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源流考——戏酬宋飞仙

小飞哥

<h3>黄梅戏源流考——戏酬宋飞仙<br>摘要: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成长在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br>宋益(宋飞仙)与宋昭德侯是黄梅当地两位独立的供奉神祇,其传说与祭祀习俗深刻影响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梳理宋益生平传说、宋昭德侯抗疫故事,还原“戏酬宋飞仙”的祭祀场景,探析祭祀活动与黄梅采茶戏的渊源关联,追溯“戏仙”衍变与黄梅戏形成的历史脉络,最终阐述黄梅戏、黄梅歌、黄梅诗的流派演变轨迹,揭示民俗祭祀与地方戏曲艺术共生共荣的文化规律。<br>关键词:黄梅戏;宋飞仙;宋昭德侯;祭祀习俗;流派演变<br>一、宋益(宋飞仙)生平及其传说<br>宋益,部分史料记作“宋溢”,字儒上,号飞仙,其生平与传说跨越东晋至唐代,兼具儒家忠贞孝悌与道家修道成仙的文化特质,逐步被民众神化为地方福神。据清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记载,宋益原籍闽越汀州,东晋安帝义熙年间,通过举孝廉入仕,历任广东番禺令、睦州刺史等职。时值刘裕篡晋,宋益坚守忠贞气节,毅然辞官挂印,开始遍游名山大川,潜心研习葛洪道家学说。<br>最终,宋益隐居于黄梅县北部山区的黄龄古洞(今黄龙潭),同时为方便照料母亲,在今大洋庙所在地建房居住,其孝子之名广为流传。刘宋元嘉末年(公元 453 年),黄梅遭遇特大旱灾,田地龟裂、民不聊生,县尹刘弼率领乡中老者前往宋益处求雨,祈愿后不久便天降甘霖,宋益因此被民众尊为“水神”。民间还流传着他在石头上腾空飞升的传说,当地留存的升仙石、集仙台、石棋盘等遗迹,成为这一传说的实物佐证。<br>唐武德二年,后人为纪念宋益的功德,在其母亲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大洋宫(后称大洋庙),这座庙宇在唐、宋、元、明四朝先后六次获得皇封,宋益本人也自唐代起累获封爵,被谥为“福主真仙”,明清时期俗称“福主菩萨”,成为黄梅当地世代供奉的核心神祇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二(生日)以大洋庙为核心祭祀场所。大洋庙坐落在今黄梅县大河镇大庙村,虽名为庙实则是一座道观。此庙始建于唐武德二年,是后人为感念宋飞仙的孝心而建,最初名为大洋宫。周边还伴有伏虎山、黄龄古洞等景致,且依庙形成了大庙街,历史上香火十分旺盛。<br>二、宋昭德侯传说<br>宋昭德侯的传说聚焦于宋代抗疫救民的功绩,其记载更偏向地方祭祀的史实记录,核心文化内涵为“救疫报功”。据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祠祀篇》明确记载,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天下爆发大规模瘟疫,黄梅县尹李彪全家皆染疫病,生命垂危之际,一位被后世尊为“昭德侯”的“王”(一说:黄,读音之谬)氏出手救治,使李彪全家得以痊愈。<br>为答谢救命之恩,李彪在北邙山为其修建庙宇供奉,至明代,这位救人者被正式册封为“昭德侯”,庙宇也随之命名为“昭德侯庙”。由于史料未详细记载其原名与完整生平,学界推测其可能是黄梅当地具备高超医术、热心救民的贤士,因在瘟疫中拯救众生的卓著功绩,被民众感念神化,成为地方保护神。<br>宋昭德侯的祭祀活动形成了固定的民俗仪式,乾隆二十一年版《黄梅县志》记载,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为宋昭德侯神会,黄梅西乡的村民会专门搭建祭坛、设置匾额,通过诵经、演剧等隆重形式举办盛会,民俗称之为“报功”,以此答谢其抗疫救民的恩德。这一祭祀传统为早期黄梅戏提供了重要的演出场景,成为戏曲与民俗融合的关键纽带。<br>三、“戏酬宋飞仙”的祭祀场景<br>“戏酬宋飞仙”是黄梅当地延续千年的民俗传统,与宋益(宋飞仙)的祭祀活动深度绑定,形成了庄重而热闹的独特场景。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宋飞仙生日当天,黄梅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前往大洋庙敬奉,香火缭绕、人流涌动,构成祭祀活动的核心场域。<br>祭祀活动通常分为宗教仪轨与民俗演艺两部分,宗教仪轨由道士主持,包含焚香祷告、宣读祭文、道教乐舞等环节,尽显对“福主菩萨”的敬畏之心;而“戏酬”作为民俗演艺的核心,是民众向宋飞仙表达感恩与祈愿的重要方式。演出场地多设在大洋庙前的空场或专门搭建的临时戏台,部分集镇的“万年台”与大户人家的专业戏楼也会成为演出场所,再现当年繁荣盛况。<br>演出前需举行简单的“祭台”仪式,艺人焚香祭拜宋飞仙神像,祈求演出顺利、神灵庇佑,随后正式开演。祭祀场景中的观众涵盖不同阶层,既有虔诚祈福的村民,也有前来观戏的乡绅学子,现场氛围庄重与热闹并存,既满足了民众的宗教信仰需求,又提供了难得的民俗娱乐机会,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民国末年,成为黄梅当地标志性的文化场景。