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幸福感”“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关注职场糖尿病!

安阳六院普内内分泌科

<p class="ql-block">聚焦“糖尿病与幸福感”,我院内分泌科开展主题公益活动</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为响应第十九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我院内分泌科围绕“糖尿病与幸福感”年度主题,成功举办系列公益活动,倡导“提高认知,重在行动”。</p><p class="ql-block">13日下午,科室面向医护人员举办了专题培训。杨俊岑主任与屈良超护士长分别就《带您了解糖尿病》与《如何科学运动》进行授课,重点讲解了如何在疾病管理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日上午,主题义诊在门诊一楼阳光大厅举行。活动精准服务于当日来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在候诊间隙即可获得便捷的专业健康服务。义诊团队由杨俊岑主任与屈良超护士长带队,为大家提供免费的血糖、血压测量和一对一的健康咨询,并发放健康手册,指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行动来提升健康水平和幸福感。</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糖尿病!</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p><p class="ql-block">1.急性并发症</p><p class="ql-block">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p><p class="ql-block">2.慢性并发症</p><p class="ql-block">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其中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p><p class="ql-block">(一)高风险人群</p><p class="ql-block">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p><p class="ql-block">1、年龄≥35岁;</p><p class="ql-block">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p><p class="ql-block">3、有糖尿病家族史;</p><p class="ql-block">4、缺乏体力活动;</p><p class="ql-block">5、高血压;</p><p class="ql-block">6、血脂异常;</p><p class="ql-block">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p><p class="ql-block">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p><p class="ql-block">(二)糖尿病前期人群</p><p class="ql-block">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p><p class="ql-block">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p><p class="ql-block">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p> <p class="ql-block">如何预防糖尿病?</p><p class="ql-block">1、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p><p class="ql-block">2、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p><p class="ql-block">3、 35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p><p class="ql-block">(一)健康生活</p><p class="ql-block">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p><p class="ql-block">(二)配合诊治</p><p class="ql-block">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p><p class="ql-block">(三)主动管理</p><p class="ql-block">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p><p class="ql-block">(四)平和心态</p><p class="ql-block">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p><p class="ql-block">(五)寻求支持</p><p class="ql-block">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p><p class="ql-block">本次系列活动将专业的疾病管理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切实便利,有效传递了“认知与行动并重”的健康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