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趵突泉,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被乾隆皇帝册封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趵突泉泉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仍叫它“爆流泉”。“趵突”就是由“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的一种叫法。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趵突泉是地下水在强大的压力下,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的。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有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趵突泉是地下水在强大的压力下,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的。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有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p> 名人赞誉趵突泉的诗文。 <p class="ql-block"> 无 忧 泉</p><p class="ql-block">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南侧,属趵突泉泉群组成部分。泉池呈不规则形,面积672平方米,深2米,以自然石垒砌池岸,北侧设石坝导流至趵突泉主池,池水经石隙流入趵突泉,周边绿树环绕。该泉在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及清代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中均有记载,晏璧诗句"酌水能消万斛愁"即印证其名渊源。泉池曾长期被填埋,1989年修复后保留自然石岸景观,池内蓄养锦鱼并生长水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湛 露 泉</p><p class="ql-block">是济南趵突泉泉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趵突泉公园白雪楼前,北邻无忧泉,东接石湾泉。该泉在金代《名泉碑》和明代《七十二泉诗》中均有记载,因泉水清澈如露、味甘香而得名。泉池以自然石驳岸构筑,形态不规则,深约1.08米,池岸岩石镌刻"湛露泉"三字,1997年公园依据历史记载完成泉址复建,恢复其作为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景观风貌。</p> <p class="ql-block"> 濯 缨</p><p class="ql-block">“濯缨”的典故最早可追溯至《孟子·离娄》,其中记载孔子引述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后屈原在《渔父》中化用此句,以渔父之口表达随遇而安、洁身自守的处世态度。这一意象通过“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对比,强调环境对个人选择的影响,成为士人精神追求的经典隐喻。</p> <p class="ql-block"> 龟 石</p><p class="ql-block">济南龟石是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一块著名奇石,因其形似乌龟而得名,被誉为“济南第一名石”。该石为扁平椭圆形子石,属饼状灰岩结核,表面有风化层,磕之层层脱落,多呈土黄色,亦有黄青、褐红等色泽,腹背磨平后显圈状环绕丝纹。龟石高约4米,重8吨,具有太湖石“皱、瘦、透、漏、秀”的典型特征,挺拔露骨,孔窍通透,形态美观。</p><p class="ql-block">龟石原为宋代汴京寿山艮岳的遗物,元代被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收藏,并列为其“十友石”中“四大灵石”(龙、凤、龟、麟)之一。明代时已为济南名石,1970年代从府学文庙移至趵突泉公园保护。作为济南历史文化的象征,龟石被收入《中国名石大辞典》,传说与之合影可沾灵气、延年益寿。龟石现矗立于趵突泉公园漱玉泉东侧,掩映于翠竹丛中,是公园核心景观之一。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其天然纹理与玲珑姿态,感受其作为“镇园之宝”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漱 玉 泉</p><p class="ql-block">位于济南市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西邻金线泉、柳絮泉,北接洗钵泉、马跑泉,属趵突泉泉群。泉池呈长方形,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环以汉白玉雕栏,北壁嵌有关友声,1956年题写的“漱玉泉”石刻。泉水自南侧溢水口流出,经层叠石隙注入螺丝泉池,明代晏璧以“泉流此涧瀑飞琼,静日如闻漱玉声”形容其景观。该泉最早见于金代《名泉碑》,明代列入《七十二泉诗》,2004年入选新七十二名泉。泉名源自《世说新语·排调》“漱石枕流”典故,取水石相激声如击玉之意。池北建有李清照纪念堂,1959年始建,1999年扩建为宋代风格建筑,陈列《漱玉集》版本及词人塑像。相传李清照曾在此梳妆填词,其词集命名与泉关系存学术争议。</p> <p class="ql-block"> 马 跑 泉</p><p class="ql-block">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假山西北脚下,与浅井泉共同构成不规则长方形泉池。该泉池长12米,宽5米,池岸由溶蚀石灰岩砌垒,泉水从岩隙渗出形成串串水泡,沿池底小溪注入西护城河。作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跑泉自金代《名泉碑》起即被收录于历代名泉文献。其得名源自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关胜战马刨地出泉的民间传说,泉池周边建有纪念关胜的祠堂遗址。