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星空中,吕凤子提出的“尊异成异,就异穷异”教育观点宛如一颗璀璨的恒星,以其深邃的理论内涵、独特的实践智慧和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为教育的本质探索与路径实践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范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座难以逾越的思想丰碑。</p><p class="ql-block"> (一 ) </p><p class="ql-block">其理论内核:差异哲学视域下的教育本体论重构</p><p class="ql-block"> 吕凤子将“异”置于自然生力的核心地位,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赋予其深刻内涵。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是自然生力在个体层面的具象化呈现,社会则是多元“异”的有机集合体。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强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对整齐划一、标准化培养的盲目追求,为教育的个性化转向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p><p class="ql-block"> “尊异成异”这一理念,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它要求教育者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摒弃以统一标准衡量和塑造学生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为个体潜能的释放提供适宜的土壤。这种尊重不是表面的、形式化的,而是深入到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发展需求,旨在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按照自身的节奏和方式成长为独特的“己”。</p><p class="ql-block"> 而“就异穷异”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念,它将教育的目标从个体的成长拓展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不仅要尊重和培养个体的差异,更要引导个体深入探索自身与他人的特质,在差异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实现“穷异成异。(创造多元文化)与“穷己成己”(成就独特自我)的有机统一。这种从个体到社会、从自我认知到文化创造𡿨的递进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实践路径:美育引领下的和谐教育生态构建</p><p class="ql-block">吕凤子敏锐地洞察到当时教育功利化、机械化的弊端,指出这种教育模式将人驯化为“考试机器”,严重扼杀了人的天性和创造力,成为社会矛盾滋生的温床。基于此,他提出以美育为突破口,通过艺术教育、情感熏陶等途径,引导学生破除“私欲”与“执念”,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p><p class="ql-block">美育在吕凤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手段,更是塑造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学生能够在艺术的世界中感受多元的美,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与个体,从而培养起包容、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成长,更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以他在正则学校推行的“自然生长”教育理念为例,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尊异成异”的实践智慧。学校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主体。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选择学习内容,在自由、多元、包容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让他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为未来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时代价值:当代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源泉</p><p class="ql-block">吕凤子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超前性,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实践指导。当下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因材施教”,这与“尊异成异”的理念高度契合,为其在当代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p><p class="ql-block">他提出的“教师需为艺术家与哲学家”的素质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才能以哲学的眼光审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例如,丹阳正则幼儿园通过构建“教师个性共同体”模式,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展现个性、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对吕凤子教育思想的成功继承与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此外,吕凤子反对“模仿抄袭”“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主张“穷理尽性、自立门户”,这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