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常,宝宝长到三四个月会经常夜哭,有时睡到半夜突然大哭,有时吸着奶也哭起来,还哭得撕心裂肺的,怎么哄都不行,我家宝宝也一样。有一天晚上,宝宝的奶奶既心疼又心急,要我写个《夜哭帖》,明天一早拿去贴在路边电杆上,宝宝就不哭了。我笑着说,什么年代了还迷信那个。</p> <p class="ql-block"> 宝宝的妈妈是医生,笑着安慰道,用不着太担心,这是宝宝正常的生理反应。3~4个月左右的宝宝脾胃娇嫩,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胃肠积食和积热,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肠胀气才引发的哭啼,过了这个时期就自然会乖的。</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终于释然。但宝宝奶奶的话轰然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20世纪70年代那些张贴在大路边树子上、电杆上、墙壁上的《夜哭帖》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农村缺医少药,常见的小病小痛就自己处理,比如摆点“老人家”,泼点“水饭”,请个傩师“送鬼”等,这“夜哭帖”也是其中一种形式。那个年代的农村,无论你是走在哪,只要是有三岔路的地方,都会栽有大树,大树下有指路碑,树干上贴着《夜哭帖》: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p>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孩子夜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太白村有一个叫王璟的人,小时候聪明伶俐,七岁时爹娘就把他送到私塾念书。他学习点到就会,过目不忘,十七岁就去北京应试。在赶考的路上路过一个村庄,天黑了没找着客栈,就在一农户家里住下了。这家农户夫妻俩刚生下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日夜啼哭,晚上尤甚,刺耳的哭声令夫妻二人经常彻夜难眠。</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王璟在他们家住下后,孩子竟一觉睡到大天亮。第二天王璟刚走不一会儿,孩子又“哇哇”地哭了起来。夫妻俩一想,这赶考的书生肯定是个贵人,于是就赶紧去追王璟。王璟也没走多远,很快就被夫妻俩追上。</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说明了来意,王璟想我得进京赶考,不能逗留,想了想便说道:“那这样吧,我写几个字,你们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就行了。”说完拿出笔墨纸张,匆匆写了“王璟在此”四个大字。夫妻俩回家后,把字就放在了孩子的枕头底下,果然儿子从此以后夜间就不哭了。</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因不认识字,不知道纸条上的内容,高兴得逢人便说:“多亏了那个过路的君子写的那张纸条,我家孩子的哭病才彻底好了!”从此以后,凡是家中有孩子哭夜的,都纷纷效法,还编了个顺口溜写成帖子贴在大路口的树上或墙上等显眼的地方,让过路的君子念一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好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习俗便由此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夜啼帖”流传至今有数百年了,如果说没起到一点疗效的话,那早就不存在了,如果说有疗效,又找不出任何科学依据。但从“夜啼帖”的疗法来看,长辈们很用心地将红纸片写上文字,并有意识地选择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张贴,以期借助陌生人的力量祛除邪祟,这显然是个强烈的心理作用。我一直在纳闷,真的是心理作用才伙“夜啼帖”增添了有效的光环吗?我也讲不清、道不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