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观音寺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b>走进青岛观音寺,阳光正斜斜地洒在牌坊上,“观音寺”三个大字在彩绘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重。这座古朴的牌坊像是时间的门扉,跨过去,喧嚣的城市便悄然退后。黄瓦红墙的寺庙在晴空下静静矗立,香火的气息仿佛早已融入风中。广场上行人不多,几辆车安静停着,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同样的阳光,却照不进这片宁静的庭院。</b></p> <p class="ql-block"><b>寺庙的红墙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金色的屋檐微微翘起,像在轻声诉说百年的故事。拱门上方的雕花细腻而沉静,不张扬却处处透着匠心。门前的石砖被岁月打磨得温润,踩上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几株松树静静守在两侧,枝叶间漏下的光斑随风轻晃,像是寺庙呼吸的节奏。而远处的高楼群,像一群现代的守望者,静静凝视着这片古老的精神角落。</b></p> <p class="ql-block"><b>穿过一道三拱门洞,我停在“于姑庵”的石碑前。石碑上的字迹清晰,旁边几朵红花悄然绽放,像是有人特意为它点缀了生机。一位穿着深色衣服的人正从中间的门洞走入,身影渐渐隐入门后的幽静。那棵高大的松树从石碑后探出枝干,苍劲有力,仿佛它才是这里最老的住客,默默见证着每一次进出的脚步与心愿。</b></p> <p class="ql-block"><b>青岛观音寺,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天下太平,大唐江山稳固,派谋士风水先生李淳风和袁天罡寻找天下太平的四大护国天柱,即皇、儒、佛、道。二人通晓堪舆,天文,星象,先是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又将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则选择设在崂山,几经波折终于沿崂山山脉在错埠岭东南方向即观音寺这里找到了华夏之天眼,太宗大悦逐降圣旨,选择黄道吉日在此盖庙并御赐寺名--黄德庵。新建的黄德庵在天眼处修建了名曰南阁的殿,里面供奉的是倒坐观音,李淳风为倒坐观音题对联一幅,“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横批无字。亦证明观音道场,历史上的黄德庵香火很旺,前来参拜和赶山的信士络绎不绝。后因五昌禁佛而逐渐衰落。</b></p> <p class="ql-block"><b>再往里走,一尊白玉观音静静立于莲花座上,面容慈和,手持净瓶,仿佛随时准备洒下甘露。她身后是那熟悉的红墙金顶,阳光照在她的身上,泛着柔和的光。石砖地面平整开阔,脚步声轻得几乎听不见。远处的城市轮廓依旧清晰,但在这里,时间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连风都变得温柔。</b></p> <p class="ql-block"><b>抬头望去,一块蓝底金匾高悬于门楣之上,“观音寺”三字笔力遒劲。匾额两侧的纹饰繁复却不杂乱,像是把千年的祈愿都织进了那一寸寸金线里。门洞幽深,隐约可见殿内香烟袅袅,有人正合十低语。阳光洒在门前的石地上,光影斑驳,像是一地碎金,也像是一段段未说出口的祷告。</b></p> <p class="ql-block"><b>站在前院中央,整座寺庙的轮廓尽收眼底。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墙如旧时宫墙般沉稳厚重。屋脊上的雕饰栩栩如生,飞檐翘角指向天空,仿佛在与云对话。香炉静静立在前方,炉中余烟袅袅升起,几株松树环绕四周,枝叶间藏着鸟鸣。而远处的高楼依旧矗立,但此刻,它们更像是陪衬,衬出这片净土的庄严与安宁。</b></p> <p class="ql-block"><b>铜制的香炉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三只兽首稳稳托起炉身,炉顶的雕饰繁复而庄严。有人刚刚添了香,青烟袅袅升腾,带着心愿飘向天空。香炉背后的红黄屋宇静静伫立,与远处的现代楼宇遥遥相望。这一刻,传统与现代并未对立,反而在光影交错中,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解。