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一周~~看看眼前的风景写写心中的感慨……结业啦

殷墟甲骨文书法篆刻传承·冰石

<p class="ql-block">一渠润初心 精神照前行——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郑州甲骨文学会 刘海清</p><p class="ql-block">“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当这句豪迈的口号从历史深处传来,站在红旗渠畔的我,望着蜿蜒于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学习时光里,课堂上的精神阐释与渠边的实地探访相互印证,让我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了触及灵魂的感悟,更在临水沉思中,生出“愧对游鱼”的自省与砥砺前行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初入红旗渠纪念馆,一组老照片便撞入眼帘:除夕之夜为担水失足的儿媳、吊在悬崖峭壁上除险的任羊成、手握钢钎在青年洞岩壁上留下白印的青年突击队……讲解员轻声诉说着林县人“水贵如油”的苦难过往,1960年那场大旱,让这片土地的生存希望变得渺茫。但林县人民没有屈服,50万人中有30万人扛起工具上了工地,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道路自己修,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信念,一锤一钎,苦干十年,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终于引来漳河水,铸就了这条全长1525公里的生命之渠。当听到81名修渠人血洒太行,最小的仅17岁时,泪水再也无法抑制——这不是冰冷的工程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用信念与汗水书写的传奇。</p><p class="ql-block">漫步红旗渠畔,指尖抚过岩壁上深浅不一的钎痕,仿佛能触摸到修渠人滚烫的初心。杨贵书记带领县委班子“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坚守,东姚公社民工“只要渠水进林县,再远也愿干”的格局,老石匠魏端阳“先顾大田再顾自留地”的取舍,无不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真谛。曾经的荒山野岭,因这条渠焕发新生;曾经的缺水绝境,因这份精神终得逆转。周恩来总理赞誉红旗渠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这奇迹从来不是天然造就,而是党心民心同频共振的结晶,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人民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无穷创造力。</p><p class="ql-block">课堂上,老师对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的解读,让我对这份感动有了更深层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靠精神力量改天换地;如今我们身处物质丰裕的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乡村振兴中的新挑战,更需要这份精神滋养。当我看到渠水清澈见底,游鱼自在嬉戏,不禁想起“临水愧游鱼”的感慨——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其中的重量?是否在安逸中丢失了攻坚克难的锐气?是否在喧嚣中淡化了为民服务的初心?这些叩问,让泪水里多了几分自省与担当。</p><p class="ql-block">几天的学习,红旗渠精神已深深融入血脉。它让我明白,所谓奇迹,不过是初心不改的坚守;所谓伟大,不过是脚踏实地的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普通党员,无需再像先辈那样凿山开渠,但必须传承那份“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韧劲,那份“团结协作无往不胜”的合力,那份“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情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把感动化为行动,把自省化为动力,面对困难敢想敢干,服务群众实心实意,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p><p class="ql-block">太行依旧,渠水长流。红旗渠不仅是滋润万物的生命之渠,更是滋养初心的精神之渠。</p><p class="ql-block">此次学习,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是一次征程的重启。我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坚守,带着对先辈的敬畏与对使命的认知,笃定前行,不负时代,不负这片被红旗渠精神浸润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渠水映初心 文脉续精神——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刘海清</p><p class="ql-block">作为郑州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我曾无数次在甲骨文中追寻先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密码,而当脚步踏上红旗渠这片英雄的土地,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系统学习与实地探访中,那些镌刻在太行绝壁上的奋斗史诗,那些流淌在渠水中的赤子情怀,让我数次泪湿眼眶,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洗礼。</p><p class="ql-block">“临水愧游鱼”,站在蜿蜒如龙的红旗渠畔,望着清澈渠水奔涌向前,我不禁心生敬畏。这汪滋润了林州大地六十余载的生命之水,是十万林县儿女用十年光阴,以一锤一钎、一双手臂在绝壁上开凿出的“人工天河”。在红旗渠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工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将我带回那个物资匮乏、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年代:没有现代化设备,就肩挑背扛、徒手开凿;没有充足粮食,就啃野菜、吃窝头;没有栖身之所,就宿山洞、卧山崖。老石匠魏端阳“先浇全县大田,再顾自家自留地”的抉择,东姚公社“不计得失修渠”的担当,无数建设者“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坚守,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他们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也让我深刻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此次学习,让我对甲骨文承载的精神内核与红旗渠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甲骨文作为三千年前中华先民的智慧结晶,记录了先民祭祀祈福、耕耘劳作、抵御灾害的生存智慧与坚韧品格。从甲骨文中的“山”“水”“林”“田”“凿”“协”等文字,到红旗渠建设者们的实际行动,中华民族“不服输、敢拼搏、重团结”的精神基因一脉相承、生生不息。郑州作为早商都城,是甲骨文成熟的重要文化土壤,二里岗遗址的陶文、骨刻符号,见证了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而红旗渠精神作为河南这片热土孕育的红色基因,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鲜活教材。二者虽跨越三千年时空,却同样彰显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这让身为甲骨文研究者与传承者的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泪湿眼眶的瞬间,既是感动于先辈的牺牲奉献,更是警醒于自身的使命担当。作为郑州甲骨文学会的一员,我们不仅要深耕学术研究,破译古文字中的文明密码,更要借鉴红旗渠精神的传播与传承经验,让甲骨文“活”起来、“火”起来。</p><p class="ql-block">未来,我们将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把甲骨文文化普及与红色精神传承相结合,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遗址公园,通过甲骨文书法体验、古文字故事分享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感受古文字魅力的同时,汲取奋斗力量;我们将发挥郑州地域文化优势,推动甲骨文元素与红旗渠精神文创融合,让三千年前的文字与新时代的精神碰撞出火花,让文化传承成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太行巍巍,渠水汤汤;文脉绵延,精神永存。红旗渠的水滋养着大地,红旗渠的精神浸润着心灵。此次学习既是一次精神的“补钙”,更是一次行动的“充电”。我将带着这份感动与感悟,把红旗渠精神融入甲骨文文化传承的每一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交相辉映,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