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难忘的1970年12月18日

老孙(sunYiben)

<p class="ql-block">昵称:老孙(sunYiben),美篇号:306265266,图片:来自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永远难忘的1970年12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18日,这个刻进骨髓的日子,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镶嵌在我们79位奉化男女青年的生命里。那天,汽笛长鸣划破宁波火车站,我们挥别故土的炊烟与亲人的泪眼,怀揣着青涩的憧憬与滚烫的热血,奔赴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松岭区独立营,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支边知青。也有了一生牵挂的“黑兄弟”“黑姐妹”。</p><p class="ql-block"> 五十余载岁月流转,风霜染白了鬓发,皱纹刻满了脸庞,可每到12月18日这一天,无论相隔多远、事务多忙,我们总要想方设法聚在一起。不为山珍海味,不为名利寒暄,只为重温那段在冰天雪地里相依为命的时光,只为再见一见那些曾与自己共扛风雪、同饮苦乐的老伙计。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早已如同大兴安岭的青松,在岁月的风雨中愈发苍劲挺拔。</p><p class="ql-block"> 今年,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我们未能如往年般全员齐聚,只能约上相熟的老友小范围小聚。没有盛大的排场,没有繁杂的仪式,几张熟悉的面孔围坐一桌,目光交汇的瞬间,千言万语便都化作了会心的微笑。酒杯轻碰,碰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深埋心底的故事、未曾言说的情愫,都在推杯换盏间缓缓流淌。</p><p class="ql-block"> 餐桌上,摆满了当年在大兴安岭想都不敢想的生猛海鲜,鲜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却总忍不住想起当年大雪封山时,一碗热气腾腾的土豆炖白菜便足以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那时的日子清贫却滚烫,如今生活富足,可味蕾深处最怀念的,仍是与兄弟们分食一个窝头、和姐妹们共享一块硬糖的纯粹滋味。</p><p class="ql-block"> 杯中斟满五十三度的佳酿,琥珀色的酒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入口辛辣,回味却满是甘甜,恰如我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举杯相碰,“叮”的一声脆响,仿佛穿越了五十年多的时光,碰出了当年青春的火花。那时的我们,顶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在林海雪原中采伐木头,冻裂的双手握着弯把子锯,稚嫩的肩膀抬木头抬得满是血泡,呼出的白气凝成霜花,可年轻的心中燃烧着不灭的火焰,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期盼;夏季里在原始森林里开彊劈土,缺粮少菜、顶着小咬牛虻疯狂叮咬,人拉肩扛硬生生筑成了一条条的运材公路,把深山里的原木输送到全国各地,心里豪情满怀:立足兴安岭,支援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话匣子彻底打开。我们谈当年钻进草垛躲风雪的狼狈,谈第一次见到极光时的震撼,谈深夜窝在帐篷里唱《东方红》的热血,也谈那些因思念家乡偷偷抹泪的夜晚。古稀之年的我们,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了沟壑,那笑声却依旧爽朗纯粹,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是岁月沉淀的豁达——庆幸我们在艰苦的岁月里彼此扶持,庆幸古稀之年仍能健康相聚,笑看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笑着笑着,眼眶就湿了。有人说起当年因误会受的委屈,有人提起在繁重劳动中落下的病根,有人哽咽着回忆起那些没能熬过风雪、永远留在大兴安岭的战友。泪水顺着皱纹滑落,不是软弱,而是积压了半个世纪的情愫终于得以释放。那些年的艰辛与不易,那些藏在心底的遗憾与牵挂,都在这泪水里得到了慰藉。</p><p class="ql-block"> 酒酣耳热,醉意渐浓。此刻的醉,是卸下所有伪装的放松,是老友相聚的尽兴,更是对人生的释然。我们不再纠结过往的得失,不再忧虑未来的长短,只珍惜眼前的相聚,珍惜这份历经沧桑仍未褪色的情谊。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我们偏要在这黄昏时分,活出最热烈的精彩,让晚年的时光因这份情谊而更加温暖明亮。</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老,情谊长存。1970年12月18日的汽笛声虽已远去,但它在我们心中奏响的乐章永远嘹亮。生命不息,这份跨越山海、历经风雨的牵挂就不会停歇,12.18的聚会也永远不会落幕。愿我们在往后的岁月里,岁岁安康,年年相聚,让这份难忘的记忆,温暖余生每一个平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孙益奔写于2021年12月18日夜发表于朋友圈修改于2025年11月14日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