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 耿双全</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上堡(来远堡)旧貌</p> 张家口市过去有上下两堡。下堡是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俗称堡子里,它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与“根”。据史籍记载,堡子里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张家口市上堡是来远堡,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 堡内建有公署、营房、观市厅、司税房等,还建有八角亭一座,市井整齐。来远堡的建筑平战兼顾,战争时期可固守,和平时期可互市。来远堡建成时,正值明隆庆年间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实行“茶马互市”的和平时期,于是它便成了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下堡(堡子里)</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在上堡西太平山下西山底巷居住,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来远堡,它四周被破败的土城墙包围着,只有西面的永顺门和北端的小北门能出入。当时堡里面有几家企业,其中最大的是张家口地区红卫机械厂,后来改名为铣床厂。另外,这里还住着几百户平民百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操着各自的乡音,从事着各种行业,住在低矮平房的院落里。</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的上堡牌坊街</p> 大境门牌坊周围从明朝开始就是这一带的商贸中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牌坊街的市场仍然十分繁荣,人气很高,为上堡一带人们所向往。这里不但商家云集,很多手艺人和小商小贩们也围着牌坊街市摆摊生存。<div> 牌坊周围是个丁字路,往北是大境门,往南是朝阳洞、明德北方向,往东可以进永顺门,形成一个不大的市场,周围有大大小小几十家店铺。</div><div> 在牌坊丁字路东边,坐北朝南有家百货商店,里面除了有布匹、衣服、棉花等针织类商品外,还有其他各种日用货物。商店门前有一大片空地,是人们经常聚会之处。这里经常汇集着不少推车、挑担、挎篮儿的小商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当时百姓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文具纸张、针头线脑、盆碗锅勺、柴米油盐、酱醋茶粉等等,都能很方便地从小商贩的手中买到。</div>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堡牌坊旧照</p> 在我少年的记忆中,这里有用废旧物品换各种日用品的“打换”;有挑担“剃头”的;有“焊洋铁壶”的;有“修旱雨伞”的;有“修风匣”的;有“锔碗、锔盆、锔大缸”的;有推车“卖焦土”的;还有摆“小人书摊”的营生;这些都对我影响很深,至今还记忆犹新。有时候空地上也会来一些变戏法、耍猴、卖唱、撂地儿打把式卖艺的,人们围在一起看个稀罕,也能给平常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br><br>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大境门内车水马龙</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牌坊街小人书摊</p> 紧靠来远堡永顺门的南侧城墙根儿下,有一片空旷的平地,当时是一个煤球作坊,完全靠手工摇制,为附近的住户提供了非常好烧的煤球。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基本绝迹,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社会生活。<br> 牌坊大街路南有一个大院,抗战期间曾被日本宪兵队占过,解放后成为解放军的部队驻地,后来改建成为一座代号“101”的兵工厂,生产军用品。牌坊往北的大境门街上,有关帝庙、大境门小学和大境门公共汽车站。该汽车站是张家口市历史上第一个公共汽车始发站,建立的时间可追溯到近百年前。