</b></p> <p class="ql-block"><b>天王殿前的石阶宽阔而肃穆,中央浮雕着一条盘龙,龙身蜿蜒,鳞爪分明,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殿门敞开,殿内神像隐约可见,莲花石砖铺就的地面映着天光,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庄重。这里没有喧哗,只有偶尔传来的低语和木鱼声,像是从另一个时空轻轻传来。</b></p> <p class="ql-block"><b>一面巨大的石雕壁画静静立在殿侧,中央的菩萨端坐莲台,祥云缭绕,莲花盛开。两侧的小像与文字仿佛在讲述一段古老的经文,而上方那座红墙黄瓦的建筑,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华美。对称的塔楼静静守护着这一切,像是时间的守门人,不让喧嚣侵入半步。</b></p> <p class="ql-block"><b>神龛中的金佛低眉静坐,周身彩绘繁丽,头顶光环熠熠生辉。佛前供着鲜花与香烛,几块粉红跪垫整齐摆放,有人正俯身叩拜,动作虔诚而安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信仰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这一瞬的低头与静默。</b></p> <p class="ql-block"><b>走进殿内,金色佛像端坐于华丽祭坛之上,袈裟流光,神情庄严。祭坛两侧龙形雕饰盘绕而上,蓝底天花板绘满图案,像是把整片星空搬进了屋内。香炉与供品整齐陈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有些庄严,无需言语。</b></p> <p class="ql-block"><b>祭坛中央的多臂佛像背后环绕着金色光环,两侧红底金字的对联静静垂挂,水晶吊灯悬于上方,折射出柔和的光。鲜花与供品摆放整齐,整个空间色彩浓烈却不浮躁,庄重中透着温暖。这里不是冰冷的陈列馆,而是一个仍在呼吸的信仰空间。</b></p> <p class="ql-block"><b>一座圆形拱门静静立在小径尽头,门楣上“欢喜地”三字笔意洒脱。门内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绿意盎然。远处黄顶红墙的殿宇若隐若现,阳光洒在青石与树叶之间,光影交错,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欢喜地——这名字起得真好,心到了这里,自然就静了,也欢喜了。</b></p> <p class="ql-block"><b>秋日的观音寺格外动人。庭院中两棵银杏树金黄灿烂,枝叶在风中轻摇,投下斑驳的影。香炉前三个蒲团静静摆放,像是等待有缘人。游客三三两两走过,脚步放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秋天本是凋零的季节,可在这里,落叶铺成的不是荒凉,而是另一种圆满。</b></p> <p class="ql-block"><b>银杏树下,金黄的叶子铺满地面,像是一层厚厚的绒毯。阳光穿过枝叶,洒在红墙与黄瓦上,整座寺庙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远处的高楼依旧矗立,但此刻,它们不再是主角。这一树金黄,一缕香火,一片宁静,才是城市中最温柔的抵抗。</b></p> <p class="ql-block"><b>青島觀音寺天眼,緣起貞觀。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為保大唐江山稳固,太宗命方士李淳風、袁天罡尋找太平天下皇、儒、佛、道四大擎天柱.二人在華夏大地尋遍,將皇柱和儒柱設在皇家内宫,将佛柱設在五台山,將道柱設在崂山。至嶗山,二人為天地元氣吸引至錯否嶺(明萬麽版《萊州府志》記,今鍇埠嶺)东南方向,並在此地找到了華夏天眼。李世民聞之大喜,下令擇告日在此建庙,並御賜名為“黄德庵”(即皇德庵,皇家做功德之道場)。</b></p><p class="ql-block"><b>當代考古學者在嶗山山麓發現距今約6400年至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天地曾在此有个交合之點“天眼”。鍇否嶺的“否”按《易经·否》卦《彖傳》《象傳》皆釋為“天地不交”,而天眼则成為天地分開後人與神唯一通道。這與古史中的記載相一致,天和地曾在此連在一起,後被黄帝的後代重和黎分開,由此天眼復生了萬物黎民。</b></p> <p class="ql-block"><b>离尘苑,有知道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的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