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河,三十余载光阴悄然流淌,却冲不散记忆里奶奶的身影。每当月光漫过窗棂,她便清晰浮现: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裹着瘦削身躯,银发如霜,小脚稳踏黄土,拄着光滑的旧拐杖,在晨光院坝里撒谷喂鸡,动作间满是岁月沉淀的慈爱。她一生坚韧豁达,虽历经清贫,却始终从容释然。与爷爷相伴的温暖时光,是她一生最珍贵的念想,也成了我们心底永远的乡愁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便和奶奶挤在灶台边的小房间里睡。我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哥哥姐姐,父母整日忙着田里的活计,春种秋收,从破晓到黄昏,几乎全泡在地里,根本无暇顾及我们的吃喝起居。于是,照顾我们兄妹三人的重担,便全落在了奶奶肩上。我成了奶奶最黏人的小尾巴,她走到哪儿,我便跟到哪儿,寸步不离,仿佛她就是我的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那间木质老屋,地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白,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是时光的低语。房间里摆着奶奶的嫁妆:一个雕着缠枝莲纹的大衣柜,纹理间沉淀着岁月的尘埃,却依旧透着当年的精致与体面;还有两个暗红色的粗木箱子,里面装着奶奶最珍视的物件——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裳,几张泛黄卷边的老照片,还有我们兄妹几人儿时穿的小鞋。那时候没有手表,也没有闹钟,我上学总怕迟到,常常半夜惊醒,看见门缝里透进一丝光亮,便慌忙爬起来,以为天要亮了。推开门,一股清冽透亮的寒气扑面而来,瞬间让人清醒——这股熟悉的味道,浸透了我整个小学时光,是童年最清晰的嗅觉记忆。可每次,奶奶的声音总会从屋里传来,温柔又带着几分嗔怪:“天还没亮呢,那是月光,快回屋再睡会儿。”这般折腾,有时一晚上要醒好几次,奶奶却从没有半分不耐烦,只是轻轻拍着我,哄我再睡会儿,声音温柔得像月光,像棉花糖,包裹着我整个童年。</p> <p class="ql-block"> 奶奶的清晨,总伴着柴火的浓烟与铁锅的声响,那是童年最熟悉、最安心的旋律。她日复一日早起做饭,瘦削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大铁锅烧着柴火,浓烟呛得她直咳嗽,眼泪直流,却依旧熟练地先煮上一大锅稀饭,再把米沥干,舀进另一个锅里,用炭火慢慢焖成干饭,米汤则细细舀进缸里存着,留着喂猪或是做别的用处。随后,她握着锅铲,用力铲着锅底的锅巴,“哐当、哐当”的声响悠远绵长,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深深烙在了我们的童年记忆里。每天放学,远远望见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像一条温柔的丝带飘向天空,闻着木蒸笼里飘出的米饭香,混着柴火的气息,我便会一路飞奔回家,对着门口大声喊:“奶奶,奶奶,我要吃地瓜!”奶奶向来宠溺我,我要什么,她总会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去给我找,眼神里满是疼爱,仿佛我是她最珍贵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枝繁叶茂,夏天浓密的枝叶能撑起一大片阴凉,成了村里人的“聚集地”。常有外地人路过,或是村里的老人闲坐,都爱坐在槐树下歇脚聊天,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每到周末放学,我远远就能看见奶奶的身影——她早早搬个小板凳坐在槐树下,一头白发在树荫下格外显眼,像一朵盛开的银丝菊;手里拄着拐杖,另一只手拿着针线活,目光定定地望着我放学归来的方向,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眼神里满是期盼。看见我跑过来,她便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脸上绽开温柔的笑容,朝我招手:“慢点跑,别摔着!”我便放慢脚步,扑到她身边,她会伸手摸了摸我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塞进我嘴里,甜丝丝的味道瞬间漫过心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饥饿。那棵老槐树,见证了无数个这样温暖的黄昏,也藏着我童年最安稳、最幸福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后来哥哥姐姐渐渐长大,可我们依旧喜欢挤在奶奶的小床上。那时候作业不多,放学后最快乐的事,便是和邻居家的孩子在槐树下玩捉迷藏、甩纸牌,直到天完全黑透,才意犹未尽地跑回家,滚到奶奶床上嘻嘻哈哈闹个不停。奶奶总会假意嗔怪着拍打我们:“这么脏的脚丫子,又没洗就上床!”她的手瘦瘦的,骨头分明,拍在身上却格外温暖,带着她独有的气息。床头正对着灶台上方的灯,昏黄的光洒在小小的床上,映着我们的笑脸,也映着奶奶温柔的眼神,那份踏实与温暖,是童年最珍贵的底色,也是我长大后再也寻不回的纯粹。</p> <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个本分善良的人,和乡邻们处得极好,邻里之间有什么事,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谁家有红白喜事,她总会拄着拐杖,慢慢走过去帮忙,忙前忙后,从不抱怨;下雨时看见邻居家没人,便默默帮着收衣服、收笋干,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门口;邻居阿姨生病,她会悄悄煎好一碗草药汤,端着送去,还反复叮嘱要按时喝,注意休息。三十年后,那位阿姨提起那碗草药,依旧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地说:“那时候日子难,你奶奶的一碗草药,是我这辈子最暖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奶奶对我越发疼爱,几乎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我。有一次,她要去姑姑家走亲戚,提前一天就给我做好了午饭,是我最爱的土豆丝炒肉和白米饭,装在保温的竹篮里,怕饭凉了,还在外面裹了厚厚的棉布。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她便拄着拐杖送我上学,拉着老师的手反复叮嘱:“老师,麻烦您中午提醒她,别贪玩,记得把饭热一热再吃,别凉了肚子,她肠胃弱。”老师笑着答应,她才放心地离开。那天中午,我打开竹篮,里面的饭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土豆丝炒肉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一口一口地吃着,眼泪却忍不住掉了下来,那是我吃过最香、最暖的一顿饭,里面装满了奶奶的爱。