1925年9月29日察哈尔省《民国日报》专电报道,在张家口第一次开通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路线为大境门站至张家口火车站。<br> <p class="ql-block"> 大境门街老照片</p> 大境门街南面有煤铺和牌坊粮店。粮店在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大办食堂时,被改造成为一个大食堂,当时叫“千人食堂”,是牌坊周围居民吃饭的地方。当年城市居民也被实行食堂化,要求居民都去食堂吃饭,不让在家做饭。我们家也被动员去食堂吃,每到中午、晚上,我就拿着饭盆去食堂排队打饭。饭给得很少,根本就不够吃。<div> 后来在1960年困难时期,为渡过难关,又实行城市居民“粮食低指标,吃饭代食品”,食堂想各种办法,把玉米皮、玉米胎、玉米杆、谷秕子、山药秧等打碎磨细,拿来掺在粮食里,做成代食品,因此从食堂打回来的饭更加难以下咽,居民都怨声载道。1961年5月,城市食堂被撤销,这里又成为粮店,我们又可以买粮回家自己做饭了。</div> <p class="ql-block"> 大境门牌坊粮店</p> 牌坊西边大树下,有家三间门脸的蔬菜副食商店,经营蔬菜和各种调料。这也是我经常要去买东西的地方。当时,买蔬菜、豆腐、麻酱、鸡蛋都要凭菜本和发的票证;遇到东西供应较少时,还要排队才能买得上。菜铺下面有个缝纫社,可以为居民加工衣服。街道东面有家山货铺,卖些水果、干果等。另外,街上还有规模不大但很热闹的小酒馆、羊杂馆、小饭馆、剃头铺和钟表铺等。<br><br> <p class="ql-block"> 牌坊蔬菜副食商店</p> 牌坊往南就是有名的日昇昌巷,巷内在清末民初时因有山西乔家大院设在张垣的分号“日昇昌钱庄”而得名,当时钱庄经营范围遍及京津冀蒙晋各地。解放后,原来钱庄的院落成为桥西区大境门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地。出日昇昌巷口,在解放初曾有一家药铺。后来药铺关门,店铺成了桥西区长城毛纺厂的一个织毛衣车间。行人路过,可以清楚听到里面织机发出的“哗啦、哗啦”声音。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上堡“日昇昌”钱庄</p> 牌坊再往南就是朝阳洞街。我小时候,曾在这里住了好几年。街的西边,西太平山下,有座非常出名的朝阳洞庙(亦称地藏寺)。因为听大人说庙里有阎王、小鬼塑像,面孔狰狞,非常可怕,所以在附近住了那么多年,我从来不敢踏进庙门一步。据史书记载,该庙建于清顺治年间,倚山为寺,就洞为殿,洞口上方开窗采光,因阳光可以直射洞内,故取名朝阳洞。庙内正殿顶层石崖上刻有成套《西游记》故事图,人物栩栩如生;殿柱上刻有盘龙,洞内塑有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王像;仓神殿内的神像更是数不胜数。朝阳洞地藏寺景色幽静,每当夏日盛暑之际,身入洞中立感凉爽,常住洞内的和尚仍要穿棉衣。但在冬日严寒之时,洞内却温暖如春。<br> “文革”初期,洞内的塑像被一些群众作为“四旧”全部砸毁,和尚被赶出庙门。“文革”后,这里被张家口市人防办公室长期占用,在新盖办公楼时,又将庙宇殿房拆毁,致使朝阳洞庙里原有的一切彻底消失。<br> <p class="ql-block"> 朝阳洞庙(亦称地藏寺)旧照</p> 朝阳洞街是个繁华的地方,商铺众多。路西从北向南,依次有张家口地区公路局、德兴奎糕点铺、粮店、肉铺、百货门市部、药店、蔬菜副食门市部、礼拜寺巷、明德浴池等;路东面到明德北依次有蔬菜副食门市部、张家口市皮鞋厂、桥西医院门诊部、照相馆、煤铺、糖果店等。<br> 从朝阳洞往南行二百米,路东就是营城子。营城子是上堡一处繁华的商贸中心和居民集聚区,当年很是热闹。巷口有桥西卫生院门诊所,往里面走,各种商铺、买卖都有,商贩沿街串巷,人来人往,非常繁华。从这里街、巷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当年兴旺的景象:营城北面有碱店巷、韩面铺巷、大兴园巷;东面有花巷、蓝旗巷、军械库、旗杆院、黄旗院、后堂巷、解放剧场、大柳树底等;西面有左司巷、山西巷;南面就是上东营、下东营、蒙古营等。<br> <p class="ql-block">营城子左司巷张家口市民族用品厂</p> <p class="ql-block"> 营城子在明清是驻扎部队的军营,故名。明时就曾驻有军队。清王朝定都北京的第二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八旗军队就开始进入张家口,包括张家口满洲驻防八旗、蒙古驻防八旗和汉军驻防八旗。满洲驻防八旗的营房先设在营城子;雍正年间,扩展满洲驻防八旗营房,又建上东营和下东营。后乾隆年间又新建察哈尔蒙古驻防八旗营房,名为蒙古营。</p> <p class="ql-block"> 清八旗旗帜图片</p> 我小时在营城子北面大兴园巷小学上学。清时这里有个大兴园戏院,因此得名。戏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山西商人筹资营造。