<br>四、“戏酬宋飞仙”的祭祀与黄梅采茶戏<br>“戏酬宋飞仙”的祭祀习俗为黄梅采茶戏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核心土壤,二者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明清时期,黄梅全县各地普遍盛行唱乡戏酬祀神祇的风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多版《黄梅县志》均有相关记载,其中明确提及酬祀宋益与宋昭德侯时均有演剧活动,而这种“演剧”经学术考证,正是早期的黄梅采茶戏。如黄梅县杉木乡牌楼湾就是专业的戏楼。黄梅镇东岳庙也是向、桂两姓祭祀酬神和唱戏的场所。<br>祭祀需求为黄梅采茶戏提供了合法的生存空间。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年代,民间戏曲常被斥为“淫戏”而遭禁演,而黄梅采茶戏因绑定“戏酬宋飞仙”的祭祀功能,成为民俗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摆脱了被随意禁演的风险。明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收录的《惠荫善济昭德显应侯庙乐神词》,进一步印证了戏曲与祭祀绑定传统的悠久性。<br>祭祀场景对黄梅采茶戏的艺术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为适配酬神的庄重氛围,艺人需打磨贴合祭祀主题的唱腔与曲调,既保留道教音乐的庄重感,又融入民间音乐的亲和力(仙 腔)。祭祀演出的固定需求,促使艺人不断精进技艺、丰富剧目,推动黄梅采茶戏从零散的民歌小调向有情节、有角色的表演形式发展,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艺术框架。同时,祭祀活动的广泛性让采茶戏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为其后续传播奠定了基础。<br>五、“戏仙”的衍变与黄梅戏的形成<br>“戏酬宋飞仙”习俗中,“戏”与“仙”的深度融合逐步催生“戏仙”文化,推动黄梅采茶戏向成熟的黄梅戏转型,最终形成集酬神与娱乐为一体、以演唱风土人情为核心的艺术形式。早期“戏酬”的剧目多围绕宋飞仙的生平传说、道教故事展开,如《宋飞仙求雨》《升仙记》等,核心功能是“酬神祈福”,艺人被视为“传达神意的使者”,带有一定的神圣性。<br>随着时间推移,“戏仙”文化逐渐衍变,剧目内容不再局限于祭祀主题,开始融入黄梅当地的民间故事、乡土传说与日常生活场景,如农耕劳作、爱情婚姻、邻里相处等,演唱风土人情成为核心内容。这一转变让黄梅戏的功能从单一的“酬神”拓展为“酬神与娱乐并重”,既满足民众的宗教信仰需求,又契合其精神文化娱乐需求。<br>在衍变过程中,黄梅戏的艺术形式不断完善。唱腔上,在道教音乐与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山歌、采茶歌的韵律,形成婉转悠扬、通俗易懂的独特风格;表演上,从简单的程式化动作发展为兼具生活化与艺术化的表演方式,更能贴近民众情感;剧目结构上,从短小的祭祀段子发展为情节完整的本戏,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黄梅戏摆脱了单纯的祭祀附属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地方戏曲艺术,但其源于祭祀文化的本土情怀始终得以保留。<br>六、黄梅戏的流派演变(黄梅戏、黄梅歌、黄梅诗)<br>成熟后的黄梅戏并未停止发展脚步,而是不断拓展艺术边界,逐步衍生出黄梅歌、黄梅诗等相关流派,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br>6.1 黄梅戏的本体发展<br>黄梅戏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精华,形成不同的表演流派。其中,以黄梅本土为核心的“本派”坚守传统,唱腔质朴自然、表演生活化,多演绎民间故事与乡土题材,尽显原生韵味;而传播至安徽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板式与乐队伴奏,剧目题材更加广泛,表演更为细腻,推动黄梅戏走向全国舞台,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此外,鄂赣皖三省交界地区的“交界派”融合多地文化特色,形成兼具包容性与独特性的艺术风格。还形成了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浙江剧、香港黄梅调、台湾黄梅歌等流派。<br>6.2 黄梅歌的衍生<br>黄梅歌是黄梅戏唱腔元素与现代歌曲形式结合的产物,其直接源于黄梅戏的核心曲调。黄梅人爱唱歌,上山有山歌,下河有船歌,年节有灯歌,游戏有儿歌,婚丧有风俗仪式歌,出门卖艺有小调,可说是“老稚相与歌于野,商贾相与歌于途。”歌声伴随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甚至石头也会唱歌。在黄梅流传这样的传说:在破额山麓有一方神奇的唱歌石,人们只要在这块石头上躺一躺,就能妙解音律成为歌手。后来这块奇石遭到天雷的轰击,失去了神性。