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而且对我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把书本从“厚”读“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br> 本人所任职企业行业为云计算,云业务商业模式上主要有三类,分别是IaaS、PaaS、SaaS,简单来说,IaaS就是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PaaS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云平台,SaaS向用户提供整个应用程序服务。从行业盈利情况来看,AWS、阿里云等头部厂商较早早地过了盈利门槛,大多云计算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最近几年,云厂商大打价格战,从单纯价格战演变成卷价格更要卷性能,云计算行业一片“红海”。2024年云业务增长引擎已经从价格渠道逐步向需求与价值驱动转变,势必会倒逼云厂商扭转市场竞争策略,将资源投入到核心关键领域,以价值创造驱动业务增长,从低水平内卷回归至理性增长的轨道。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整个行业发展现状,认清问题根源,方能“破局”重生。<br> 一、动态化看待云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选择<br>头部云厂商一般入局云计算行业早,云业务产品引入期,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化技术、人才稀缺,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产品,但从市场供需侧来看,需求旺盛且远大于供给,造成市场上云产品资源稀缺,单纯售卖计算、存储、带宽等IaaS产品资源都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br> 随着更多云厂商入局,云业务快速扩张与发展,虚拟化技术开源,通用的云产品资源遍布市面,单纯售卖计算、存储、带宽等IaaS产品资源已经毫无吸引力与特色,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靠价格战。现阶段,虽然很多行业研究报告预测云计算行业需求旺盛,供给远远小于未来市场需求,但没有价值应用驱动的云产品资源,仍旧吊不起广大客户的上云需求,市场缺少的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应用型云产品的稀缺资源,而不是仅仅单纯用来算、存的底层资源。<br> 面对云计算技术演进及市场发展趋势,公司战略管理上要注重IaaS、PaaS、SaaS三大云业务产品结构内循环。IaaS、PaaS、SaaS产品毛利不同,SaaS产品毛利最高,公司过度依赖的IaaS产品毛利最低,市场上IaaS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产业链”升级迫在眉睫。从外部来看,AWS、阿里云的成功依赖于他们各自的产品结构持续完善,AWS商业板块为其PaaS、SaaS产品培育提供了场景、数据,阿里商业、互联网金融板块为其PaaS、SaaS产品培育提供了场景、数据。我们该怎么办?传统电信行业也是我们独特的应用场景,客户需求、业务诉求、数据要素与资产等多领域场景,也是培育我们PaaS、SaaS应用产品的肥沃土壤。公司战略管理上通过强化PaaS、SaaS应用资源配置与投放,实现应用产品售卖带动IaaS资源销售,做大云业务收入规模,持续改善云业务收入结构与发展质量。<br> 二、建立与市场供需法则、边际贡献相匹配的定价与竞争策略<br> 价值经营公有云一池一表专项于2022年一季度,对公司现阶段的公有云、混合云进行了规划、梳理、规范与总结,简单来说,公有云资源池是面向公众客户销售、可共享和重复使用资源的资源池,核心是规模发展与高效运营,充分发挥边际贡献效应;混合云资源池是面向特定或单一客户定制化建设、客户独占使用资源的资源池,核心是贡献稳定的收入与利润。<br> 如何基于市场供需关系,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做好产品定价与市场竞争策略,实现公有云、混合云两大资源池云业务的协同发展,是公司战略管理与业务发展上不可回避的重大事项。简单来看,在产品引入期,混合云客户项目以撇脂定价法为主,获取定制化业务的高收入与高毛利;公有云以渗透定价法为主,培育客户使用行为与黏性。在成长与成熟期,随着更多云厂商加入、技术日新月异与技术开源常态化,混合云客户项目步入低价竞争阶段,收入与毛利下降;公有云依托培育的客户群体,通过算法模型高效资源调度,通过提高资源复用来拉升收入与毛利。<br> 公司价值经营专项行动开展近两年后,云计算行业头部厂商开展组织架构调整,提出了同样的发展理念。2023年11月24日,阿里云通过内部信宣布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了公共云、混合云、基础设施业务事业部,全面发力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公共云(公有云),云业务发展重点不再是一味追求收入,而是追求利润。2024年2月阿里发布2024年Q2财报再次说明了组织架构调整,重塑业务战略。公共云事业部的发展目标是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混合云事业部的目标是重点考核利润,有收入更要有利润。