</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世界不大,除了惦记着几个儿女,便是这方养育了她大半辈子的村庄和门前的老槐树。她认真地过着每一天,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养一群鸡鸭,每天清晨撒谷喂食,听着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便觉得心里踏实;在门口翻几块地,齐整整种上青菜、萝卜、辣椒,看着它们从嫩芽长成绿油油的一片,眼里满是欢喜与成就感;闲时搬个凳子坐在槐树下,和邻居们聊家长里短,偶尔有外来的货郎叫卖水果、锅盆,她也喜欢凑凑热闹,过后总会兴致勃勃地跟我念叨,说她又买了什么新鲜物件,或是补了牙,像个孩子般开心,眼里闪着单纯的光。她的小脚走过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拐杖的印记印在每一寸黄土上,成了村里最熟悉、最温暖的风景,也成了我们心中最安稳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 关中的冬天有点冷,老槐树的叶子落得光秃秃的,只剩下干枯的枝丫在风中摇曳,显得格外萧瑟。家家户户靠烧木炭取暖,爸爸每年都会烧几担木炭给奶奶备着,可她总舍不得多用,说要省着点,留给我们回来时用;我用攒下的零花钱给她买的电磁炉,她也很少碰,总说:“农村人用惯了柴火木炭,红红火火的才热闹,才有家的味道,用电的没那股烟火气。”常常是换上那件穿了几十年的旧棉袄,拄着拐杖,背着篮筐,慢慢去附近的山上捡枯枝败叶,回来晒干了当柴烧。她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却又透着一股倔强的坚韧,像一株在寒风中屹立的老槐树,默默承受着岁月的风霜,却始终向阳而生。</p><p class="ql-block"> 后来姐姐出嫁了,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奶奶的脸上也少了些笑容。从那以后,每逢过节,奶奶总会早早地坐在大门口的老槐树下等她。她拄着拐杖,一头白发在风中微微颤动,目光望着姐姐归来的方向,一等就是大半天,眼神里满是期盼,像个等待大人回家的孩子。远远看见姐姐的身影,她便慢慢站起来,脸上笑开了花,像枯木逢春般,嘴里不停念叨着:“回来了,回来了就好,路上累不累?快过来歇会儿。”直到姐姐走到跟前,她还会拉着姐姐的手,摸了又摸,仔细打量着她,问她婆家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吃得惯不惯。那些年,我还在上学,每次放假回家,也总能看见奶奶在槐树下等我的身影,仿佛那棵老槐树,就是我们回家的坐标,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牵挂,只要看见它,就知道家在那里,奶奶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去外地读中学、参加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从一年几次,到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每次打电话,奶奶总在那头絮絮叨叨,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亲切:“天冷了要加衣服,别舍不得花钱,食堂的饭要吃饱,别总吃泡面,对身体不好;工作别太累了,要注意休息……”我总笑着应着,说“知道了,奶奶”,可心里却酸酸的,眼眶忍不住发热。我总想着等我工作稳定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带她去看看她念叨了一辈子的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故宫,看看毛主席,可终究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她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我一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家已经拆迁了。曾经的老屋、院坝,还有那棵承载了我所有童年记忆的老槐树,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空旷的废墟,长满了杂草。我站在废墟前,任凭风吹过脸颊,带着黄土的气息,却再也找不到奶奶撒谷子的院坝,找不到灶台边的小房间,更找不到那棵见证了无数温暖时光的老槐树。月光依旧会洒下来,清冷而温柔,像奶奶的手,轻轻抚摸着这片土地,却再也照不到奶奶拄着拐杖的身影,照不到槐树下那道盼归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今年寒衣节前夕,我和哥哥一同去祭拜奶奶。我们带着她生前爱吃的点心、水果,还有一叠叠纸钱,站在她的墓前,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她温柔的抚摸,又像是她轻声的呢喃,问我们“过得好不好”。哥哥沉默地烧着纸钱,火苗跳跃着,映红了我们的脸庞,也映红了我们眼底的思念。我却忍不住红了眼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掉下来,脑海里一遍遍浮现出奶奶的模样:她坐在老槐树下等我放学,笑着朝我招手;她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给我拿地瓜;她在灶台前忙碌,浓烟里传来锅铲铲锅巴的声响;她在灯下缝补衣服,银针在她手中穿梭,眼神专注而温柔;她拉着我的手,摸我的头,说“我的小乖乖长大了”……那些画面,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奶奶走了,老家拆了,老槐树也没了,可她的爱,深深埋在我的心底,滋养着我往后的人生;她的精神,像那棵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我的生命里,支撑着我走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那些藏在月光里的温柔,那些槐树下的等待,那些朴素的叮嘱,那些温暖的瞬间,都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奶奶,您虽然不在了,但您的爱与豁达,您的善良与宽厚,会永远陪着我,走过往后的每一段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在人生的风雨中,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温暖与坚定。而那棵老槐树,早已化作我心中永不凋零的乡愁,在每一个有月光的夜晚,静静诉说着那些温暖的过往,诉说着我对您深深的思念,直到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