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通道”收窄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的易感性分析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一笑一尘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以下简称“电诈”)呈现高发态势,传统“技术打击+宣传教育”的治理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触及部分群体易受骗的深层社会根源。本文基于社会结构变迁与群体心理视角,提出“上升通道收窄”是电诈易感性增强的关键社会背景——当普通人对通过正规途径实现阶层跃升、改善生活的预期持续弱化时,其更易被电诈分子“快速致富”“躺赢人生”等话术诱导,陷入认知偏差与投机心理。本文结合实证数据与案例,分析上升通道收窄如何通过“希望剥夺—心理失衡—认知偏差—行为冒险”的传导机制推高电诈风险,并从“拓宽发展路径”“重建社会信任”“强化精准治理”三方面提出综合治理建议,为从源头降低电诈易发性提供理论参考。</p><p class="ql-block">______ </p><p class="ql-block">一、问题提出:电诈高发背后的“社会土壤”反思</p><p class="ql-block">根据公安部数据,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诈案件46.4万起,同比上升5%,受害群体中18-45岁占比超80%,其中低学历(高中及以下)、低收入(月收入低于5000元)、农村及三四线城市居民占比较高。传统治理多聚焦于技术拦截(如反诈APP推广)、话术识别(如“冒充公检法”“刷单返利”预警)与事后追损,但对“为何特定群体更易受骗”的社会结构性诱因关注不足。</p><p class="ql-block">本文观察到,电诈话术的核心特征是“制造虚假希望”——通过承诺“轻松赚钱”(如“兼职日赚300元”)、“阶层跨越”(如“海外高薪招聘”)、“情感救赎”(如“网恋转账”)等,精准击中了部分群体对“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当正规渠道的上升机会稀缺、努力与回报的关联性减弱时,这类话术便成为“绝望中的稻草”,推动个体以高风险换取“可能的翻身”。</p><p class="ql-block">______ </p><p class="ql-block">二、理论框架:上升通道收窄如何推高电诈易感性?</p><p class="ql-block">(一)核心概念界定</p><p class="ql-block">“上升通道”指普通人通过教育、职业发展、技能提升等正规途径实现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的可能性与公平性;“通道收窄”则表现为优质机会集中于特定阶层(如高学历、资源拥有者)、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成本上升(如教育内卷、房价高企)、发展预期持续弱化(如“努力无用论”蔓延)。</p><p class="ql-block">(二)传导机制分析:从“结构困境”到“行为偏差”</p><p class="ql-block">1. 第一阶段:希望剥夺与焦虑累积
当前,部分群体(如低学历青年、农村务工人员、转岗中年人)面临多重挤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学历贬值”(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兴产业要求“高技能+高学历”)、房价与生活成本攀升(一线城市“蜗居”现象普遍)。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一度达21.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均收入增速连续5年低于GDP增速。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体验,逐渐消解了“勤劳致富”的传统信念,形成“上升无望”的集体焦虑。</p><p class="ql-block">2. 第二阶段:心理失衡与认知扭曲
长期处于“低预期—低回报”循环的个体,容易产生两种心理倾向:一是“投机心理”(认为“正规途径太慢,不如赌一把”),二是“依赖心理”(渴望“贵人/捷径带自己翻身”)。电诈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将骗局包装成“低投入高回报”(如“投资理财稳赚”)、“身份赋能”(如“兼职刷单赚佣金”)、“情感补偿”(如“网恋对象资助创业”),让受骗者误以为抓住了“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p><p class="ql-block">3. 第三阶段:信息不对称与判断失灵
底层群体往往缺乏金融知识(如对“虚拟货币”“区块链”的认知模糊)、网络素养(如难以识别虚假APP)、社会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多为同类群体,无法提供有效风险提示),进一步放大了其对电诈话术的信任度。例如,某“冒充电商客服退款”骗局中,70%的受害人因“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在未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转账。</p><p class="ql-block">______ </p><p class="ql-block">三、现实映射:上升通道收窄的具体表现与电诈关联</p><p class="ql-block">(一)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p><p class="ql-block"> 教育层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农村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的比例持续下降(2022年为19.3%,较10年前降低约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仅60%左右),难以满足新兴产业需求。