泉池环境幽雅别致,怪石嶙峋间绿树掩映,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天 尺 亭</p><p class="ql-block">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紧邻趵突泉泉池。2004年建成,仿古三角亭设计,三面设电子屏展示泉水成因及实时地下水位数据。 通过电子屏直观显示趵突泉地下水位变化,反映泉水喷涌状态。 电子屏以图示形式解释济南泉水的形成机制(如南部山区降水渗流至城区出露)。 </p><p class="ql-block">“天尺亭”:苏轼手迹,源自北宋刘诏私家园林“槛泉亭”典故。 </p><p class="ql-block">“观澜知本”:徐北文题字,寓意“观泉知源”,呼应曾巩《齐州二堂记》对泉水来源的记载。 </p><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徐北文题字,强调保泉意识,与趵突泉持续喷涌(2003年至今)的“人努力”理念契合。</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自2003年复涌后持续喷涌19年,天尺亭的监测功能助力科学保泉。 </p> <p class="ql-block"> 公 园 内 的 菊 展</p><p class="ql-block">素雅阳伞映着菊影轻展,古朴灯笼缀于其间添几分雅韵,藤质座椅错落排布邀人小憩。此处可驻足赏泉品菊,可临景吟诗作对,亦可定格雅致瞬间,沉浸式解锁闲逸之趣。</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在聚精会神的拍照</p> <p class="ql-block"> 园 内 亭 廊</p> <p class="ql-block"> 溪 水 潺 潺</p> <p class="ql-block"> 五 三 惨 案</p><p class="ql-block">1928年四月日本帝国主义为将山东控制在其势力范围内,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5月3日,突然攻击毫无戒备的中国军队肆意屠杀商户居民事业强行闯入交涉署残酷伤害中国外交官蔡公时等17人八日重炮工程活很顺城街成员内外烈焰四起,居民遂成废墟,十一日全城失陷。 日军综兵屠掠奸淫,血雨腥风,笼罩湖山。我居民王者还6千余财产损失无以数计,史称五三惨案。</p> <p class="ql-block"> 沧 园</p><p class="ql-block">原名勺沧园,在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公园的东南部,是一处园中之园的传统庭院式建筑,大门朝西。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其地在明、清两朝原为一书院的故址,清末以后屡次改为学校。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划入公园,1964年重予改建,四合院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有三厅二院和围廊,青砖黑瓦白粉墙,素朴幽雅。园西侧有纪念明朝著名诗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白雪楼。李氏著有《沧溟集》,世称其为“沧溟先生”,故将该园命名为“沧园”。1987年1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将此园改为当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之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一 代 精 英</p><p class="ql-block">石刻位于沧园奇石背面,由方毅题写,旨在肯定王雪涛“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艺术造诣。 </p> <p class="ql-block"> 王 雪 涛 纪 念 馆</p><p class="ql-block">坐落于沧园内,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典建筑。纪念馆分为"无陋山庄"、"藕华楼"、"萝月堂"、"瓦壶斋"四个展厅,并有接待室、办公室、服务部,总建筑面积755.6平方米,珍藏和陈列王雪涛先生遗作212件,名人字画6件,及先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等。</p><p class="ql-block">王雪涛的《云南山麓》。165cm×247cm。1961年作。</p> <p class="ql-block">1684年康熙南巡时,见泉水喷涌之势如沸腾状,遂题'激湍'二字并刻碑立石,现存观澜亭前的御碑为清帝真迹。该碑正面为康熙题字,背面为乾隆1748年所作《再题趵突泉》诗刻,形成'父子同碑'的独特景观,真迹现藏于娥英祠。</p> 碑正面 碑背面碑文。 在趵突泉景区,竹子很多。 孔雀开屏,笑纳游人。 <p class="ql-block">枫叶片片,为趵突泉增添缤纷色彩!</p> <p class="ql-block">为欧阳中石书写。</p><p class="ql-block">造化无极”并非一个标准术语,而是由“造化”与“无极”两个哲学概念组合而成,其含义需分别拆解后综合理解。“造化”指自然界或宇宙的创造化育之力,而“无极”则是道家思想中表示宇宙本源、无穷无尽的终极状态。组合起来,“造化无极”可理解为宇宙本源中蕴含的创造化育之力的终极境界,强调万物生成的根本性与无限性。</p> <p class="ql-block">2013年,包含趵突泉在内的“济南市天下第一泉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9月5日下午,趵突泉泉群成为山东省级地质公园。2024年9月,趵突泉迎来自2003年复涌以来的第21个年头,打破持续喷涌的最长纪录。 2025年10月14日,趵突泉水位刷新1966年以来济南市最高地下水位,达到30.29米。</p> <p class="ql-block">往期推荐,敬请欣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点击链接>>></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rc6hg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济南五龙谭公园</a></p>