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次穿越五千年的文化行走,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学小镇与遗址博物馆之间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之地,更是史前玉器文化的高地。据《尚书》记载,江淮之地“厥土赤埴”,而凌家滩遗址的发现,为这片古老土地增添了实证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区,灰色地砖在脚下延伸,两旁绿意渐深,几块圆形石墩静静卧在路边,像是远古的守望者。天色微阴,远处的建筑轮廓在云层下若隐若现,仿佛从史前雾气中缓缓浮现。穿过一片绿带,一座茅草亭立在路口,红字招牌上写着“考古研学小镇”,灯笼轻晃,石雕静立,传统与现代的气息在这里悄然交融。</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树木葱茏,灌木丛生,一串红色装饰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为远道而来的访客点亮的欢迎之灯。一旁的“充电站”指示牌提醒着我,这是一场连接古今的旅程——既要用脚步丈量历史,也要靠现代工具记录时光。</p> <p class="ql-block">小镇中心,茅草亭下,一座巨石雕塑静立,仿佛从大地深处生长而出。它粗糙的表面刻着岁月的痕迹,而旁边现代商铺的“火锅烧烤”招牌却透着人间烟火。这种反差并不突兀,反倒让人觉得,五千年的文明从未断流,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我们身边继续燃烧。</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凌家滩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识牌立在树影之间,屋檐式的顶盖让它像一座微缩的古建。阴云压顶,绿植环绕,远处一个身影手持红旗缓缓走过,像是一道流动的信号,将过去与现在悄然连接。</p> <p class="ql-block">园中一座圆形石砌花坛静静伫立,中央标牌上的文字已被时光磨得模糊,却更添几分神秘。四周树木层叠,绿意深浅交错,天空虽阴沉,却压不住这片土地的生命力。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五千年前的风,吹过稻田,掠过河岸,拂过先民的发梢。</p> <p class="ql-block">行至文化村核心,“凌家滩文化村”石碑立于草地中央,秋叶飘落,静谧如画。不远处,博物馆的现代标志映入眼帘,水池倒映着天光,白墙黛瓦的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张扬,却自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简洁大方,白墙深顶,在阴云下显得沉静而庄重。门前绿意盎然,几个人影在入口处走动,其中一人穿着醒目的橙色外套,像一抹跳动的火光,为这片静谧注入一丝活力。</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文化村”的石碑由两块天然木板拼接而成,木纹清晰,色泽温润,仿佛刚从森林中走出。它立在树影与草地之间,身后停着一辆现代汽车,低矮的建筑静静守望——历史从未远离,它就在这片日常里,默默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岩矗立在开阔地带,表面布满裂纹,像是大地的年轮。我站在这块石头旁,望着远方的现代建筑群,忽然觉得,五千年的时光并非线性流逝,而是层层叠叠地沉淀在这片土地上。风一吹,远古的回声便从石缝中溢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一方水池如镜,倒映着天空与建筑。绿植环绕,现代感的设计没有割裂历史,反而以极简的姿态,为古老文明腾出了一方安放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园中一处,一个巨大的编织龙形装饰静静卧在树影下,背景是一座中式建筑,飞檐翘角,与阴云交织成一幅静谧的画卷。这龙不是张扬的图腾,而像一条沉睡的脉络,连接着血脉深处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展台上,一尊石雕静静陈列,形似兽首,纹理粗粝,却透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被灯光温柔照亮,仿佛仍在低语,讲述着那个没有文字的年代,人类如何用石头与信仰,刻下最初的文明印记。</p> <p class="ql-block">一尊双手合十的雕像立于波浪与龙纹的背景之中,神情庄重,衣袂仿佛在风中轻动。“玉耀长河”四字醒目,灯光柔和,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肃穆的传承感——那是文明的火种,穿越千年,仍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虎首玉璜”静静安放,两端虎头威严,玉质温润,工艺之精令人惊叹。它出土于2016年,距今三千多年,却依然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玉不是装饰,而是信仰的载体,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令人屏息。一顶金色“金冠(复制品)”置于中央,羽翼般的造型神秘华美,仿佛属于某个远古的祭司。石器制作的雕塑再现了先民敲击打磨的专注神情,狩猎场景中,持矛者追鹿于林间,背景壁画秋色斑斓。一幅幅古代街市画卷铺展眼前,飞檐灯笼、行人熙攘,仿佛听见市声喧腾。</p> <p class="ql-block">画中市集热闹非凡,木质建筑飞檐挂灯,红灯笼在风中轻晃。行人撑伞、挑担、交谈,牌坊巍然矗立,雕刻精美。店铺林立,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只要跨过那道门槛,就能听见叫卖声、脚步声、孩童的嬉笑。</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市井图中,“同泰祥鞋店”“巨泰杂货店”的招牌清晰可见,油纸伞下人影穿梭,飞檐与红灯勾勒出浓厚的古意。这不是复刻的舞台,而是对日常的深情回望——文明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瞬间里。</p> <p class="ql-block">一个模型街景中,三人雕像定格了某个瞬间:两人对坐饮茶,谈笑风生;另一人执剑而立,似在巡逻。背景壁画中的城镇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茶香就会飘出,剑影就会闪动。</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雕塑再现了石器制作的场景:两人蹲坐,专注敲击石块,衣物褶皱、肌肉线条清晰可见。背景壁画绘着山林河流,仿佛他们就坐在五千年前的河滩上,用双手,一点点敲开文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一位持矛的雕塑立于自然壁画前,姿态威武,仿佛正奔向猎物。展柜旁的发光屏幕静静显示着信息,现代科技与远古形象在此交汇,无声诉说着人类从生存到文明的漫长跋涉。</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两位猎人追逐着鹿,动作凝固在最紧张的瞬间。背景壁画色彩斑斓,山林茂密,雕塑下方的标牌静静讲述着那个以狩猎为生的年代。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箭矢破空,听见了大地的震颤。</p> <p class="ql-block">一件金色文物静静陈列,顶部如花绽放,底部细长如茎,立于白底之上。说明牌详述其来历,灯光柔和,映出它神秘的光泽。它不像工具,也不像装饰,倒像某种仪式的信物——连接人与神,过去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在模拟考古现场,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蹲地测量,仪器静置一旁。墙上的影像记录着真实发掘的瞬间——泥土被一层层揭开,文明的答案,就藏在那些细微的痕迹里。</p> <p class="ql-block">几位雕塑人物正在“挖掘”:一人测量,一人标记,一人记录。背景屏幕显示着地图与数据,整个场景严谨而专注。这不仅是复原,更是一种致敬——向那些在泥土中寻找真相的人。</p> <p class="ql-block">真实的考古现场再现于壁画之中:工作人员穿白服、戴帽,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剥离土层。他们的眼神专注,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沉睡五千年的灵魂。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考古不是挖掘过去,而是倾听历史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巨岩旁,望着远方的现代建筑,风从耳边掠过。五千年的时光在此交汇,不是断裂,而是延续。这片土地,曾点燃文明的火种,如今,它依然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拍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全体参游老师</p><p class="ql-block">制作:冯连森</p><p class="ql-block">日期:2025.11.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