</p><p class="ql-block">职业层面: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2018-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减少12%),新兴行业(如互联网、金融)对学历、技能要求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70%),大量低技能劳动者被边缘化。</p><p class="ql-block">电诈关联:当个体发现“读书—就业—晋升”的传统路径回报率下降时,更容易被电诈中“无门槛高收入”(如“在家打字月入过万”)的话术吸引。</p><p class="ql-block">(二)财富分配与机会结构的“固化感知”</p><p class="ql-block">财富层面:我国基尼系数长期维持在0.46以上(2022年为0.473),房产、资本收益占居民收入比重上升(2021年财产净收入增速是工资性收入的2.1倍),普通人通过劳动积累财富的难度加大。</p><p class="ql-block">机会层面:优质就业岗位(如公务员、央企、大厂)竞争激烈(部分岗位报录比超1000:1),且存在“关系网络”隐性门槛;创业环境受限于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不足(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p><p class="ql-block">电诈关联:当“努力改变命运”的叙事被“拼爹”“运气”取代时,电诈中“轻松获取财富”的承诺(如“投资导师带炒股”“海外项目分红”)便成为“替代性希望”。</p><p class="ql-block">(三)社会支持与流动机制的“断裂感”</p><p class="ql-block"> 公共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不足(2022年全国人均职业培训时长不足10小时/年),且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基层就业服务(如岗位信息推送、创业指导)覆盖率低。</p><p class="ql-block">心理支持:底层群体面临“孤独感”(如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空巢老人社交网络缺失)、“污名化”(如“被骗是因为蠢”的舆论压力),缺乏正向引导。</p><p class="ql-block">电诈关联:当个体在现实中找不到情感寄托与实际帮助时,电诈分子扮演的“贴心导师”“温柔恋人”“成功人士”角色,恰好填补了其心理空白,进一步降低防骗警惕性。</p><p class="ql-block">______ </p><p class="ql-block">四、治理路径:从“打击诈骗”到“修复希望”</p><p class="ql-block">(一)拓宽“实质性上升通道”,重建发展预期</p><p class="ql-block">教育公平:加大农村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如“县中振兴”计划),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如“职教高考”扩招),建立“学历+技能”双认证体系。</p><p class="ql-block">就业支持:针对低技能群体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如电商运营、家政服务、新能源技术),与企业合作提供“学徒制”“岗位补贴”;鼓励灵活就业(如网约车、直播带货)规范化,完善社保与权益保障。</p><p class="ql-block">创业扶持:设立“底层创业专项基金”(如小额低息贷款、税收减免),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如场地、法律咨询、市场对接)。</p><p class="ql-block">(二)修复社会信任,培育理性认知</p><p class="ql-block">反诈宣传“精准化”:针对不同群体设计话术(如对老年人强调“子女沟通”,对青年强调“劳动价值”,对低收入群体强调“风险成本”),通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开展“面对面”教育。</p><p class="ql-block">正向叙事引导:通过媒体宣传“平凡人的成功案例”(如技术工人、返乡创业者),弱化“暴富神话”的传播;曝光电诈团伙“话术剧本”与受害者真实经历,增强风险警示。</p><p class="ql-block">心理干预机制:在社区、工厂、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点”,帮助群体缓解焦虑、重建信心,减少“病急乱投医”的投机心理。</p><p class="ql-block">(三)强化“系统治理”,压缩诈骗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技术拦截:完善“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加强对涉诈IP、账号、资金的实时监测;推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数据共享,阻断“两卡”(电话卡、银行卡)流通。</p><p class="ql-block">法律震慑:加大对电诈上下游犯罪(如引流推广、洗钱、技术支持)的打击力度,提高量刑标准;建立“受害人救助基金”,减少财产损失。</p><p class="ql-block"> 协同共治:加强跨国执法合作(针对境外电诈窝点),压实互联网平台(如社交软件、电商平台)的审核责任,切断诈骗信息传播链。</p><p class="ql-block">______ </p><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镜像——当上升通道收窄、发展预期弱化时,部分群体对“快速改变命运”的渴望被电诈分子精准利用,形成“社会困境—心理失衡—行为冒险”的恶性循环。治理电诈需跳出“就案办案”思维,从修复社会公平、拓宽发展机会、重建信任体系入手,让普通人看到“通过努力就能改善生活”的希望,从根本上降低受骗易感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治骗”与“治本”的双重目标,为共同富裕与社会稳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