领学生聚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展开探究,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动手验证”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滚动法与绕绳法,在操作中深度理解“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随后,结合实践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联,逐步揭开圆周率π的神秘面纱,并融入祖冲之的数学史知识,让课堂兼具思维深度与文化温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李菲菲老师的认识平均数以“班级投篮比赛”为情境,人数不同的组比较总进球数不公平引出平均数,探究平均数求法与特点。例如,先呈现一组4人、二组5人各自的进球数,通过“比总数不公平”的矛盾,自然引出平均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积极分享,不仅掌握了求法,还直观体会到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p> <p class="ql-block"> 在小学数学的世界里,“可能性”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奇妙桥梁。王思远老师这堂公开课上,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化身为“小小探索家”——从摸球游戏里猜测红球与白球的出现概率,在抛硬币实验中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用抽卡片的互动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每一次举手时的跃跃欲试,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鲜活可触。当他们发现“太阳从西边升起”是不可能事件,“明天会下雨”是可能事件时,脸上露出的恍然大悟,正是这堂课最珍贵的收获。原来数学不只是数字与公式,更是帮我们看懂世界、解决问题的有趣工具~</p> <p class="ql-block"> 姚老师本节《读、写含两级的数》课,整体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逻辑清晰、师生互动充分深入,精准突破了“含两级数的读写”这一核心重难点。课堂聚焦“理解两级数的计数单位”“掌握读写规则”“结合实际场景运用”三大核心目标,紧密贴合四年级学生从“万以内数”到“亿以内数”的认知跃迁特点。教学设计兼顾“知识技能夯实”与“数学思维培养”,既强化读写格式的规范性训练,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分级”的本质内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p> <p class="ql-block"> 徐杰老师在《7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巧妙运用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黑点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瓢虫、数黑点、列算式,让学生亲历口诀的生成过程,在生动有趣的探索中深刻理解乘法意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郭旭教师的"5的乘法口诀"课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新知识。郭老师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五瓣花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接着对口令等互动游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记忆。最后,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内容。整堂课逻辑清晰,学生们不仅记住了口诀,更理解了背后的算理。</p> <p class="ql-block"> 杜亚楠老师这节课设计得生动又扎实!以复习积木立体图形导入,结合邯郸本土特色,用AI方方博士游丛台的趣味情境引出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新意。探索环节以动手操作为核心,摸面、描图、分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感知图形特征,充分契合低年级认知特点;还精准把握知识梯度,重点突出又易懂。整体环节流畅,从直观体验到知识总结,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p> <p class="ql-block"> 数字灵动,思维飞扬,本次数学课堂节的精彩仍在继续!这场以“研”促教、以课赋能的教研盛宴,既展现了数学教学的多元魅力,更凝聚着全体教师的育人智慧与探索热情。</p><p class="ql-block"> 从趣味互动中突破抽象概念教学的教研尝试,到各堂展示课里对“生活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的深度实践,我们已然看见每一位教师以课堂为载体,践行“让数学贴近学生、让思维自然生长”的教研理念。概率启蒙中的动手实验、解题过程里的逻辑引导、师生互动中的灵感迸发,无不彰显教研组在“新课标落地”“核心素养培养”上的扎实探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健辉</p><p class="ql-block">审核:李晓姣 张蒙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