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7日,<div>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同年</div><div><br></div><div>11月20日,<b>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b>在瑞金建立。<div><br></div><div>1933年4月,</div><div>第一期学员毕业,朱德总司令在接见学员时高兴地说:“你们毕业了,好啊!我给你们一个名字:红色医生。”</div></div><div><br></div><div>1934年,</div><div>学校跟随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过湘江、战黎平、四渡赤水、两过乌江……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跋涉中,更名为<b>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b></div><div><b><br></b></div><div>1934年入学的第六期学员,在长征中继续学习,1936年6月1日,71名学员在四川<b>炉霍</b>毕业。<b></b></div><div><br></div><div>1935年,<b>周恩来</b>在长征路上病倒了,当时就要进入草地,是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周恩来高烧不退,几天来一直处在昏迷中,医生确诊为“阿米巴痢疾合并肝脓肿”。据记载,这种病死亡率极高,只有个别患者在化脓部位与肠接触的地方穿孔,脓液经肠子排出体外才得以生存。当时根本没有做穿刺和开刀手术的条件,于是,医生们决定,除了让周恩来服用药物之外,还采取古老的“<b>冰敷</b>”疗法,最终使周恩来转危为安。</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1936年10月,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div><div><br></div><div>1940年3月,学校迁至延安。同年9月,学校正式更名为<b>中国医科大学</b>。<br><br> </div><div>长征后,毛泽东曾<b>7次</b>到访中国医科大学,其中有6次都发生在延安。</div><div><br></div><div>在延安,毛泽东为学校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1941年初夏,学校第十四期,即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即将毕业,同学们都热切地希望毛主席能题词留念,当时的十四期期长林春芳将同学们的要求向校长王斌汇报。王斌很快拨通了毛主席的电话:“主席,十四期学员就要毕业了,这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希望您能给我们作个指示。”毛主席在电话中高兴地答应了。<br><br> </div><div>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林春芳看见一个人骑马向学校奔来,仔细一瞧,原来是毛主席的秘书。林春芳迎上去,秘书手里拿着一个纸卷翻身下马,高兴地对林春芳说:“毛主席给你们题词了!”到了学校,林春芳把纸卷交给了王斌,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只见里面露出一张白纸,上面用毛笔写着13个遒劲有力的大字:“<b><font color="#ed2308">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font></b>”王斌连说:“好词!好词!”“好字,好字!”然后对林春芳说:“你快找人放大几张,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怀啊。”放大后的题词分别贴在校部、礼堂、图书馆、十四期的教室,全体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br><br>学校决定将毛主席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用红色字印制在<b>十四期的毕业证</b>书上。</div><div><br></div><div>1941年7月15日,<b>十四期61名</b>毕业生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毕业证书。直到今天,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证书上依然印着这句题词。</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1950年3月1日,</div><div><b>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b>在访苏回国途经沈阳时视察中国医科大学。这是毛泽东<b>第七次</b>视察这所学校,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视察的唯一的医科院校。当时学校希望毛主席为学校题写校牌。毛主席欣然应允,眼看落笔时,他问道:“你们现在的校牌是谁题的呀?”当得知是郭沫若先生的墨宝时,毛主席放下了笔说:<b>“郭沫若是大才子,他题的比我题的好。你们还是用他的吧。</b>”</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中国医科大学</div><div>沈阳医学院</div><div>中国医科大学</div><div><br></div><div>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div><div><br></div><div>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div><div><br></div><div>1947年1月 中国医科大学合并<b>东北大学医学院</b>和部分<b>哈尔滨医科大学</b>。</div><div><br></div><div>1948年11月,在沈阳合并了原国立<b>沈阳医学院</b>(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国教会建立)。</div><div>1948年11月,第一、第二分校合并为现<b>哈尔滨医科大学</b>,第三分校合并到总校(沈阳);第四分校组建为现<b>承德医学院</b>。</div><div><br></div><div>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b>王斌</b>兼任校长,卫生部副部长<b>白希清</b>兼任副校长,陈应谦、阙森华任副校长。</div><div><br></div><div>1949年7月 <b>东北药学院</b>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中国医科大学<b>药学院(</b>后 沈阳药学院)。</div><div><br></div><div>1952年10月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改名为<b>东北药学院</b>(现<b>沈阳药科大学</b>),脱离中国医科大学建制。</div><div><br>1954年8月 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领导。</div><div><br></div><div>1956年9月 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div><div><br>1978年3月 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