唱歌石虽毁于雷电,但黄梅人的民歌却越唱越响。艺人将黄梅戏婉转悠扬的唱腔加以简化,融入现代音乐的编曲方式,保留“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核心特质,歌词多聚焦黄梅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与人文故事。<br>“采茶扑蝶”是黄梅人最喜爱的一种地方灯节民歌。黄梅山区盛产茶叶,旧时每当阳春三月茶树发新芽时,成群结队的采茶妇女上山采茶。茶树吐出新绿,彩蝶漫山飞舞。有一对采茶的姑嫂见景生情,一边采摘嫩茶,一边扑捉蝴蝶。姑唱一段,嫂唱一段,各报花名,你问我答,欢歌满坡。后来人们把这种曲调发展为“采茶扑蝶”的传统灯节歌。它的演唱人数不拘,但不少于两人,既可齐唱,也可对唱。常用手帕、花篮,扇子等道具,有打击乐,采茶歌孕育了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就是在采茶调基础上发展而来。<br>黄梅民间还有风俗歌:婚嫁喜事有《撒帐歌》、《哭嫁歌》,丧事有《哭丧歌》,端午节有《龙船调》,庆祝丰收有《打梆歌》等,多为一唱众帮,曲调风格各异。《撒帐歌》尤有情趣,“撒帐”是新婚之夜的一道重要仪式。“撒帐”由德高忘重、福寿双全的人主持,他拿着盛有茶叶、米花、红枣、绿豆等物的果盘,边唱边撒,唱一句向新婚夫妇头上撒一把,紧接着大家和 一句。歌词多为吉语良言,有固定的唱词,也可即兴编词逗趣,曲调欢快、动听。现录一首:<br>  手端银盘转转叉,听我撒个十朵花。<br>一撒头上盘龙花,二撒两耳掉金花。<br>三撒眉毛柳叶花,四撒鼻子通草花。<br>五撒点点胭脂花,六撒胸前喇叭花。<br>七撒身穿牡丹花,八撒双眼海棠花。<br>九撒脚踏绣球花,十撒子孙中探花。<br>正是由象《撒帐歌》为基础演变创作了精典《对花》这首黄梅歌。<br>有时也加些丝弦乐器的伴奏,载歌载舞。曲调明亮欢快,演唱轻巧自然。<br>黄梅歌摆脱了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束缚,传播更为便捷,成为普及黄梅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香港黄梅调《戏凤》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唱响海内外。<br>6.3 黄梅诗的形成<br>黄梅诗以黄梅戏的文化内涵与地域风情为创作核心,是戏曲艺术与文学创作的跨界融合。黄梅诗的题材多围绕宋飞仙、宋昭德侯的传说、黄梅戏的经典剧目、鄂东地区的乡土风貌展开,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既体现黄梅文化的厚重底蕴,又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部分黄梅诗还会融入黄梅戏的唱词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形成“诗戏交融”的独特风格,进一步丰富了黄梅文化的表现形式。明瞿九思将黄梅风情民俗与诗结合写成了《化民成俗歌》既教化民众,又以诗、歌、调演绎娱乐,为黄梅戏的雅俗共尝奠定了基础。<br>清代诗人余世芳曾泛舟湖上,闻归舟渔夫放歌,触景生情写下了《太白渔歌》的诗作:“萍叶芦花极望长,歌声辽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棹,惊起汀州雁儿行。”<br>时至今天,黄梅县是全国诗词之乡,楹联之乡。<br>三大流派虽各有侧重,但均植根于黄梅当地的文化土壤,传承了“感恩庇佑、扎根乡土”的核心文化基因,共同构成黄梅文化的有机整体,推动其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br>结论:宋益(宋飞仙)与宋昭德侯的传说及其祭祀习俗,是黄梅戏诞生与发展的核心文化语境。“戏酬宋飞仙”的祭祀场景为早期黄梅采茶戏提供了合法生存空间与固定演出需求,推动其从民俗演艺逐步发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而“戏仙”文化的衍变让黄梅戏突破单一祭祀功能,成为集酬神与娱乐为一体、演唱风土人情的艺术形式,并进一步衍生出黄梅歌、黄梅诗等多元流派。<br>这一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民俗祭祀与地方戏曲的共生关系,民俗为戏曲提供生存根基与文化内核,戏曲则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媒介。深入研究“戏酬宋飞仙”的历史脉络,不仅能厘清黄梅戏的起源之谜,更能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借鉴,让源于乡土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持续传递文化价值。<br><br>参考文献<br>[1] 黄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黄梅县志(光绪二年版)[M]. 黄梅:黄梅县地方志办公室,(清)原版影印.<br>[2] 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