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环道上:读《人生——六十岁的一个梦》

凝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生——六十岁的一个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尹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1月8日</p><p class="ql-block">老母亲</p><p class="ql-block">她像婴儿</p><p class="ql-block">把她搂在怀中</p><p class="ql-block">替她换弄湿的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抱回新生的孙女</p><p class="ql-block">她像没牙老人</p><p class="ql-block">满脸皱纹</p><p class="ql-block">笑了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唤错了家人</p><p class="ql-block">孙女还不会叫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行走在环道</p><p class="ql-block">她俩很近</p><p class="ql-block">我和儿子相隔</p><p class="ql-block">在不远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朋友尹惠,妥妥的工科女一枚,却有一颗细腻温柔软的心。她因一个梦而写下的小诗《人生——六十岁的一个梦》,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如一颗温润的石子落入心湖,漾开关于生命、亲情与陪伴的层层涟漪。极简的语言却一下戳中我的泪点。人生六十才如此真切感受到的一场梦——一场关于轮回、关于错位、关于爱与距离的梦。</p> <p class="ql-block">“老母亲 / 她像婴儿”,开篇一句就如一道微光,悄然照亮时光深处的轮回图景。六十岁的诗人,将神志模糊的老母轻轻拥入怀中,为她更换湿透的衣裤——这动作,仿佛与数十年前母亲为自己换尿布的身影在岁月中重叠;而另一臂弯里,是初降人世的孙女,皱巴巴的小脸“像没牙老人”,却盛满生命的初光。作者不煽情,只静静呈现:一端是记忆退潮的暮年,一端是尚未启语的新生;一个在遗忘中模糊了称呼,一个在懵懂中还未学会呼唤。正是在这照护与被照护的循环里,爱的温度穿越光阴,无声传递——它不在言语中,而在每一次俯身、每一次轻抚里,成为生命最本真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诗中最动人的,是“距离”与“亲近”的微妙对照。“母亲唤错了家人 / 孙女还不会叫娘”,两句平实的叙述,却道尽亲情中的错位与守望。母亲的呼唤迷失在记忆的迷雾中,孙女的沉默源于生命的初启,而夹在中间的诗人,既是衰老的承接者,也是新生的守护者。当所有人“行走在环道”上,奇迹悄然发生:“她俩很近”——老母亲与小孙女,一个走至终点,一个刚启程,她们分处生命的两极,却都是无法自主的生命阶段:同样依赖他人,同样需要被温柔以待。她们仿佛是同一灵魂在时光两端的回响,与她们的亲近,不靠语言维系,需要用照护与陪伴编织成最柔软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与“她俩很近”形成对照的,是“我和儿子相隔在不远的路上”。这“相隔”并非地理之远,而是代际之间情感节奏的微妙错位。六十岁的她,身负老母的依赖与孙女的依恋,行走在亲情的中央;而同为成年人的儿子,虽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着生活的喧嚣与责任的重量。这种距离,正是初老的一代与尚年青的儿女之间的真实写照:她沉浸于照护的琐碎与深情,而他或许正为前路奔忙。人生的环道上,有生命时段的距离,也有心灵的距离。而我们多么希望,没有代际的鸿沟,没有爱的错位,希望父母子女之间虽然在各自的路上,仍能感知彼此的心跳,共同守护那份血脉相连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笑了哭”三字,是整首诗的情感凝练,也是六十岁人生的深情注脚。笑,因新生命带来的希望与欢喜,是血脉延续的慰藉;哭,因母亲唤错名字的心酸,是目送至亲渐行渐远的无奈。喜悦与悲伤在此刻交融,如同爱本身——从不单一,却始终真实。没有痛彻心扉的呐喊,只有轻描淡写的“笑了哭”,却比任何强烈的抒情更直抵人心。这正是生命这条环道上陪伴的意义:在笑与泪之间,依然选择留下,选择拥抱,选择在时光的流逝中,用行动写下最深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尹惠说,六十岁“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既是负担,更是牵挂与心疼。这份体悟,正是爱最真实的模样。这首诗如医院走廊里的低语——婴儿的啼哭与老人的呢喃交织,一边是生命的开启,一边是生命的谢幕,而六十岁的她,是这声音的倾听者,也是连接者。她用特有的敏感与冷静,捕捉最柔软的瞬间,让读者在诗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或许是未来将面对的衰老,或许是此刻正承担的初老重担,又或许是童年时被母亲怀抱的温暖。原来,爱与陪伴,从来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藏在每一次换衣、每一次抱起、每一次凝望中的细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最终,这首小诗超越个体梦境,成为所有人的生命回响。它告诉我们,人生六十不是终点,而是回望与领悟的起点。在生命的环道上,衰老与新生同行,遗忘与初识共存,而真正恒久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爱与陪伴。那些看似沉重的责任,终将沉淀为时光中最温暖的印记。就像诗中未曾言说的爱,它藏在为母亲换裤子的手势里,藏在抱孙女时掌心的温度里,藏在“不远的路上”那一份静默的守望里——无声,却绵长;平凡,却无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