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喜相聚 快乐长相伴

秦之牛•人文西固一王新民

<p class="ql-block">  侄子李鸿喜从北京回来休年假,一进门就嚷着要请全家吃饭。他说工作再忙,也得回来看看亲人,吃顿家常饭,心里才踏实。于是,11月13日傍晚,我们一大家子人和鸿喜的几个铁哥们热热闹闹地聚在白水县泉州湾酒店,圆桌摆得满满当当,笑声比菜还热乎。他讲起北京的风沙和加班的夜晚,也说起工作里的趣事,语气里有疲惫,更有成长。我们听着,时不时插几句叮嘱:“别光顾着拼,身体要紧。”“多吃点,看你瘦了。”这些话年年都说,却从不嫌烦。几十年来,只要鸿喜从北京归来,全家人就免不了这样围坐一堂,不讲排场,只讲情分。一顿饭,把散在各地的心又拢到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昨晚的餐桌像个小小的团圆阵,圆桌中央的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像是把所有话都煮进了汤里。几道白水本地菜端上来,清蒸鱼泛着油光,青菜还带着水珠,朴素却格外香。大家穿着不算隆重,但都收拾得利落,像是特意为这顿饭留出了一份郑重。没人急着动筷,等长辈先坐下,晚辈才跟着落座。酒杯轻轻一碰,不是为了应酬,而是为了“都在”这两个字。席间鸿喜说起小时候上学、在家里、学校、参军当年的诸多往事,惹得满桌大笑,连服务员路过都忍不住嘴角上扬。那一刻,西装领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人都在。</p> <p class="ql-block">  桌上那些菜,看着就让人心情亮堂。凉拌的丝儿脆生生的,像是刚从井水里捞出来;炒菜绿得能掐出水来,配上几粒玉米和胡萝卜丁,颜色活泼得像小时候的画笔。最惹眼的是那锅小火锅,汤底翻滚,食材在锅里沉沉浮浮,像是把一年的牵挂都炖了进去。有人夹起一筷子粉丝,笑着说:“这味道,跟小时候灶台上那口铁锅煮出来的一模一样。”是啊,菜可以换,地方可以变,可这味道里的记忆,一点没走样。</p> <p class="ql-block">  餐厅墙上挂着山水画,墨色淡雅,映着暖黄的灯光,像是把山林溪流也请来作陪。我们围坐其中,火锅的热气轻轻往上飘,模糊了画中的远山,也模糊了彼此眼角的细纹。孩子们在桌边闹腾,老人慢悠悠地喝口汤,年轻人夹菜时还不忘给旁边的人递碗。没有谁非要说什么大事,可每一句闲话都落得踏实。这样的夜晚,时间好像也放慢了脚步,不忍打扰这份安静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山水画依旧在墙上,可我们早已不在画外。那一桌菜,不只是食物,是惦记,是回应,是“我回来了”的无声告白。有人举起杯,没说太多祝酒词,只说了句:“人都在,就好。”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我们笑着碰杯,杯影交错间,映出的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和一段段被岁月温柔包裹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真诚地期盼家里的老人身子骨硬朗少病痛,晨起能在老槐树下晒暖唠嗑,饭桌上有顺口的热粥小菜,不用挂心儿女琐事,安享慢悠悠的晚年时光;期盼家里的年轻人在外打拼少些奔波,遇困有贵人相助、烦事能从容化解,逢年过节能如期归乡,带着新见闻陪长辈说话、教娃娃识字,把日子过得有奔头;也期盼家里的娃娃们眉眼带笑少哭闹,在村口巷陌撒欢时平平安安,学堂里能听得进知识、交得到好友,既能记得老槐树下的趣事,也能带着家乡的暖意慢慢长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