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1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心血管内三科患教会大厅</p><p class="ql-block">主讲人:李智婷</p> <p class="ql-block"> 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3年35-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1%,2012~2015年3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71%。2014~2016年我国45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1.8%(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9%与1.7%),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结合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由于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数字。</p> <p class="ql-block"> 我国作为房颤大国,许多人对房颤认识不足,提高房颤诊断筛查率,对于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上次我们对房颤有了初步认识,今天继续学习一下有关房颤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哪些人群易得房颤?</p><p class="ql-block"> 房颤的症状与危害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房颤与卒中的预防?</p><p class="ql-block"> 房颤的治疗手段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三科李智婷副主任医师今日下午在患教大厅为患者详细讲解了“房颤健康教育”</p> <p class="ql-block">我们共同认识一下什么是房颤?</p><p class="ql-block">房颤的病因及症状有哪些?</p> <p class="ql-block">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跳快速且不规律。房颤可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四种类型。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整体人群患病率约为0.7%,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7.5%。房颤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甲亢等非心脏疾病。此外,情绪激动、饮酒等也可诱发房颤。</p><p class="ql-block"> 房颤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黑矇、晕厥、多尿等症状。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b可导致多器官栓塞,如脑动脉栓塞、冠状动脉栓塞等,引发严重并发症。房颤不是传染病,不具有传染性。</p> <p class="ql-block">病因</p><p class="ql-block"> 房颤多见于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当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发生代谢性紊乱时也可发生房颤,正常人在某种诱因作用下也可引发房颤,如大量饮酒。还有部分房颤的发生病因不明。</p><p class="ql-block">基本病因</p><p class="ql-block"> 引发房颤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p><p class="ql-block"> 引发房颤的心外疾病包括: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p><p class="ql-block">心脏和肺部疾病患者在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紊乱时可出现房颤。</p><p class="ql-block">1.器质性心脏病</p><p class="ql-block">(1)风湿性心脏病 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p><p class="ql-block">(2)冠心病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p><p class="ql-block">(3)高血压性心脏病 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p><p class="ql-block">(4)甲状腺功能亢进 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p><p class="ql-block">(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高血压与房颤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对房颤甜蜜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隐藏在睡眠中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脑卒中(中风)风险升高</p><p class="ql-block">1.血栓形成与脱落</p><p class="ql-block"> 房颤时,心房无法规律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淤积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中风后致残率、死亡率更高。</p><p class="ql-block">2.症状更隐匿、后果更严重</p><p class="ql-block"> 房颤相关的中风通常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导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部分患者可能因突发卒中才发现房颤。</p> <p class="ql-block">一、心力衰竭风险增加</p><p class="ql-block">1.心脏结构改变与功能下降</p><p class="ql-block"> 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心室率过快或不规则,增加心肌耗氧量,逐渐引发心肌肥厚、心室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p><p class="ql-block">2.心输出量减少</p><p class="ql-block"> 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功能,心室充盈不足,泵血量减少,重要器官(如脑、肾)可能因长期供血不足而受损。</p><p class="ql-block">二、其他器官损伤</p><p class="ql-block">1.肾脏缺血与功能减退</p><p class="ql-block"> 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可能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引发肾功能下降,甚至肾衰竭。</p><p class="ql-block">2.肠道或肢体缺血</p><p class="ql-block"> 脱落的血栓可能堵塞肠系膜动脉或下肢动脉,导致剧烈腹痛、肠坏死或肢体坏疽,需紧急手术处理。</p><p class="ql-block">3.认知功能下降</p><p class="ql-block">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高,可能与脑部微小血栓或长期低灌注有关。</p><p class="ql-block">三、潜在诱因叠加风险</p><p class="ql-block"> 房颤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疾病共存,这些疾病本身会损害血管和心脏,进一步增加并发症风险。例如:</p><p class="ql-block">高血压 + 房颤:中风风险加倍;</p><p class="ql-block">糖尿病 + 房颤:心力衰竭进展更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如何降低风险?</p><p class="ql-block">1.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p><p class="ql-block"> 2.抗凝治疗:根据医生评估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p><p class="ql-block"> 3.心率/节律管理:通过药物、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p><p class="ql-block"> 4.定期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监测心脏结构变化。 </p><p class="ql-block">5.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p><p class="ql-block">总结:房颤的危害具有全身性,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显著降低风险。若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需尽早就医明确诊断</p> <p class="ql-block"> 房颤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旨在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手术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可根治房颤但有一定复发率。房颤的预后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阵发性房颤演变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后期出现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预防房颤应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和甲亢等心外疾病,谨慎使用非处方药物。</p><p class="ql-block"> 房颤的研究历史悠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房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目前,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手段,而射频消融手术等新型治疗方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房颤的治愈率。</p> <p class="ql-block"> 为提高房颤筛查率,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每周三上午在门诊二楼- 心律失常门诊,免费做心电图,筛查房颤。</p> <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三科每周五下午13时在主楼12楼为广大患者朋友讲解,普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欢迎广大医患共同学习,我们愿成为您最好的家庭医生!</p><p class="ql-block">科室简介</p><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三科是医院重点建设学科,是以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及患者教育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性科室,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共有医生6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循环内三科治疗范围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常见病及疑难病。科室开展多种介入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导管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p><p class="ql-block"> 心血管内三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医术,真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p> <p class="ql-block">贺金龙科室负责人:13766664610</p><p class="ql-block">李智婷副主任:15845309921</p><p class="ql-block">科室电话:0453-659218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