<br> 很多云厂商陷入披露、对外宣传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概念数字而不能自拔,忽略了治理与管理的本质,以披露、对外宣传的理念开展公司治理、内部管理,导致产品与研发运营能力止步不前、乱象环生,最终又反噬公司治理、经营管理,风险重重。<br> 三、注重效用理论下的运营能力再造<br> 效用是衡量满足需求或带来满足感的程度,经济学使用效用理论来解释个体和社会做出决策的方式,通常认为人们会根据最大化效用的原则做出选择。<br> “红海”市场下的云业务发展,如果单纯仅靠国家政策引领、投资驱动、结算补贴等政策,很难做到基业长青。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持续不断地解决市场客户痛点,以客户为中心、忧客户所优、想客户所想,投资规划建设布局需求契合客户诉求,产品满足客户要求,彰显客户发展与运营的重要性,以市场化机制锤炼运营能力,持续提升付费客户转化率、客单价、客户留存率等,以良好的客群关系及持续改善向好的运营能力推波助澜云业务高质量发展。<br> 四、宏观经济下行环境中微观市场选择<br> 数字经济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017年我国官方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数字经济概念,2019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浪潮下,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第五要素,被誉为新“石油”、新“黄金”, 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32.85ZB。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数据基础设施在技术演进上呈现出云化、平台多样化、绿色化、智能化及融合化五大关键特征。简单来说,云化就是上云、兼容各种云,平台多样化指的是兼容多种算力与平台,绿色化核心是节能减排,智能化主要是AI赋能发挥数据价值,融合化主要指的是存算融合。<br> 传统的存储产品主要靠硬件设备来定义,不能完全满足数据基础设施技术演进,10年前起源于国外的软件定义存储的产品从云化、平台多样化、绿色化、智能化及融合化等五大方面高度契合数据基础设施演进趋势。2021年工信部在十四五规划中特别提出了加快软件定义计算、存储、网络与基础设施建设。简单说,软件定义存储就是运用软件技术,将存储硬件资源按需进行分割和重新组合,达到灵活按需扩展、提高存储利用率等目标,区别于传统分布式存储的最大技术亮点就是硬件解耦。<br> 软件定义存储拥有弹性扩展、敏捷管理、开放兼容、更低成本、安全可靠五大优势。弹性扩展:支持横向线性扩容,比传统存储扩容与分配时效性更高;敏捷管理:标准化编程接口,按需创建资源、按需融合、就近读取、多云管理等;开放兼容:硬件解耦,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或组件,跨越厂商、品牌、型号,兼容多样化云平台和异构存储资源,硬件选型有更多灵活性;更低成本:采用低成本标准化硬件,支持跨厂商、型号存储的统一管理和运维,减少存储管理成本,提升存储整体利用率;支持 SSD、HDD、蓝光、磁带等高、低速存储的分层部署,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数据长期留存;安全可靠:架构天然可靠,高效数据保护。<br> 从供需关系来看下软件定义存储市场发展现状。首先,从需求侧整体上来看,存储市场高速增长,包含软件定义存储在内的存储产品未来增长空间可观。从存储细分市场来看,软件定义存储蚕食传统存储市场空间,以软件定义存储技术为主导的SDS/HCI 硬件的市场份额占比持续保持上升态势,接近整个市场份额的48%,传统存储硬件市场份额从 65%下降至 52%,市场份额持续萎缩。<br> 从供给侧来看,主流厂商凭借自身优势纷纷布局软件定义存储,巨头企业是全球软件定义存储控制软件领域的主导力量,软件定义存储底层服务器硬件呈现通用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兼容性成为衡量纯软件类产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软件定义存储市场集中度较高,TOP8 厂商共占据79.4%的市场份额,HCI 软件市场80%以上份额由Nutanix、VMware两家把控;一体机为主流形态,软硬件一体机占据了市场主流。软硬一体形式,虽然在技术形态、理论上可以支持公有云资源池建设与部署,但落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基本决定了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引入期的目标业务主要是混合云客户项目。<br> 2024年公司研发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自有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存储资源盘活系统Hblock产品正式发布。顺应经济下行周期及社会降本增效潮流的这类软件定义产品,能否从众多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产品中脱颖而出,破局“红海”危机,扩大市场份额,成为新时代的明星产品,我们拭目以待。<br><br>作者:打杂的红云小财务,2024年7月书于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