清光绪年间来大兴园演出的名角不少,戏院在张家口名气很大,观众甚多。清末民初,戏剧名角“十七生”宋瀛海曾为大兴园班主。“十七生”是山西人,扮相作派唱功俱佳。“十七生”还与“十三旦”侯俊山在京城配过《渔家乐》,名扬一时。侯俊山因十三岁成名而被誉为“十三旦”,清末大学士桐麟曾赞誉道:“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后大兴园戏院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倒闭。 <p class="ql-block"> “十三旦”侯俊山演出剧照</p> 营城子中间一条古巷中,有一座小小的院落,从这里传出的诵经声,十分悠扬悦耳,这里就是张家口著名的古刹——伏魔禅寺。<br> 伏魔禅寺初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的建成几乎和张家口下堡同步。据《张家口各异的古寺庙》一书记载:伏魔禅寺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有三间山门,三间大殿;后院东北、西北角各有一间配殿,西为火神殿,东为娘娘殿;再东有跨院,院内有东房、南房三间,供僧人居住。原山门两侧置有一对石狮,今已不存。目前,伏魔禅寺已经迁往桥东区东山坡重新修建,新建的伏魔禅寺规模宏大,更显示出昔日禅寺梵宫的风貌。<br> <p class="ql-block"> 营城子伏魔禅寺旧照</p> 伏魔禅寺门口对面不远处是乐楼,也叫戏楼或戏台。戏楼坐南朝北,与禅寺正对。戏楼高约7米,宽约9米,为传统的砖木结构,上世纪六十年代保存尚好,后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p class="ql-block"> 营城子古戏台</p>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伏魔寺的香火还相当旺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营城子庙会,戏台演戏,商贩云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庙会上有日用百货、土特产品、生产用具、风味小吃,各式各样,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因为我上学的地方就在营城子,每逢有庙会,我上课都学不到心里,只盼望早点放学。一下课就跑去逛庙会,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零钱去买戏曲花脸、大刀、宝剑玩。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玩的戏曲花脸和大刀</p> <p class="ql-block"> 1932年,宋哲元将军出任察哈尔省主席,张家口市是察哈尔省会。他在张家口民众中大力灌注“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八德思想,遂以《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句之“明德”二字,将张家口当时的大境门街和桥西的水岔口大街、朝阳洞大街、花巷口大街、下牌坊大街、都统署西大街、仁寿大街、玉带桥街、边路街等九段路统一命名为明德大街。后因街太长,又以玉带桥为界,北面称明德北街,南面称明德南街。张家口上堡都在明德大街内。</p> <p class="ql-block"> 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将军</p> <p class="ql-block"> 宋哲元将军在任期间,还在上堡长青路修建了张家口市太平公园(今市人民公园),使市民有了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市太平公园(今市人民公园)</p> 岁月悠悠,一晃已经六十多年过去了,张家口上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张家口市旧城改造进行,桥西上堡原有的破旧民房和狭窄街道已经拆除,许多老街巷荡然无存,代之以新建的高楼大厦、居民小区和宽阔的大道。<div> 现在,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境门内已经建起了仿古一条街,重修了关帝庙和牌坊,来远堡也得到整体修缮,大境门街一带重新恢复了当年的兴盛和繁华。</div> <p class="ql-block"> 新修的来远堡</p> <p class="ql-block"> 新修的张家口上堡牌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